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马桶历史
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女儿国为何没被妖怪吃光?牛魔王:看谁敢来! ·  21 小时前  
通用技术集团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 ·  4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401號下午茶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马桶历史

他是史上未尝一败的战神,无数次上演逆转奇迹,却惨死于奸人之手,死后3月国都沦陷!

马桶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3 13:48

正文

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红卫兵现在都去哪儿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今天起,小编将开讲一波顶级名将的故事。


这一篇,咱们从先秦时期的战国开始。

说到战国时期,那是公认的将星璀璨,名将如云的年代。

在那众多神奇将领中,又有四位最值得称道。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王翦。





这四位牛逼人物,每个单拎出来,那都是五千年历史上的传奇,都是战功赫赫,不可一世的人物。放到世界战争史上,都可以算是指挥若定的一代名将。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了,这四位一流名将中,又是谁最厉害最牛逼呢?


关于这个话题,一直讨论不断,但老王认为,其中一人的本事,可能真的比另外三个还要高那么一丢丢。为什么这么说?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这个四巨头之中的佼佼者,就是赵国的著名将领——李牧





出道即巅峰


关于李牧的出生,以及他的家庭成员,历史上却没有任何明确记载。不仅如此,连他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都找不到。根据一些史学专家推测,李牧应当出生于赵武灵王后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生地是柏仁,大约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同样的,史书中也没有李牧青少年期的事迹。根据推测,他祖上应当是赵国的名门,有学者认为他是世袭理官职务的李离的后人。另外据部分史料记载,李牧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赵国的太傅。


不论如何,李牧在史书中一露面,就已经是镇守赵国北方边境,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了。


这就好像一个小说主角,没有任何打怪升级的描写,开篇即是顶尖高手一样。


但是他的出身设定,却不可忽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生在赵国。


赵国这个国家,和其他几国不同,他们长期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为敌,因此除了对抗周边的各个中原国家,人家还要对付那些如狼似虎的塞外之敌。




赵国地图,北面就是匈奴



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下,从赵武灵王开始起,赵国就学习匈奴们,转而胡服骑射搞出了一套相当牛逼的骑兵部队。跟六国那些笨重的战车不同,赵国拥有着超高机动性的,指哪打哪的,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


这一支精锐突骑兵,是赵国能够傲视关东六国,对抗秦国的巨大资本。


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于,突骑兵这种当时超越时代的部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转。比如著名的反例,你们都懂的——赵括。


然而对于李牧而言,统率这一套骑兵部队简直就和吃饭喝水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隐忍的北境之王


答案在于,人家李牧从来都是和北方匈奴直接交战的。


李牧当年所长期驻守的,是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由于此地居于赵国的北方边境,因此常年会面临匈奴部队的骚扰。当时的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是个雄心勃勃的男人,他一心想要在七国中称霸中原。



插图中的赵惠文王



但是,北方的匈奴却是他不得不防的一个痛点。毕竟,如果不妥善对待的话,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将会让赵国陷入极为困难的处境。


因此,赵惠文王决意起用李牧为主将,将对抗北部敌人的重任担在他的肩上。


恰好,匈奴的崛起也正在这个时候。李牧面对可怕的敌人,会做出怎样的应对呢?


李牧深知匈奴骑兵的彪悍,更清楚他们所自带的高机动性光环。如果和他们正面怼,就算打了胜仗,代价也是极大的。况且周围还有虎视眈眈的几个国家,如果把兵力耗费在硬刚匈奴上面,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李牧很快就确立了防御为主,韬光养晦的战略思维。


他亲自任命了一批地方官,抓起地方建设,并设法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做为军费。另一方面,他对手下军士非常优厚,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他们。当然了,坚守不出的同时,每日的操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牧亲自教授手下的兵卒们骑射的能力。


此外还有老王认为极重要的一点,李牧安排了一支情报队伍,专门刺探匈奴的一举一动,以知己知彼的态度来安排对敌策略。




在他日复一日的操练之下,不仅战士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斗志,连生产也抓得很好。你们想想,天天有牛羊肉吃得香喷喷的军队,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哪里是那些上顿不接下顿的匈奴士兵可以比的?


