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要不要杀死一头非洲象 | 列国志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06-06 18: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解除禁杀令

大象是人们喜爱的野生动物。它体形庞大,动作迟缓,食草为生,看起来憨厚驯良。试问谁不喜爱这沉默的大块头呢?

最近,博茨瓦纳政府宣布了一项新法令,解除该国维持多年的“狩猎禁令”。这令很多大象喜爱者愤怒。博茨瓦纳是大象最多的国家,也是大象栖息最安全国家。如今这个宁静的非洲国家,将不再是大象的乐土。

反对者指出:为了赚钱,当地政府已经将大象生命标价卖出去。禁令一开,来自全世界的有钱人涌进来,将枪口瞄准安静的象群。

大象这么可爱的动物,怎么能射杀呢?野生动物不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吗,怎么能出售牟利?有钱就能乱杀野生动物,这些人冷血变态吧?

不过,也有人欢迎这项政策,那就是博茨瓦纳当地民众。

人与象冲突

博茨瓦纳人对大象并不陌生。他们不把大象当作朋友(非洲象可比亚洲象凶猛得多,至今无法驯养),也没有将大象视为“神物”的传统。在当地人眼中,大象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幸好大象不像狮子老虎那样凶猛,村民和大象总体还能和平相处。

博茨瓦纳北方是一片盐碱沼泽地,水草茂盛,是大象的乐园。博茨瓦纳多数人口住在东部和南部,居住相对集中。这个国家两百多万人,人与大象隔离生活,长期以来相安无事。

随着时间流逝,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博茨瓦纳的大象越来越多了。

博茨瓦纳全国有大象16万头,占非洲象总量的三分之一。它们大部分生活在北方湿地——这里很早就建成国家保护公园。非洲象食量惊人,平均每头成年象每天要吃掉数百公斤食物,每年消费草料上百吨。

非洲大象在当地没有天敌,又受到特别的保护,数量很快就不断增加。它们在北方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于是经常成群结队,向南方渗透觅食。

有统计显示,在博茨瓦纳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对大象严格保护之后,该国大象的数量按年均5%速度增加,超过人口增长率。1993到2003年这10年,从北部往南迁徙的大象增加了24%。人类生活领地开始遭到大象“入侵”。

以2005年为例,博茨瓦纳发生了一千多起人和大象冲突的事件。这些事件多数发生在庄稼地和人类取水点。大象给农业生产和当地脆弱的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当地人会反击,大象也不再温驯。有时会发生象群袭击人类的事件。

“人象矛盾”不是博茨瓦纳特有的现象。在亚洲的印度、泰国和中国云南,人类和大象的冲突很常见。早期是象群袭扰村庄、袭击村民,后来发展到大摇大摆闯进镇上觅食。外人看起来颇为有趣,本地人却不胜困扰。

法律规定,对于擅闯人类领地的大象,只能驱赶,不能伤害。大象们于是有恃无恐。它们对人类种植的甘蔗林非常喜爱,经常成群结队下山,祸害庄稼。一些村民痛恨至极,会在甘蔗地投毒,这加剧了人和大象的冲突。

在中国云南,大象造成经济损失,地方政府一般会给村民补偿。象群出没地区,政府甚至会给村民补贴,鼓励他们搬离,给野生动物划出活动空间。这项政策在当地被称为“生态移民”。

非洲象的脾气比亚洲象暴躁,造成的损害也更严重。博茨瓦纳政府没有能力为大象之害买单,只能教民众自保。比如在农地周边拉电网、种植红辣椒,甚至尝试养蜂。要知道,蜜蜂是大象最讨厌的昆虫。

这些做法的效果都不大。北方大象还在往南渗透,遇到干旱年份,它们甚至会穿过这个国家,迁徙到南非,第二年再从南非迁徙回来。博茨瓦纳为野生动物建立了专门的“迁徙走廊”,还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大象是博茨瓦纳宝贵的自然资源,当地人民却要承受“大象之害”,还有管理上的成本。

在博茨瓦纳,民众可以交易象皮和象毛,象牙交易需要特许,并且严禁为了获取象牙而猎象。个人拾到象牙,要向政府部门登记,才可以自己保存,但是不得转让和出售,否则要被没收。为此,博茨瓦纳政府收缴了数十吨象牙。这些象牙价值不菲,卖也不能卖,销毁也可惜,所有人都无法获利。

