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北亚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可谓毋庸多言。正是由于有这块虽则苦寒,实则埋藏着天量宝贵资源的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俄罗斯才得以从一个普通的欧洲二流国家,一跃成为顶级的世界级大国。
只不过,对于这种格局,中国人的内心多少是有点难以言喻的。毕竟从地缘实力来看,中国自古所据的东亚大陆,显然比俄罗斯赖以发家的东欧平原,要更为强大的多。
至于地缘关系上,西西伯利亚平原也就罢了,但位于北亚中东部的东西伯利亚山地与中西伯利亚高原,跟东亚大陆的地缘关系实际上更加紧密。
而从历史角度而言,虽然北亚的太过苦寒,导致近代以前,从未有哪个外部文明实力能对其实施真正的管辖和治理。但在中原王朝强大时,其之辐射力之末梢,还是能够稍稍触及于此的。当时,通过羁縻的方式,中国将北亚的一些土著部落纳入到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中,成为名义上的中国外藩。
为什么地缘实力更强大,地缘关系更紧密,历史渊源也更深的中国,最后却在北亚的争夺中,输给了俄罗斯呢?
一般的看法,是因为俄罗斯在近代人类文明由农耕向工业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压制住了深陷农耕泥沼不能自拔的中国,以至于成为北亚的最后获得者。
但其实这种观点,最多只能用来解释外兴安岭、库页岛这些19世纪丢失领土。但扩大到整个北亚板块,就无法解释了。因为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两百年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就通过《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定了两国的边界。根据这一系列条约,除了外兴安岭之类南邻中国的一小部分,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多数土地,在当时就已经明确为俄罗斯领土。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文明,其成色的确已经在当时的中华文明之上。但毕竟那时候还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双方的差距还远没有19世纪那么悬殊。再加上俄罗斯文明本身就是欧洲文明体系中相对落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规模在当时又远在俄罗斯文明之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当时的中俄北亚竞争中,中国整体而言应该还是强过俄罗斯的——就算因地缘关系的疏离,在西西伯利亚平原斗不过俄罗斯,但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中国完全可以占据上风。
可历史并非如此。在康熙年间粉碎了俄罗斯向南渗透进东亚的阴谋后,中国便就此打住,通过谈判勘定了两国边界——这意味着其主动放弃了对北亚中北部大片无人区的领土诉求。中国为什么会这么慷慨?在云石君看来,除了时代局限,无法洞察到人类文明形态即将转型,北亚在工业时代会有巨大经济、政治价值外,
还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
这种局限的体现主要有两点:
第一,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生产潜力是评判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而北亚由于极端苦寒,完全不具备起码的农耕潜力,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并没有实际价值。
第二,近代以前,全球各大地缘板块之间的交流严重不畅,各地缘文明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这一系列的强势地缘屏障,在阻碍各板块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它们相互间产生利益冲突的风险。
而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尽管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已比中世纪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工业革命尚未发展,故整体而言,突破地缘阻断的能力仍旧有限,且这种有限的能力,还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的征服上,而对北亚这种极端苦寒之地,人类尚不能有效征服。
这种地缘和时代背景下,中国依然延续了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传统世界观。在东方传统认知体系中,除了蒙古高原因纬度相对靠南,能够孕育游牧文明,所以有必要驾驭外,那些冷的就没几个人的北亚中、北部,压根就不足以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当时的中国,做梦也想不到,在不久的将来,这块荒蛮之地,会被远来自东欧的俄罗斯有效驾驭,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摇身变为东欧地缘势力压制东亚大陆的战略基地。
