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深圳
全世界只有一个深圳,还不赶快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狂饮100多瓶啤酒、半瓶洋酒!4人卡拉OK聚 ... ·  2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亲测!自动驾驶车辆首次开进广州市中心,这价格 ... ·  3 天前  
广东新闻广播  ·  “阿冷”回归,广东迎来新一轮降温 ·  3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速看!实体店可无理由退货!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局长酒后驾车砸店伤人,官方通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深圳

3月起,深圳将迎来这些变化!

一个深圳  · 公众号  · 广东  · 2020-03-01 13:24

正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3月

你回深圳了吗?复工了吗?...

疫情期间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而接下来的3月,深圳也会有这些变化

你赶紧看看吧~

▼▼▼

深圳口罩继续免费申领!



疫情形势虽有所好转

深圳已经连续8天0新增

但大家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口罩记得一定要戴


从2月26日起
深圳市免费口罩投放加大力度
原每两天抽签一次投放20万只口罩
现扩大为每天抽签一次投放20万只
发放数量增加一倍!


深圳市口罩预约申领规则

一、申领说明

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过“摇号抽签”方式,每天向市民免费发放20万只一次性口罩(后续将视我市口罩供给情况逐步增加发放数量)。


2020年2月22日起,市民可随时登记预约; 2月26日上午10:00第二次抽签 ,此后每两天的上午10:00抽签一次。 每次每名中签市民可领取5只口罩。


二、申领对象

申领对象为在深圳市居住的市民,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预约登记时所处地理位置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内。

2、配送地址须为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有效地址,否则将无法配送。


三、申领规则

采取“摇号抽签”方式,非先到先得,无需争抢,具体步骤如下:


1、预约登记

“一个深圳”微信对话框发送【口罩】 或通过“i深圳公众号-抗击疫情-口罩预约”进入口罩预约系统,填写个人资料并提交。


2、资料审核

系统将在2小时内完成个人资料审核,对审核通过的市民发送短信(短信所含口罩预约登记确认码是后续查询的重要依据,切勿删除)至登记手机号, 收到短信的市民须在收到短信后24小时内点击“进度查看”输入口罩预约登记确认码完成登记。 登记成功后登记信息持续有效,无需重复预约登记。未通过审核则不发送短信,如信息填写有误可以重新提交。


3、抽签

系统每次随机抽取4万名中签市民,并发送中签短信(短信所含口罩领取码是线上领取的重要依据)。 中签市民须在收到中签短信后24小时内填写口罩领取码进行线上领取 ,领取后自动进入配送流程。未按时领取的视为放弃,并不再保留中签资格。


未中签市民无短信通知,将自动进入下一轮抽签,无需再次预约登记。中签市民在中签后的10天内不能参与抽签,10天后自动进入下一轮抽签,无需再次预约登记。


左图为未中签界面,右图为已中签待领取界面

via:i深圳


4、配送

顺丰速运公司将根据预约登记的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有效地址于24小时内发货(配送地址不可变更、转递)。


本活动所填写提交的个人资料仅用于口罩领取资格抽签及中签后的口罩配送。



除了深圳市口罩

宝安区也有免费送口罩哦

每人可免费申领10只

但预约时间截止到3月1日24时

宝安区免费口罩申请详情,点击查看



口罩要戴到什么时候?



据@中国日报 报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建议,大家对疫情还要保持高度警惕性,大规模聚会办不得。


那么,口罩还要戴多久?张教授说:“ 这个状态可能还要维持1到2个月。那时候没有新增了,基本上就可以把口罩摘了。




这类返深人员需集中隔离14天!



2月29日,深圳发布

《进一步优化强化社区小区疫情防控工作

的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提出要更精准落实

“五个100%”“十个一律”“四个重点”要求

就进一步优化强化社区联防联控工作

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

一、优化强化设卡围合


1.对围合区域面积较大、人口数量较多、住户离出入卡口较远的小区(城中村,下同),应 结合居民出行需要,合理增设和调整出入卡口 。出现疫情传播的,应 落实“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策略 ,实行更严格的封闭管理和限制措施。


2.为解决反复测量体温带来的通行阻滞和排队聚集问题,应通盘考虑,统筹住宅小区围合设卡与产业园区、工厂企业、商圈市场、商务楼宇等工作和生活场所的 设卡测温安排,原则上只在进入时测一次体温;除特殊 需要,同一围合场所不层层设卡测温。


