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dTrend医趋势
MedTrend医趋势——专注于医疗医药、生命科学、医院领域,为您提供及时、实用的热点资讯、市场概况、行业趋势等精彩内容,旨在建设最全面、最周到、最专业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edTrend医趋势

关税生效前的48小时

MedTrend医趋势  · 公众号  ·  · 2025-04-09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刘润(ID:runliu-pub)


图片

今天。 4月9日。 美东时间凌晨0时01分。 北京时间正午12点01分。
还有4小时。关税大棒。就要正式挥下。
4月2日宣布,4月9日实施。给外贸人们,留了整整一周时间。
这一周,他们过的还好吗?
我拨通好朋友A总的电话。他经营着一家船代公司。正在外贸一线。想问问他的情况。
打之前,我很犹豫。他会不会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候叨扰,合适吗?
结果,他的回复,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怎么说呢,我们这行啊,想动,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动。
于是,暴风雨前,一片“宁静”。
我们聊了很久。挂了电话。背脊发凉。
关税这件事,你可能不能再当作新闻来看了。
4小时后的这场剧变,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你。

图片 “货,基本上都停了”
4月7日,距离关税实施,还有48小时。
A总一早就来了公司。
这时,本该是催舱位、问船期、加急订柜的高峰。那部本该被打爆的电话,这时,却安静地躺在桌上。
调出系统数据。订舱量居然也没什么变化。
太奇怪了。
他抄起手机,先给船公司打电话: 市场怎样了?有没有人退船?
只听对方焦急地回复。开会呢。我们正开会呢。等会儿。
过了一个小时,再打过去。对方说。有人退。也有人不退。哎呀,太乱了。 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他只好写邮件给同事。邮件说,让客服一个一个打电话。至少打20个。问清楚,他们还出不出货?打算怎么办?
出货,是行业术语,就是这批货到底还运不运的意思。
到了下午,消息都回过来了。大部分都是“不出”。
很多工厂明确回复: Hold单。暂缓出货。
奇怪。
按常理说,不是应该趁着最后这几天,赶紧再出一批吗?
难道外贸从业者们,对这次可能超过70%的关税,真就无动于衷?


图片

“工厂不扛了”
显然不是。
关键在于, 这次风暴,玩法变了。
过去,中美贸易常用的是FOB( Free on Board ),离岸价。
也就是说,货从中国港口上船后。运费、保险和关税,主要是美国买家承担。
加关税?没事嘛。那就基于买卖双方的实力,商量各自能承受多少。你出一部分,我出一部分。
10%关税?各退一步,分一分。
关税再加,10%、35%、45%?咬咬牙,再分一分。
所以,之前的态度往往是: 消化。
加征关税,是变难了。但,我们可以谈。可以摊。
但这次,玩法变成了另外3个字母: DDP
很多美国买家,特别是手握订单的大客户,直接要求必须签DDP条款(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
这意味着什么?
从中国工厂的仓库,到美国买家的仓库期间,除了海上船费,还得加上上岸后长途卡车运输、燃油附加费等等运输成本。
其实早在23年,就开始有一部分货物,变成DDP条款了。但那时还有利润空间,还能消化。
这次呢?利润本就薄如蝉翼,再改成DDP,就太吓人了。
运输成本、保险费用。还有今天早上刚宣布的,104%的关税。
这一切,都可能要由中国的卖家,一力承担。
绝不可能啊。这谁出得起?杀了我也掏不出来。
对于一些出口工厂来说,别说赚钱了,光是垫付关税,就能把裤子赔掉。
于是,原计划3号的船,先推迟到11号再说吧。缓一缓。缓一缓。老祖宗说了,事缓则圆。
这生意,宁愿不做,也不接受成本转嫁到自己身上。
工厂不扛了。


图片

“我报价都报不出来”
工厂难,夹在中间的物流服务商,也难。
A总告诉我,这几天最头疼的,就是报价。
一听客户按惯例来问15号去洛杉矶的船价,他就脑袋疼。 我怎么报?我报价都报不出来。
船公司自己都两手一摊,说后面的市场看不清。成本都算不准,价格出不来,谁敢乱报?
虽然大部分是停止出运。都在观望。但也有一些采购量大的买家,依然闹着要DDP、DDP。
DDP个大头鬼。
万一货好不容易到了美国,千山万水跨越半个美国送去仓库。 结果,啪,客户弃货。烂摊子谁来收拾呢?
弃货,就只能拍卖了。拍卖公司,大部分会给你打个六折,甚至打个五折。
拍卖之前,货还要在码头里,呆个两三个月。
天呐。成本高得吓人。没人敢赌。
电脑屏幕上闪烁的询价邮件。后台系统里待处理的报价请求。一封封,一条条,都像是无声的拷问。
下一步怎么走?一片茫然。这种弥漫在整个链条上的“懵”,是真实而普遍的。
但是。但是。不能懵。
在外贸这一行,还有朋友一听消息,马上就计划亲自冲去印尼、柬埔寨。
去干吗?答。招人。
啊?为什么要去那里招人?


