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孩子的问题,不是靠控制、禁止就能轻易解决。
和孩子一起学会掌控手机,才能趋利避害,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
——虎妈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个催促的家长
催促不起效果,是因为孩子不会管理时间
2月11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儿童时间管理训练专家
刘乙了
教你不催不吼,帮孩子彻底告别拖拉磨蹭
▽▽▽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前阵子家庭聚会,弟弟跟大家抱怨道:
10岁的小侄子,一放学就刷手机,常常被那些搞笑段子逗得哈哈大笑。
刚开始,弟弟没在意,当他看到儿子玩游戏,闯关失败狂扇自己的耳光,这才慌了。
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孩子注定要和手机一起长大。
地铁里、公交车上、街头巷尾,甚至家庭聚会,常常看到埋头刷手机的孩子。
2023年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人,19岁以下网民占比达18.7%。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
我国青少年过度网络成瘾的发病率接近10%, 10个孩子就有1个发病。
学者樊登老师也给了孩子手机。
但他说,如果你给孩子买车,会不会随便把车钥匙交给他说“去开车吧”?
当然不会。你会带他去驾校学习,甚至陪坐在副驾,看着他熟悉车况,才会放心让他单独上路。
手机失控上瘾的危害,堪比无照驾驶。
在《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中,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希米·康告诉我们:
要像学开车一样,和孩子一起学会掌控手机,才能趋利避害,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
困在手机里的孩子
问题在手机外
最近,“小孩玩游戏充值上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的消息引发热议。
经济学家何帆说,有一位同事,每次上班前都会把家里的手机、ipad统统打包带走,但那个孩子总能想办法多玩一会儿。
为了和孩子“夺”手机,很多家长想尽办法,但收效甚微。
为什么?
心理学家沈家宏说,网络象征着亲密关系,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亲密关系,就只能到网络和游戏里找。
如果他们在生活中有三个以上的朋友,就不会有网瘾。
手机游戏只是孩子的“避难所”。
何帆在成都的先锋学校调研,发现打游戏居然是一门课,不仅能挣学分,老师还会陪练。
一开始,孩子们高兴地疯玩,但半年或一年后,很多孩子就腻了。
有个孩子,打了很多局游戏,还是业余水平。原来,他只组队交友,从不琢磨游戏战术。
一番分析,孩子终于醒悟:除了游戏交友,还有很多交友方式。
他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关注人的内心,于是大学读了心理学专业。
你看,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有段时间,奥运冠军邓亚萍的儿子痴迷游戏。
邓亚萍没有责备,只是说:你喜欢打游戏,可以走职业电竞这条路。
她带着儿子到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参观,了解他们的训练方式。
得知电竞每天训练12个小时,儿子立刻放弃了。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不妨反思一下:
有人把手机当成哄娃神器,让孩子依赖电子产品,无法适应真实的生活。
有人一边刷手机,一边催孩子看书写作业,成为孩子的错误榜样。
有人在家制造冲突,气氛紧张,让孩子想回避痛苦,寻求安慰。
还有,在一个学习标准的衡量下,孩子压力山大:
生病的小孩,忍着头疼,一只手打点滴,另一只手写作业。
戴着小眼镜的孩子,一出校门又冲进才艺班,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期。
他们衣食无忧,却没有简单、放松的快乐和自由。
《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想改变一个坏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好习惯去替代。
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我们先要放下手机,放下老观念,承认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性格和梦想都不一样。
多陪伴多运动,用体验代替讲理,用交流代替训斥,关爱减压,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正视内心,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能否掌控手机
决定孩子的分层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说,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不出10年虚拟世界将成为年轻人的主世界,意味着孩子的学习、交往、工作都在线上完成。
不让孩子上网是愚蠢的,一定要让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形成屏幕的自我管理能力。
《长沙晚报》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18岁的萌萌,以优异的成绩从县城考入北京名校。
高考后放飞的她,一接触手机游戏就落入“陷阱”。
大一的时候,她无心求学,3款手机游戏一起玩,学校请了3次家长。
后来家长陪读,但她依然如故。家长万般无奈,只好让她休学。
手机像一把双刃剑,掌控屏幕的能力,正加速孩子们的分层,拉开彼此的差距。
刘梦霏从4岁开始,在玩家老爸的指导下玩游戏。
在她的眼里,玩游戏和看电影、读小说是一样的。
上世界地理课前,打开《大航海》游戏,把要学的城市航一圈,看看那些经济作物。
她一路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师大开设了国内首门研究生层面的游戏研究课程。
曾担任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副主席,现在是游戏与社会研究协会会长,组织了4次国际游戏年会。
失控的手机,是孩子的“干扰器”;受控的手机,是孩子的“倍增器”。
那么,该如何利用手机帮助孩子的成长呢?
北京大学的脑科学家Dr.魏,分享了帮助女儿掌控屏幕的做法:
1. 限定时间
限定孩子每次观看屏幕的时间、每天观看的总时间。
以前,Dr.魏规定女儿每次玩5分钟,5岁后延长到10分钟,每天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长期执行下来,女儿养成习惯有了自制力,到点就停。
2. 限定场景
明确哪些情况不允许使用电子产品。
Dr.魏在家里设了几个“无电子设备区”;吃饭不看手机、电视;睡前一小时内不玩电子产品。
他带女儿参加朋友聚餐,会准备好玩具或涂鸦本,以免女儿无聊想玩手机。
3. 为电子设备提供替代品
Dr.魏说,这一点最难,也最有用。
最好的方法是运动,生活中有好玩的事情,孩子的内心快乐,就不会沉迷手机。
我们的孩子,迟早要独自在网络世界里飞翔。
教孩子掌控手机,才能避开重重陷阱,躲过明枪暗箭,飞得更高、更远。
教孩子掌控手机
就是教孩子掌控人生
先讲一个故事:
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力山大做过一个著名的“老鼠乐园”实验。
当时已经有实验证明,老鼠会对吗啡成瘾。
但是,亚力山大把16只老鼠从笼子里放出来,安排进一个大房间,墙壁色彩鲜艳,温度适中,有植物、流水、各种玩具,同时还摆放了自来水和吗啡水。
老鼠们自由地嬉戏玩耍,它们都愿意喝自来水了。
偶尔有老鼠尝试一下加糖的吗啡水,很快又重新选择自来水,即使吗啡水加再多糖也没用。
没有苦口婆心的教育,也没有撤走上瘾的吗啡水,环境变了,心情变了,老鼠也变了。
可见,成瘾≠成瘾物。
如何让孩子掌控手机,养成健康的习惯呢?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中,给了我们四个建议:
一、优先培养三项能力
评估孩子是否具备三项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社交技能、时间管理能力。
樊登老师在给孩子手机前,特意进行了谈话进行评估;给孩子手机后,也会继续观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