但是李牧也知道,那些挨饿挨冻的匈奴人,斗志和杀意都极其旺盛,他们就像一群红着眼的饿狼,如果正面接战,必然免不了一场死斗。


因此,只要匈奴部队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李牧的情报团就立刻会捕捉到,并且快速回报本部,然后李牧立刻安排将人马物资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从不轻易出击。


这一段记录在《史记·李牧列传》中:“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可以看出李牧军法严明,遇到匈奴的侵袭,所有人必须回城,擅自交战者,即便战胜了也要问斩。


这样一来,这群饿狼只能隔着铁笼叫唤,面对着坚固的城墙徒叹奈何。



很多年过去了,李牧驻守的边境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军力越来越强。小编认为,从战略角度上讲,李牧就绝非那些浮躁好战的莽夫可比。


但是,你要是认为李牧只会守,不会打仗,那就大错特错了。具体咱们下面会继续讲。


但当时有些人,还真的以为李牧就是个胆小鬼、软脚虾,只会缩起来不敢应战。匈奴军队也经常以此来笑话李牧,旦他充耳不闻,依旧不动如山地统领着北方大地。



惨遭撤职,又被请出山


然而,这些风言风语渐渐传到了赵惠文王那里。作为一个雄主,赵王是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姿态的。


当然了,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哥们连战连胜,地盘不断扩大,已经开始膨胀了。此时的赵惠文王,连战争机器强秦都不怕,更何况区区匈奴的散兵游勇?


因此他要求李牧:果断打,必须打,要把我们赵国的军事实力展示给天下人看,要让匈奴吓得不敢来犯。


说实话,在这种时刻,如果统军主帅按耐不住,中了远在天边,不知深浅的君主的邪的话,贸然出击还真的有可能功亏一篑。类似的战例史料里多的是。


大局观顶级的李牧,深知此时还未到火候,而且保存实力更重要,因此他宁可忤逆赵王的命令,也不愿动兵。结果匈奴人更加猖狂,甚至跑到边境上开庆功宴。


这终于惹得赵惠文王不爽了。他找了另一位史料中连名字都没有记载的将军,顶替了李牧。把老李撤了职。


这位无名氏的哥们显然是个莽人,也是个一味服从君主命令的人。只要匈奴一来犯,他立刻屁颠屁颠地带兵出去交战。


但这草包哪里是那些匈奴部队的对手,吃了一大堆败仗,搅得连原本安居乐业的雁门关一带都战火频频。不但军队损失伤亡很重,边区人民也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正常耕种和畜牧了。


更匈奴发现新来的是个软柿子,非但没有退缩,反而骚扰得更加勤快了。而且,多次大捷让匈奴首领也膨胀了,他在赵国边境陈兵数万,大有随时南下入侵赵国之势。




这下轮到赵惠文王紧张了。


不过作为一个明君,他愿意承认自己之前的失误。他也终于意识到,一个敢于抗命的边境统帅,是国家的财富。因此,他想召回李牧,让他官复原职。


没想到,李牧却因病拒绝了这次召唤。小编猜想,可能他还憋着一肚子气呢。


么办法,赵惠文王只能放下身段,亲自等门拜访李牧,邀请他重出江湖。这么大的面子,李牧也只好收下了。但是为了让自己有更高的自主权,他提出了一个要求:“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你要让我为你做事,就必须同意我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地来,不然就别找我。


嗯,有大本事的人,才敢对一位同样牛逼的领导放出这种话来。


赵王一口答应,于是李牧又重新回到了那座比自己家还熟悉的雁门关。



终于等到你!进击的李牧


李牧果然如同他说的那样,继续坚壁清野,面对骚扰从不交战。这下匈奴人又有点头大了,这个缩头乌龟竟然回来了。于是他们只好故技重施,又到处散播流言,各种羞辱难听的都骂出来了,只希望能激怒李牧,或是煽动赵王。


这下连李牧的手下军士都开始抱怨了,我们主帅为啥一味避战呢?这样养着我们,又无用武之地,还要被对手连番嘲讽,实在是不能忍啊!