图片

“客户都在打听马来西亚、柬埔寨的费用”
因为,要去开公司。
哎。原本觉得去开公司挺麻烦的,现在也不得不这么做了。
之前18、19年贸易战的时候,还有一波出货风。直到去年,甚至今年年初,那些中小公司不语,只是加速把货物转到东南亚。
所以,之前,还是在出货的。
但现在这么一弄,从国内走的,除了奢侈品成衣、电子产品等价值高的商品,大部分都不出货了。
怎么办?只能从东南亚走。
“是转口贸易吗?”我小心翼翼猜测。
曾经,越南转口,是个公开的秘密。毕竟,只需“换身衣服”,就能规避高额关税。
他们货物在中国生产,运到越南,通过换箱、买产地证,再以“越南制造”的名义出口美国。
不太合规。但这条路线一度繁忙异常。
总是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还是想往那边跑。
但没想到,越南这次也这么狠。以前走越南能绕过去,现在,也绕不过去了。
有消息称,美国这次可能连越南等主要转口国也不会放过,同样会施加高额关税。这条最成熟的“密道”,眼看也要被封堵。
图片
(来源:财联社)
所以,越南,也不出了。
但是,不能停。新的迁徙路线,开始被探索。
有做外贸的朋友告诉我说,最近咨询他去马来西亚、柬埔寨的明显多了。这些国家体量小,或许能暂时躲过风头。
更有甚者,已经在规划一条更迂回的路径:
先把货发到柬埔寨。然后,不直接去美国,而是转运到墨西哥。再利用美墨之间相对宽松的贸易规则,进入美国市场。
这操作,堪比谍战片。
但为了合规。为了更远的未来,不再这么被动。
他们去招人,已经不是为了转口贸易。还有外贸工厂,会去本地建立生产线。
但这不能太快。一般会等待政策更明朗,再买地建厂。
70%多的关税,像巨大的水压,把正常的贸易硬生生逼进了这些曲折隐秘、充满风险的角落。
但除了高关税,更让人动弹不得的,是规则本身。
太模糊了。


图片

到底从什么时间开始算?
这4月9日0点01分生效,到底是以什么时间点为准?
按离岸算,还是到港算。结果天差地别。
好。到港算。得赶紧出港抢时间。离港算呢?
那我是不是能在4月9日0时01分前,船队疯狂出港。在海上飘它个两三年,陆陆续续到美国。
这样做,是不是就也能给我加征前的税率呢?
还有。
那要是一批货从中国天津出发,用支线小船运到釜山,换上远洋大船,再开往美国。
到底是以小船离开天津的时间算,还是大船离开釜山的时间算?
这两种算法,成本完全不同。
我去求证,得到的信息是: 连美国海关内部,对此似乎都没有完全统一、明确的执行口径。
甚至还有说法, 可能要看货物最终到港清关的时间。
当然,水面之下,并非完全静止。
掌握着运力的船公司,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


图片

船公司的“抢跑”与“后手”
国际货运,船舱位通常要提前两周预定。
可是,这段时间无论你哪天预定,这段时间都一定会横跨“4月9日”这个加税时间点。
于是,就变得很混乱。
怎么办呢?抢跑。或者,留个后手。
比如,紧急提前。
一些船公司发布了通知,把原定9号或之后开航的部分美线船舶,提前到8号晚上开船。
赌一把,万一按离港时间算呢?
但这“抢”来的几个小时,能否真正奏效?
这个时间到底算不算从中国出货,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
规则模糊。事情模糊。没人能保证。
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我们尽力了”的悲壮表达。
又比如,削减运力。
停航。并班。
可恶啊。4月。偏偏要在4月。真是一个尴尬的时候。
往往是4月,是要和美国大客户签订年度运输合同的关键时期。这一来,就得影响一整年的成本。
怎么稳住运价?又是一场大考。
变贵,会传导。一公里一公里地,最终都会来到你我面前,摸到我们的钱袋子。
船公司的这些动作,无论主动还是被动, 都让这“安静”的市场,更添了几分诡谲和不确定。
那,空运呢?


图片

空运,异常火爆
船运。到美西要2周。到美东要4周。太久了。
空运呢?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
于是,海运静悄悄,空运,异常火爆。
但这“火”,并非属于所有人。
据了解,这波空运高峰,主要是由苹果等少数几家巨头企业驱动的。
他们不惜成本,直接包机。包下好多飞机,装满iPhone等高价值电子产品。
不仅是从中国飞,还有其他加征关税的国家,疯狂抢运。
根据《印度时报》,苹果之前为了维持当前定价,三天从印度包机5架,紧急发货。
图片
(截自《印度时报》)
慢一点。损失的,是上百万美金。
结果就是,市场上的散货舱位被严重挤压,小散户想临时搭上这班“末班车”,几乎不可能。
更别说,哪怕现在还能紧急动用空运,也抵不住政策实在太混乱了。
昨晚,特朗普又发文,嗷嗷喊着50%。
图片 图片
我又问A总,这事儿对你们有影响吗?
A总说,不知道,消息太多,就这么着吧。
还有的媒体说,加州州长要自己和各国谈判。从洛杉矶卸货,不加收税,他们抢其它洲的税收。大流氓带小流氓。
我和业内人士询问。他们回答说,海关并没确认这个消息。
还有的又说,要赦免多少种商品。加征25%,是对钢铁、铝以及衍生品等商品。34%,是对所有的进口商品,征收的额外关税。
跟不过来。跟不过来。
政策的模糊性,像一层浓雾,笼罩在所有决策者心头。一步踏错,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这种情况下,“等一等,看清楚再说”,成了最普遍的选择。
政策混乱,怎么办?
A总和我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从微观数据,去推测。