3.增强卡口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或容易拥堵卡口, 视条件增加通道或错开查验,或配置红外热成像智能体温检测系统 ,提高检测效率。


4. 卡口设置应确保消防、救护等特种车辆顺利进出 。因围合管理需要封堵的进出口,应采用可移动栅栏等障碍物,并加强巡查把守,出现紧急情况时,允许消防车、救护车通过。


5. 城中村内的工厂企业等要履行防控主体责任,进行设卡围合、封闭管理。 来往工厂企业的车辆和员工,可凭通行证或工作证免检通过城中村卡口,由工厂企业设立的卡口查验测温。


6. 社区党委要加强对网格排查工作的领导,确保排查工作常态化,不漏一户一人,管控不留死角 。社区每天要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一次分析研判,着重盯住确诊人员、疑似人员、密接人员、隔离人员、发热人员、新增人员、返岗人员等八类本社区人员,查找排查管控工作的不足和漏洞,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优化强化查验放行


1. 住户凭“i深圳”认证图码进入小区 。初次返抵深人员进入小区必须通过“i深圳”平台如实申报,并提供“i深圳”或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近14天运动轨迹查询数据。


2. 外来人员和车辆一般不得进入小区 ,属于生产生活需要进入的车辆、人员,要经卡口工作人员确认或经住户同意,并进行信息登记、检测体温、轨迹查验,符合防控要求的方可进入。


3.消防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以及抗疫工作车辆、运输医疗救护物资和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货车、不搭载外来人员的住户车辆,对司机、乘员测温后放行。


4.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对通过社区小区和城中村的市政道路,不能作为其中一部分进行围合管理,确实无法避免围合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车辆顺畅通行。


5.进出住宅小区的时段应保持过往常态,不因疫情防控而打破常规限时进出,不得采取简单粗暴的措施。



三、优化强化隔离措施


1.认真落实居家隔离、集中隔离工作的“两个指引”,把各项隔离工作做实做细。 对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的新返抵深圳人员 ,具有与其他住户隔离的居住、生活条件的,即自有住房或单独租房、且目前无其他人居住, 实行14天的居家隔离;其余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的新返抵深人员,实行14天的集中隔离。


2. 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实行14天的集中隔离。


3.对所有居家隔离人员做一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者继续居家隔离;结果为阳性者送指定医院,一起生活的其他人员送到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


4.规范对隔离人员的关爱,落实五个“仁爱之心”,即:服务周全的仁爱之心, 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代购物品、收集垃圾、送餐上门和其它特殊需要的服务 ;关怀慰问的仁爱之心, 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送一个水果篮、一支体温计、一封慰问信 ;心理援助的仁爱之心, 公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组织心理专家和工作者致电居家隔离人员, 特别是老、弱、病、残、孕和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疫情,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扶老助幼的仁爱之心, 对因家庭成员居家隔离、集中隔离、感染病毒等导致无人照顾的老人、小孩等,要组织专门力量照顾 ;科普引导的仁爱之心, 制作微视频、短广播、小故事等,定人、定时通过微信推送给隔离人员。


5. 每天两次电话向居家隔离人员了解身体健康、体温情况 ,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情况的,及时交由卫健部门处理。



四、优化强化社企联动


1.以街道、社区党建与非公企业党建互联互动为牵引,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与企业党组织的疫情防控协调机制, 推动社区与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协调、联防联控 ,做到经验互鉴、机制互动、措施互联、信息互通、设施互用。小区或企业出现疫情时,关涉的企业与街道社区要“两头通”,及时掌握,共同采取联控行动,确保生活、工作两个场所都同步管住管好,严防出现群体性感染,严防小区与企业交叉感染。


2. 把企业员工列入社区网格排查范围,搞好外来人员居住信息与企业员工信息的互相验证和对表 。市派到街道的指导服务组、各区派到社区的援助工作组在做好社区小区防控工作的同时,把协助企业加强防控措施、有序复工复产列为重要任务,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3.对隔离点不足或不具备设立隔离点条件的企业,街道、社区要早盘算早准备,当企业出现员工隔离需求超出自身能力时,能够及时予以支持,提供符合要求的隔离场所,做到该隔离的严格隔离,一个不漏。


