《歌手》让赵雷火了。
黑色T恤,弹着吉他,表情淡定,歌声轻柔,一曲下来撩粉无数。
继宋冬野的《董小姐》、马頔的《南山南》之后,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有点牢骚又含着点希望的民谣,时代太躁,比起声嘶力竭的发泄,民谣更能给情绪带来温暖沉静的安抚。
于是《成都》以黑马之姿刷屏。
但事实是,在热爱民谣的一大撮人群里,赵雷早已经是明星,这次撩起来的八成是喜欢“红人”的网民,而非喜欢赵雷的粉丝。
圈的这波粉丝,多半只听过赵雷《成都》这一首,这种藏在人群的装逼犯往往别人没出名的时候不认识,出名后就曾是十年铁粉。哪哪都试图标榜逼格,其实是个虚荣的loser。
赵雷背着吉他,一个人默默走过山南海北,沉淀下一个民谣人特有的气质。
《歌手》舞台演唱时那种不急不缓、不慌不忙的神态,回忆与现实并向的氛围,悲伤与喜悦并存的内容。烟与酒,性与爱,姑娘与梦想,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最终都在赵雷的歌声里,实现一种情怀上的总结。
保守派们认为:雷子不应该站上这么大的舞台,走上成为一个烂大街的主流歌手的道路。
激进派们表示:雷子的走心民谣在这样华丽的舞台上根本得不到认可。
傲娇派们觉得:自己的idol马上就要成为大众情人了,可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们根本不懂我们家idol的好。
而如果从走进地下通道开始卖唱的2003年算起,这是赵雷开始歌手生涯的第14个年头。十几年的流浪人生让他的音乐里透着漂泊的辛酸与人情的冷暖,唱出了普通人的颠沛流离与大城市的漂泊感。
《成都》还是数年前那首《成都》,现场和之前发行的单曲相比,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创新,甚至连最后一句小女孩的童声都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专辑的翻版。
这么火只能说明:中国民谣界最缺的就是基础训练,导致他们把简陋当作清新,把单调当作文艺,把直白当作情怀,满足的是那些认为音乐就是一种感觉的人,歌者和粉丝共同特点是没听过多少音乐。
那首刷爆朋友圈的《成都》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感动了所有普通人。
八十年代的小镇和城市,九十年代的校园和街道,南方与北方都被温暖的阳光普照,那时候是连微尘都能看见的曼妙时光。赶路的人虽风尘仆仆却都满心欢喜。
顾城说: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那时,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慢。
如今很多漂不下去的人放掉手头的压力和焦虑飞奔而去大理、丽江、拉萨。好似到了那里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真正去到那里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达成所愿呢?
2017年去成都和小酒馆的人也许更多了。玉林路的尽头,也会多出许多情侣。
但那些曾不顾一切奔去云南的人,在满足的过完两三年的享乐生活之后,便开始渐渐厌倦了这平凡无奇的生活。最后恍然,原来毫无压力的生活竟是如此无趣。当他们再想回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抛弃,再回不去了。
于是开始自我安慰,继续和旁人谈人生谈理想,描述着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只为让他人羡慕,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客栈过生活,躺在那把曾让他潇洒的摇椅上喝闷酒,把悔恨和眼泪留给寂寞的夜,打从心底羡慕起那些奔波奋斗的人。
《成都》最打动人的不是旋律,而是这首歌背后隐藏的辛酸苦辣。
喜欢民谣的人都知道“弹琴穷三代,民谣毁一生”的说法。如果没有被大家广泛知道的民谣歌手,做一个小型演出收入不足千元,很多还是有工作的,唱歌只能当做兼职。
赵雷从地下通道唱到酒吧,从livehouse唱到千人剧院,再到如今的体育馆。听歌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想起赵雷的成功心酸路,就会觉得莫名感动,不知是为他高兴,还是为自己感伤。
每个人都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尘埃,有过追求有过理想,最终败给现实,败给懒惰。
我们羡慕赵雷的成功,敬仰他的坚持,因为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们内心渴望和他一样自由,时常闭上眼想象着自己也翱翔在理想的蓝图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可睁开眼又要被迫回到现实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个Loser,不论工作、生活、学业,都输得一败涂地。我们都在假装骄傲的活着,其实内心很清楚,现在的每分每秒都是在浪费生命,只是为了温饱而机械的生活。
我们生活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似乎最终都能用赵雷的歌声来实现一种情怀上的总结。
到头来不过是音弦波动了心坎,让有故事的人中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