图片

总之,不能就此停下
早上一来。询问工厂。问船公司。联系招人。牵起去东南亚建立服务站点的计划。联系当地工厂。
一眨眼,就到了下午两三点。
大部分收到的回复,都是“不清楚”,“不知道”。
订仓的数量虽然没有减少,但客户是否真的去提箱,真的去兑现。他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货量大的人,贸然兑现,损失也很大。
怎么办呢?
总之,不能就此停下。
于是,他开始挨个整理数据。
中美货代数据,是真实且无法欺骗的。
就像是生产要用电,动工先动土。工厂用电量,能反映多少工厂开工。挖掘机数据,反映多少地方在进行建设。
了解有多少货物,通过货轮运往美国。这微观数据,才是真实的市场反应,甚至比电商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出去的数据看不到。但是进美国的数据,能付费查。
但朋友跟我说,数据是到手了,就是有些奇怪。
图片
比起2019年,2024年柬埔寨的出口量增加了114.9%,菲律宾却减少了27.3%。
船代朋友分析,这大概是母子船的问题。菲律宾大船少,而反恐舱单统计的可能都是大船。所以这个数据只能供参考。但越南、中国、泰国是比较准的,因为这几个国家,都有大船。
恍然大悟。
这太有意思了。


图片

这份“安静”,可能比当年的喧嚣更值得警惕
距离关税大棒落下,还有4个小时01分。
风暴即将登陆。
它会带来什么?没人能完全预知。
有人想抓紧时间窗口,奋力一搏。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放的是烟雾弹,到时具体真的会不会征收这么多,还得看。
此刻,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也许,就是那些身处风暴眼中心的朋友们,不约而同做出的选择:
“先别动。”
等明天政策真正落地,靴子砸下来,看看清楚再说。
这份看似被动的“安静”,也许恰恰是此刻最需要的“主动防御”。
它让你保持冷静,迫使你睁大眼睛观察,竖起耳朵倾听,调动所有感官去捕捉风向的变化。
当大海在退潮前异常平静时,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力量正在积蓄。
看清楚。想明白。
别轻举妄动。


图片

中国企业家的韧性,是角落里的微光
的确。关税数字吓人。新的玩法吓人。足以压垮很多很多,利润微薄的企业。
即便是到今天这样,即便大多处于近乎“休克”的状态,仍然有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应对。
生命的韧性,在闪光。
有工厂老板,已经不再纠结于眼前的订单,而是开始认真研究在越南、印尼设厂的细节,为更长远的布局做准备。
他们在打听当地的土地、人工、税收。仿佛要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
也有那些手握高附加值产品、拥有品牌议价能力的企业,还在努力寻找与买家达成新平衡的可能性,哪怕需要在终端提价。
这些努力,就像寒风中微弱的火星,未必能照亮整个黑夜,却传递着一种不灭的希望。
中国的生意人,或许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只要还有一丝缝隙,他们就不会真正停止思考和行动。
因为, “终归是要做生意的”。

· END ·
--精彩推荐--
图片

图片

制药 | 生物药 | ADC | mRNA | CAR—T | PD-1 | 医械 | 影像 | IVD | 心血管 | 骨科 | 口腔 | 眼科 | 手术机器人 | 互联网医疗 | 医院 | CXO | 生命科


深度原创 | 年度盘点 | 趋势分析 | 穿越周期系列 | 股市动态 | 企业动态 | 高管动态 | 医药财报 | 医械财报 | 重磅并购 | 战略分拆 | 高管专访 | 薪酬 | 政策剖析 | 医保谈判 | DRG/DIP | 集采 | JPM | 最新闻 | 进博会 | CMEF


医械榜单 | 美敦力 | 雅培 | 强生医疗 | 西门子医疗 | 碧迪 | 史赛克 | GE医疗 | 罗氏诊断 | 飞利浦 | 波士顿科学 | 迈瑞医疗 | 联影医疗 | 微创医疗 | 乐普医疗 | 威高 | 丹纳赫 | 赛默飞


医药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罗氏制药 | 强生制药 | 默沙东 | 阿斯利康 | 百时美施贵宝 | 赛诺菲 | 诺华 | 葛兰素史克 | 恒瑞 | 百济神州 | 石药 | 信达生物 | 君实生物 | 传奇生物 | 天境生物 | 基石药业 | 荣昌生物 | 再鼎医药 | 药明康德 | 启明创投 | 礼来 亚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