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包括新标准的修改内容以及实施后的积极影响。新标准从多方面强化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阻燃、塑料使用、电动机性能、制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新标准还满足了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并有利于逐步减少乃至杜绝非法改装行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标准主要修改内容
新标准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包括强化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明确塑料使用比例、增加电动机性能要求、完善电池组防篡改要求、提升制动性能、调整铅酸蓄电池车型重量限值、新增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等功能。
关键观点2: 新标准实施后的积极影响
新标准的实施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包括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减少交通事故风险、有效防范非法改装、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
关键观点3: 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被充分考虑
新标准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也考虑了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例如放宽铅蓄电池车型重量限值、不再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体验。
正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本质安全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旧版标准(GB 17761—2018)将被替代。
本次发布的新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 一是
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针对弹性软垫材料、纺织品、皮革、电气回路导线等不同类别非金属部件分别规定了防火阻燃指标。
■ 二是
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
■
三是
增加了电动机低速运行转矩、空载反电动势、电感值差异系数的要求。
■ 四是
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了6类防篡改检查方法示例。
■ 五是
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减小了车辆最大制动距离。
■ 六是
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55kg提升到63 kg。
■ 七是
新增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明确了生产企业应具有与电动自行车整车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 八是
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其中对于除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用途之外的电动自行车,在销售时可由消费者选择是否保留北斗定位模块。
■ 九是
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改为由生产企业根据车型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安装。
■ 十是
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鼓励安装后视镜。
■ 十一是
要求生产企业明确电动自行车的建议使用年限,并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进行标注。
● 一是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
通过减少塑料件使用,以及强化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要求,能够起到延缓火灾蔓延速度、降低燃烧强度以及减少火灾发生时有毒气体释放量的效果。
● 二是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通过严格限制电动机最高转速等关键参数,确保车辆无法超速行驶;缩短车辆制动距离,降低碰撞事故发生风险;鼓励安装后视镜,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 三是有效防范非法改装。
通过完善防篡改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增加互认协同功能,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从技术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装门槛,有利于逐步减少乃至杜绝改装行为。
● 四是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
通过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关键安全信息,一旦发生车辆被盗、蓄电池温度异常或电压过高等情况,可借助通信模块第一时间提醒消费者及时处置,从而增强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此外,还通过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明确标注建议使用年限,提醒消费者及时淘汰超期服役产品。
● 五是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
通过放宽铅蓄电池车型重量限值,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续航里程更长、使用体验更好的产品;不再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节约生产成本,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车型选择空间。
湖南交警提醒广大交通参与者
新国标让电动自行车更加规范和安全
驾乘人员的安全意识也要时时牢记
出行路上 安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