4.协调对接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劳务输出大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体检、统一包车、统一跟车服务、统一防护保障的措施, 组织点对点的专列、专车免费输送务工人员来深就业。


5.对居家或集中隔离期满人员,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居家隔离及集中隔离工作的补充指引》的要求, 及时开具解除隔离的告知书,各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互认,相关人员可以凭告知书正常上班、找工作


6.区、街道要利用法律资源,围绕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用工、合同、侵权、房屋租赁等问题纠纷,帮助指导企业依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劳资纠纷问题,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良好条件。



五、优化强化基层基础


1.充实社区小区力量,下沉街道、社区的干部原则上不临时调离,扩充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切实解决基层防控力量不足问题。


2. 建立社区一线防控人员轮休机制,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人员安排强制休息,对因参加疫情防控未能休假的人员安排补休。


3.在落实防护用品、临时性补助等保障基础上,为一线防控人员购买防疫专项保险等,统筹做好一线防控人员、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走访慰问活动。


4.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解决疫情给一线防控人员带来的心理问题。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当前疫情形势,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采取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小的严防严控措施,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懈心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本领,咬紧牙关,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6.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入分析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加快补齐城中村、老旧小区在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等方面短板,提高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夯实基层基础。

(全文上下滑动查看)


划重点啦!

住户凭“i深圳”认证图码进入小区 初次返抵深人员进入小区必须通过“i深圳”平台如实申报,并提供“i深圳”或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近14天运动轨迹查询数据。


外来人员和车辆一般不得进入小区 ,属于生产生活需要进入的车辆、人员,要经卡口工作人员确认或经住户同意,并进行信息登记、检测体温、轨迹查验,符合防控要求的方可进入。


对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的新返抵深圳人员 ,具有与其他住户隔离的居住、生活条件的,即自有住房或单独租房、且目前无其他人居住, 实行14天的居家隔离 其余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的新返抵深人员,实行14天的集中隔离。



来粤人员14天内

除上下班外不得外出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月27日发文

明确了来粤人员健康证明有关问题

一、除湖北省等疫情高发地区, 其他地区来粤人员进入我省、省内出行食宿、复学复工复产等正常生产生活均不需要提供输出地疫情相关健康证明资料


二、 对持湖北省等疫情高发地区身份证来粤人员 ,如能提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布的个人轨迹证明信息, 证明本人14天内未离开过广东、未到过疫情高发地的 ,可到社区(居委或村委)或本人所在单位申领证明(见附件1)。


三、本省各地,以及四川、湖南、江西、河南、海南、贵州、云南、广西自治区等与我省建立健康监测互认工作机制的省(市、区),为新冠肺炎康复者、密切接触者、疫情高发地区来粤人员解除隔离观察者开具的出院证明、解除隔离通知书、健康申报证明(见附件2)、健康二维码等材料,各地、各有关用人单位均应予以认可。


四、加强对来粤人员的健康管理, 要求其抵粤14天内除上下班外不得外出,不得组织参与聚餐、聚会 。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的送当地指定的医院排查治疗。


注: 相关证明附件, 可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官网下载



全省中小学3月2日起

开展线上教育, 学生不返校!



广东省教育厅下发
《关于线上教育安排的通知》
省中小学校3月2日起
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
学生返校时间,将视疫情防控情况
经科学研判后确定,提前向社会发布


具体内容如下

1、 全省中小学校3月2日起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 线上教育按照省级托底、区域统筹、学校实施的原则组织开展。高中阶段由市级统筹,义务教育阶段由各县(市、区)统筹,各中小学校组织实施。省级托底线上教育资源将逐步推送。鼓励各地各学校开发使用更有针对性的线上教育资源。


2、 大专院校、中职学校3月份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 线上教育由各学校组织实施。鼓励各学校使用国家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课程资源,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为学校推荐课程选用清单、线上教育实施指南。


3、 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不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 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信息推送等方式开展保教指导、康复训练指导。


4、各地各学校要做好线上教育准备工作,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保障线上教育平稳开展,加强学生线上学习管理指导,做好通讯答疑、文娱活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5、严禁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返校前组织集中教学、实习实训等聚集性活动,严禁培训机构在学生返校前开展线下培训活动。


6、 学生返校时间,将视疫情防控情况,经科学研判后确定,提前向社会发布




广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级响应



自2020年2月24日9时起

将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

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调整为二级响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