盗猎与保护

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一样,博茨瓦纳的大象也面临盗猎者的威胁。


盗猎者多数来自赞比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南非,他们穿越边境进入博茨瓦纳,猎杀大象,割取象牙,有时连大象肉都不放过。

博茨瓦纳政府为此组建了全副武装的“护象队”,并拥得射杀盗猎者的权力。仅2015年,单单来自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盗猎者,就有超过50人被射杀。

盗猎者通常不是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是邻国的普通民众,当地人对保护大象没什么热情。

博茨瓦纳人其实也一样,一些村民甚至给外国盗猎者充当向导和耳目,给他们通风报信。“武装护象”并不顺利。2018年5月,博茨瓦纳取消这项极具争议的政策,不再给“护象队”射杀的权力。

在非洲,对大象威胁最大的,不是贪婪的欧美和亚洲富人,而是本地人的贫穷。


博茨瓦纳大部分邻国都很贫穷,“吃大象肉”很寻常。曾有媒体曾报道,一头大象倒毙在草原,当地人发现后鸣锣召唤,村民们一拥而上,只花一小时就将象肉割尽,骨架都不剩。

在很多非洲人眼中,驱赶烦人的象群,将它们杀死,改善伙食,这些远比环保教条更有吸引力。没有国际象牙市场,当地人也不会热爱大象——当然,象牙交易确实让诱惑变得巨大。


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为何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博茨瓦纳拥有最多大象。除了地理因素以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独立后的博茨瓦纳,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如今跻身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这个国家的饥饿现象已被消灭、民众生活小康,政府有财力建设保护公园,大象因此变得安全。


发展经济是保护动物最好的手段,这在其他国家也早有明证。

要不要杀大象

大象被保护起来,数量不断增加,对动物保护主义者而言,当然是很好的消息。对博茨瓦纳人民来说,他们倍感头疼。一方面他们受大象袭扰之苦,要为打击盗猎、管理象牙付出成本。他们拥有大量象牙资源,却得不到好处。

在大象政策上,博茨瓦纳政府摇摆不定。他们需要迎合国际舆论,以此打造博茨瓦纳开明进步的国际形象,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呼吁放宽象牙贸易管制。

在这个大象众多的国家,自然死亡的大象产生的象牙,就已经不少,为何还是不让出口呢?出于避免刺激盗猎的考虑,各国无视了博茨瓦纳的呼吁。

保护大象的国际组织盯得很紧,他们经常深入这个国家,用无人机拍摄,还把照片发到国际媒体,指责当地政府失职。如此“监督”让当地政府非常难堪。

2009年到2018年,是前总统伊恩·卡马执政的时期。这位总统是“禁猎派”,主张严格保护大象。2014年博茨瓦纳颁布严格的“禁猎令”,给“护象队”持枪射杀的权力。博茨瓦纳的大象持续增加,国际舆论对此高度评价。

2018年4月,伊恩·卡马任期届满,副总统马西西接任。马西西总统对禁猎令不以为然,他认为:博茨瓦纳人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大象问题,而不是听从国际势力安排。

当地政府很快出台报告,提出:解除狩猎禁令,引入“常规但有限的大象捕杀”;大象数量控制在“历史平均数据范围内”。“常规但有限的大象捕杀”,指的是商业狩猎。

据了解,捕猎一只大象的费用在4万美元以上,这在当地算非常大的一笔钱。农民将分享一部分狩猎收入。传统的旅游观光,将发展出“狩猎运动”行业。

农民将成为狩猎产业的一员,也许是向导,也许是“大象保护人”。有了收入,村民们可以购置汽车和监控设备,以便于更好地反盗猎。


博茨瓦纳政府表示,狩猎不会让大象数量大大减少。相反,对盗猎的打击将更加有力。过去源源流向邻国的大象财富,将回归博茨瓦纳。

“商业狩猎”类似经济学里的“确权”,过去公地悲剧下的大象,成为创造价值的“资产”。


还在担心本地人竭泽而渔,把大象猎杀到灭绝吗?当地政府和农民,他们有强烈动力保护大象,防止种群出现危机。博茨瓦纳大象不会有灭绝的风险,当地人民也将从中持续获益。


更多阅读

博茨瓦纳:被爱情拯救的国家


喜爱 列国志 转发推荐吧

英国 印度 种姓制度 日本 战后改造 土耳其

埃尔多安 南非 阿富汗 塔利班 韩国 韩国总统

越南 泰国 苏格兰 俄罗斯 蒙古 不丹 秘鲁

阿根廷 智利 尼泊尔 马尔代夫 也门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