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意读书
北大法意读书--在这里,有好书,有良友,有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法意读书

戴昕 | 名师宪法访谈

法意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0-12-09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北京大学2020年宪法宣传周

今年12月4日,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如约而至。11月30日至12月6日也是三个全国“宪法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在第七个宪法日即将来临之际,以北京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为主办机构,联合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法学院、学生工作部、团委、北大出版社、北大法宝等单位,共同开展北京大学2020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营造全校学习宪法的良好氛围,提升宪法关注度,增强宪法意识。


为了提升大家的宪法意识,使大家更好地学习宪法相关知识,北京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联合北京大学法学院推出 名师宪法访谈 ,邀请法学院江溯老师、戴昕老师对宪法进行深度解读。


本期推送将推出戴昕老师宪法访谈。戴昕老师从宪法日的设立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宪法日对于宪法发展和传播的积极作用,重点分析了宪法与公众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对校园普法的建议。此外,戴昕老师还从专业领域出发,从法理学的专业角度解读了宪法与法理研究的关系。



名师宪法访谈 戴昕篇




宪法是国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大法

体现了这个国家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政治安排


宪法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整体生活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重要


纪念日有助于协调聚焦我们社会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认知、关注和情绪

共同来思考宪法和每个人生活的关联

这对于宪法本身制度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





理论研究的价值实际上是帮助我们理解、把握各种具体的、经验的制度、现象、规则、实践背后的共同的原理



从法律制度来说

各种具体的的制度安排

在背后都有它在宪法框架当中的基础


每一个具体的法律问题背后的原理

说到底都是宪法的原理





宪法作为最根本的制度

提供了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

共同生活、追求幸福的一个基本框架


许多政策为我们整个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做出一个决定

我们都是通过作为这个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参与了这些决定



很多具体的经验

需要回到宪法的层面去理解

我们每个人思考我们在社会当中的生活

以及更长远地思考每个人的命运时

需要对宪法有基本的了解





今天的校园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越来越不同

学生在大学校园当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


对每个同学来说

对法律规则有所了解

能够培养一些 规则意识

培养一些 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对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的


最终所有的同学都从校园中走出去

会进入社会的各个岗位

如果每个人都有比较强的规则意识

对于整体的社会治理

以及法治社会的高效运转都是有帮助的




个人简介


戴昕,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美国杜克大学法律博士(J.D)、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J.S.D)。

研究领域包括法理学、法律经济分析、法律与社会、信息隐私法、网络技术与社会治理、比较法等。

曾任教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曾在美国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纽约办公室和香港办公室任专职律师,具有纽约州执业律师资格。


附录:访谈实录


Q:12.4是国家宪法日,您觉得设立宪法日对宪法的发展和普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A:我觉得设立宪法日很重要,因为宪法本身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大法,体现了这个国家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政治安排。虽然不是说需要纪念的东西只有在纪念日才重要,其实我们实际上每天生活当中,宪法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整体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重要,但是设立一个纪念日,有助于协调聚焦我们社会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认知、关注、情绪以及思考,我觉得让所有人能够在一个特定时间共同来关注这项制度,共同来思考宪法和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关联,这对于宪法本身制度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


Q:戴昕老师是研究法学理论的,从您的研究方向和角度来看,您认为宪法如何与您的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呢?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呢?


A:我们做法学理论研究的,理论研究的价值实际上是帮我们去理解、把握各种具体的、经验的制度、现象、规则、实践当中背后的共同的原理。那实际上从法律制度来说,各种具体的、我们生活当中平常每天都会碰到的制度安排,在背后其实都有它在宪法框架当中的基础。实际上我们整个国家或者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追求生存、追求发展、追求幸福,都是在宪法它所提供的这个框架之下开展的。因此,我们研究每一个具体的法律的问题背后的原理,实际上说到底都是宪法的原理,所以像我们研究法学理论的,必定要探求的都是宪法相关的理论。所以可以说我是研究法学理论的,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我也是研究宪政理论或者宪法理论的。


Q: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宪法是如何与公众形成关系的呢?公众学习宪法知识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A:首先还是像刚才说的宪法作为最根本的制度,实际上它提供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共同生活、保障生存发展、追求幸福,提供的一个基本的框架,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共同的决策,制定许多不同的政策,实际上是要为我们整个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做出一个决定,这些决定对每个人都有关系,虽然不是说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参与这项决定,但在最终的意义上,实际上我们都是通过作为这个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做出了和我每个人相关的决定。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宪法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决策的框架、提供的权力配置体制,以及建构的国家和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安排才有可能参与到这个决策过程当中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国家的主体。还有另外一点,如果说我们需要思考很多具体的经验,我们也需要回到宪法的层面去理解,为什么今天(宪法)会影响民法的制度、刑法相关的规则,为什么会对我产生这样的影响,我想最终还是要回到宪法,回到整个国家的基本的政治权利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层面才能够理解,所以了解宪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思考我们在社会当中的生活,以及更长远地思考每个人的命运时,公众需要对宪法有基本的了解。


Q:2020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布了《2020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其中特别要求举办宪法进校园主题活动,请问您如何看待校园普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吗?


A:校园普法的意义很重要的,我们同学在校园生活当中可能感觉很多时候法律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今天的校园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越来越不同了。今天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当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会面临的法律的困难或者疑问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本身同学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多维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对每个同学来说,不管是学习法律专业的,还是不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实际上对法律规则有所了解,能够培养一些规则意识,培养一些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这都是对个人的生活有很大帮助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最终所有的同学都从校园中走出去,会进入社会的各个岗位,如果在校园中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法治观念和素养的话,到社会当中的话,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参与自己要参与的个人生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进入这些岗位之后,如果每个人都有比较强的规则意识,对于整体的社会治理及法治社会的高效运转都是有帮助的。




访谈稿整理:张钰涵

制图、排版:宋泽毅


PKU小标

宣传标识文化 普及标识知识

推动标识维权 维护标识权益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