但这回,李牧依旧不动声色。还好,赵惠文王也守住了自己承诺,没有再干涉李牧。


不过,如果永远只知道退让,那叫怯弱。像李牧那样懂得以退为进的人,那叫隐忍。


当匈奴以为这个对手永远只会退避三舍的时候,李牧终于出招了!


他精心挑选出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精兵五万,射手十万,并以实战要求操练他们。这些精兵心里明白:反击的那一刻就要来临了!





然而其他人却完全不知道李牧到底在想什么,更不用说匈奴了。为了麻痹敌人,李牧还故布疑阵,让很多牧民散布到各个山谷中放牧。


看着那一群群肥美的牛羊,匈奴军士连口水都要涌出来了。他们根本不知是计,心想这次一定要好好劫掠一把。哎,小编表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大家懂了吧~


果然,匈奴的骚扰很快来了,李牧又一次安排自己的军队假装溃不成军地逃离,任由匈奴收割那些遍地都是的牛羊。


匈奴BOSS满以为这是一次绝好的抢劫机会,于是亲自带着大军前往。没想到李牧竟然安排了两路战车队,从侧翼夹击匈奴的骑兵大队。


小编多句嘴,骑兵虽然厉害,但强于纵向的冲击,两翼是其巨大弱点。


这一回李牧直接把匈奴的骑兵阵容冲散了,在人仰马翻的时候,十万弓箭手出现了。这一通万箭齐发,射得匈奴死伤无数、尸横遍野。


剩下的骑兵还试图突围,这时李牧的五万重骑兵又不期而至,多重兵种,在李牧的调动下,如同一通暴力组合拳一般,精准无比地砸在匈奴大军头上。




这个时候,还有谁敢说李牧是个只会避战的胆小鬼?


李牧用教科书一般的操作,指挥这十万大军,一举歼灭匈奴十余万骑兵。一天之前还不可一世的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竟然遭到如此灭顶之灾。


李牧趁热打铁,又一举攻下了襜褴、东胡、林胡等三个游牧部落,把赵国的版图推进到了更加深远的地方,也让赵国人民离边境更远、更加安全了。


搞定了一直阴魂不散的匈奴,李牧又将面临一个更可怕的对手:强大的秦国。



危急之刻临危受命


在直面强秦之前,李牧还在边陲驻守了很多年。这些年里,有了他安定后方,前方的廉颇、赵奢等名将才能摧城拔寨,立下无数功劳。


在实力做大之后,赵国的野心开始不断膨胀,和隔壁邻居秦国开始了为时数十年的争霸。


在这期间,赵惠文王离世,其子赵孝成王成为了最高统治者。这位赵王,比起他老爸和爷爷来,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正是在他的手上,断送了赵国统一天下的梦想。


就在公元前262年之后的两年,赵国遭遇到了一场罕见的大溃败,国力彻底衰败,再也无力回到之前的霸主地位。


是的,我们都知道,这场溃败就是——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原本同样以隐忍寻找机会的名将廉颇,被赵孝成王听信佞臣郭开的谗言撤了职,换成了赵奢的儿子赵括。


请大家记住郭开这个小人的名字,因为,后面你们还会继续看到他出来作恶。


嗯,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了。最关键一仗,廉颇的缺席,成就了白起的杀神威名。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也许你会问了,廉颇被调任,为什么不用更厉害的李牧呢?为什么放着这么一位军神弃之不用,反而用嘴上没毛纸上谈兵的赵括呢?


小编认为,因为李牧长期以来的主要职责都是镇守北方,并不参与前线战事有关。另外一点,李牧的风格比廉颇更保守,浮躁的赵王连廉颇都受不了,又怎么能忍得下李牧呢?