既没啥大的好处,又没啥威胁,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中国,对北亚土地的无所谓也就情有可原了。
当然,说是无所谓,但毕竟这也是大大的一块土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照传统中国世界观,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是华夏天子的地盘——顶多统治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即便当时的中原王朝轻视北亚,但也不应该到完全不屑一顾的地步。中国的这番“大度”背后,其实另有它因:
第二,性价比考虑。性价比从来就是政治势力决定土地取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在没有明确国家领土概念的农耕时代更是如此。
对中国来说,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势力范围基本局限于东亚大陆,并不完全是因为其之能力不足以外拓,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就是周边板块农业价值有限,开发所获得收益相对不高;相反由于距离太过,道路艰难等原因,如果强行占领,所承担的成本开支却十分高昂。所以从性价比角度而言,在占领了适宜农耕的东亚大陆中东部后,中原王朝最多也不过是用一些羁縻手段,把这块核心区周边的地区化作内藩甚至外藩,为自己建立起一道地缘屏障,对此再用羁縻之法,将核心区的周边的板块化为内藩,建立起自己的安全保障。对再边远的地区,中原王朝就再无兴趣。
而这套逻辑在北亚也十分适用。北亚在农耕条件下的开发价值简直微乎其微。但如果中国要维持对其之控制,成本又着实太大。在俄罗斯进入前,鉴于北亚土著部落完全不成气候,中国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将其羁縻,所以还可以勉强通过朝贡体系将其名义吸纳,进而从中赚的一点利益(像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之类)。但当俄罗斯强势进入,中国再要维持对北亚的管控,其耗费就将十分惊人——而收益却不会因此有任何增加,这在当时的中原王朝看来无疑是非常不划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当时中国的代表——清王朝,在粉碎俄罗斯南侵东亚的图谋后,反而愿意坐下来,跟俄罗斯签一个划定边界的条约,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获得北方安宁的同时,避免支付当时看来完全不值得的长期战争支出。而如果从农耕时代的角度来看,清朝的这种做法,也确实是划算,且符合中国利益的。
第三,基于内部统治的权衡。古代汉族讲究华夷,这种传统世界观,意味着满清朝廷之道德合法性在当时可谓先天不足。
对此,清廷的的应对之法有两种:其一,积极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其二,笼络蒙古各部,政治上给予它们高于汉人的地位,经济上也给予大量补贴,用收买的方式,将它们由中原的天敌,转化为清廷的统治基础,借其骑射之力,制衡庞大的中原汉人。
只不过,满蒙终究是两族。所以,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清朝既要借蒙古各部之力震慑中原汉人,也要防备其做大后反噬自身,这种利用与戒备的同时存在,使得清廷必须寻找一个战略平衡点。
要是清廷决计跟俄罗斯争抢北亚,那无论是从地缘关系,北亚自然环境,抑或军事特点来看,清廷都必要在这种争夺中,高度借重蒙古各部之力——并且,鉴于俄罗斯的实力和东进决心,这种中俄缠斗势必会长期化。
这对清廷来说是很危险的:军事过度倚重蒙古,早晚会尾大不掉,并会间接促使蒙古各部内部整合(只有各部在政治上高度整合为一体,能形成最强的武力),而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清廷或就将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
而且,从战略目的来说,清朝之所以耗费巨额资源笼络蒙古,除了怕他们捣乱,也是希望能借其之力震慑中原汉人。要是让蒙古与俄罗斯长期缠斗,这非但会加剧自身的资源消耗;而且也相当于失去了一支威慑中原汉地的强大实力。如果中原再爆发反清复明之类的暴乱,清廷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将大打折扣。故而,基于内部维稳的战略考量,清廷也实在没必要为了当时看来毫无价值的北亚,把蒙古势力投入到与俄罗斯的长期缠斗当中去。
北亚的过于蛮荒、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以及巩固中原统治基础的战略考量,这三大因素,与中国传统农耕世界观的天然局限聚合到一起,最终导致清廷十分”果断“的退出了对北亚的争夺,将其”慷慨的“让给了俄罗斯。
既然中国主动退出,俄罗斯在北亚的扩张就再无对手,仅仅用了一两百年,俄罗斯便把这上千万平方千米的广袤疆土,并入自家版图。
而纵观俄罗斯的领土扩张历程,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既全盘鲸吞,其所征服之土地,基本上都被它直接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
这一点,俄罗斯跟其余的欧洲列强是很不一样的。近代的欧洲强国,无论是作为拓荒者的西班牙、葡萄牙,抑或追随其后的英、法,甚至于后发的德国、意大利,他们领土扩张,大多是通过开辟殖民地的方式,建立间接统治,少有直接吞并的。唯独俄罗斯,是走哪吞哪儿,无论良莠,系数照单全收。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