不管怎样,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只能调整战略方针,开始拉拢周边各国,切入低调防御姿态。


就在这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又传来了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老将廉颇因为不满新上任的赵悼襄王让乐乘替换了自己的职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国去了。


这真是巨大的打击啊!要知道,此时赵国的脊梁蔺相如和赵奢都已故去,廉颇又出走,忧心忡忡的赵悼襄王只能寻求李牧的依靠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廉颇



于是,在公元前246年,李牧终于离开了驻守多年的北境,回到了朝中。但很快,他就作为外交重臣,被任命为相国,出使秦国。


精通兵法的李牧,在这一刻又显示出他强大的外交能力,硬是在惨败之后的劣势中,左右斡旋,为赵国挽回了些许颜面,签订了休战合约,还使秦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


两国之间算是相安无事的十多年,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国终于开始重新攻击赵国。大将桓齮攻取了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两地,又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一年之后,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从太行山北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攻打赵的后方,大军已经迅速逼近了邯郸城下。


这一下,新任赵王又吓出尿来了。没办法,只能从雁门关调回李牧,紧急任命其为大将军,率领部队南下抗击秦军。


整个赵国的命运,都牵系在李牧一个人的身上了。



以弱胜强,力挫大秦

李牧得到命令后,立刻连夜率领自己的边防精锐部队,与从邯郸出发的赵军合流,并在宜安地区附近阻击秦军。


李牧深知,这一次的对手,再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毫无章法只会野蛮攻击的匈奴人,而是可怕的、纪律严明的大秦军队。


况且秦军连战连捷,士气正处于极度高涨的时期,这时候如果跟他们刚正面,自己肯定损失惨重,于是他便筑垒固守,不和对手正面对抗。



秦国将领桓齮



而对手桓齮也不是匈奴单于,面对李牧的固守,他想到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派主力部队强行攻打南边的肥下,当李牧出动驰援时,在半途中截杀之。


但李牧是何等样人,当他获悉对手的行踪后完全不为所动,只是淡定地说了一句:“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而且,当秦军主力攻打肥下时,本部大营立刻空虚了,加上长期以来李牧固守的姿态麻痹了敌人,甚至有些兵卒盔甲都没穿齐就出来瞎转悠了……


这个大好机会怎么会被李牧错过?


他立刻当机立断发兵攻打秦军本部,果然打得对手猝不及防,只能狼狈逃窜。李牧遂一举攻下了秦军大营,又俘获全部留守的秦军以及辎重。



战国时期的常见武器:戈



桓齮闻听大营失守,立刻挥师来救,这又中了李牧下怀。李牧部署了一支重步兵在他的必经之路上阻碍对手前进,又安排了骑兵和射手从两翼夹击,给桓齮包了个馄饨。


这回的精准组合拳,又打得秦军大败。李牧的名声一下震动了七国,并被封为武安君。


我们都知道,白起也被封为武安君,和李牧一样也是一生未尝一败。那么他俩谁更强呢?


小编认为,相比较而言,还是李牧要更胜一筹。


这是因为白起的身后,是国力超强、制度优越的秦国,而李牧却来自孱弱的赵国。能在这样的弱势下击败秦军,李牧无论战略还是战术,都是当世顶级的。


至少,以李牧的眼光和格局,是做不出坑杀40万降卒这样的事情的。




再说回来。三年之后,秦军再次卷土重来。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这一回,秦军分兵两路,一路由李信率领,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


另一路主力部队由蒙骜率领,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从邯郸背后,将整个首都拦腰截断。


这一次李牧却一反常态,并未以防御姿态示人,而是主动出击,带领主力部队迎击南边的秦军。依靠漳水及赵长城的天然屏障,秦军被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赵长城遗址



李牧见敌人成功被阻挡住,又订下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安排副将司马尚留在原地,依据长城继续阻击敌人。自己则挥师北上,迎击企图绕道北面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遭遇了,李牧不作任何停留,下令全军猛击。李信从未见过李牧这样攻击性的姿态,立刻慌了阵脚,大败而走。


李牧并不追击,而是南下和司马尚部队合流之后,继续反攻南边的秦军。如他料想的一样,这支秦军也完全阻挡不了这样的攻势,连连败退。强秦的这一波攻势,又被李牧成功化解。


经历这一仗,还有谁敢说,李牧只会一味防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把握战机能力极强,攻守兼备的军事天才。



遭小人陷害而死的战神


好不容易安宁了几年的赵国,又遭遇到一场天降横祸:一场百年难遇的地震降临在河北平原,严重摧毁了农业生产,狠狠打击了赵国复苏的经济。整个赵国到处一片饿殍遍野的惨状。


这个消息被嬴政获悉之后,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天赐良机。更何况,此时秦国已经纳下了三晋另外两家:韩、魏的地盘,处于势不可挡之际。


更关键的是,这次嬴政派出的,是秦国的战神: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说到王翦,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同为四大名就之一的他,在秦灭六国的战役里拿下了一大半的地盘。他的儿子王贲也是战国时的猛将,他们家还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翦不亏是一代名将,面对灾祸之后的赵军,一路势如破竹,轻松绕道背后攻下了井颈关(今河北井经县),切断了赵军向北逃亡的后路。而副将杨端的几十万大军也逼近了邯郸。这一次,看来赵国又危在旦夕了。


危急之刻,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面对真正的对手王翦,李牧又会如何应对呢?




沉着应战的李牧,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对北部的王翦依然以固守为主,避其锋芒。而集中剩下的精锐骑兵,猛攻南面杨端的军队。


不过,王翦毕竟不是匈奴单于,也不是桓齮之流可比,他安排部队一边也摆出固守姿态和李牧相持,一边分兵救援杨端,使其免遭此前那样的惨败。


两人果然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在战场上斗得平分秋色。


但是王翦也深知一个道理:自己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作战,消耗战对自己不利。何况李牧素来以持久战加生产见长,这么耗下去实在吃不消。倘若再被李牧抓住什么机会来一波反推,恐怕连自己也挡不住。


因此,他想到了一个阴险的办法:反间计。既然咱正面打不下你,那就让你在内部被摧毁。这样的计谋,在历史上简直数不胜数,屡屡奏效。


王翦暗派人打入赵国内部,并用重金收买了一个高官。这个人,就是此前造谣诋毁廉颇的郭开。


这一次,他又对李牧下手了。


郭开到处散布谣言,声称李牧之所以在前线按兵不动,其实是和秦国暗中勾结,只等机会一到,就领兵叛变。


小人郭开



这些谣言传到了赵王迁的耳朵里,这个昏君被吓得不轻,立刻下令让赵葱取代李牧作战。嗯,类似的一幕也曾经发生在廉颇身上,这些个昏庸的赵王,总是这么不长记性。


但是李牧不答应。他深知如果临阵把自己调走,赵国必将面临另一场长平之战那样的溃败,而且这一次再败,赵国必将灭亡。


因此,他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态度,拒绝了赵王的调任。


没想到这一下,反而给郭开落下了反叛的口实,他更加疯狂地诋毁李牧。赵王迁也真的相信了,在那一刻。他早已忘记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将,效忠了他多少代父辈祖辈。


赵王迁派人设下圈套,把李牧骗去,并诛杀了他。


一代战神竟然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


在《史记·李牧列传》里,太史公只用了寥寥数笔书写这位英雄的末路:“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但不知道有多少后人读到这里,会心生悲愤,为李牧而惋惜?



失去了最后唯一的依靠,赵国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被王翦蹂躏了。

邯郸城破之际,昏聩的赵王迁也沦为了阶下囚,想必这也是他应得的命运。

此后几年内赵国被秦国蚕食,7年国灭!

后世史学称:李牧死,赵国亡!


对于李牧,有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甚得我心: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


坚不可摧的长城,总是从内部被摧毁;一生无败的战神,总是败给了自己人。



一代名将李牧也未能幸免。

只不过,他的名字早已和那些历朝历代的将星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