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金融人的喊打喊杀是不绝于耳,纵使金融人真的死了,落下的也没半分怜悯,而是活该和无法共情之类的声音。
一切都是因为“干金融的,赚钱多”
历史告诉我们,有钱而无权,是一种原罪:
因为
他们
赚钱多,所以
他们
的钱肯定
来路不正;
因为
他们
赚钱多,所以
他们
肯定把我们的钱赚走了
;
因为
他们
赚钱多,所以骂他们几句解解恨
;
因为
他们
赚钱多,骂他们可以不用承担风险;
至于是否真的有罪,是否真的有钱,那都不重要。
社会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就像我们公号的留言区,每天都有一半的留言不敢给放出来。不干金融的骂金融人,干金融人的骂领导、骂客户、骂公司,还有各种举报的、爆料的,总之大家都是宣泄情绪。
你们穿西服干金融的不当,难道要让穿XX的背锅吗。
所以咱金融人还是活着吧。
死了不也白死吗。
既然要活着,那就得找条活路。
第一条活路,
不太体面,但是真心有用。
就是别人整我,打不过就加入,我也去整别人去。
要说了解社会,没有人比干金融的更清楚了,毕竟
每天在大A里知识付费,对各行各业的现状、问题、黑幕,多少都有所了解。
既然自己活不下去了,那也估计不了情面了,就把各行各业的黑幕、花边新闻也都捅出来,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吧。
这方面的学习榜样就是转型炒股的胡总叼盘。本来人家是有工资拿的,但是现在只有点退休金,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本着自己活不好就不让别人活的精神,凭借自己那一点没有的财经知识,完全靠扯大旗当护身符,专说一些你不敢戳破的瞎话,端出你骂我就要被抓的架势,占据道德高地,不管别人死活,顺利转型成炒股达人,拿到不少流量费用。要不是房价下跌,估计他很快就实现了学区房的梦想。
第二条活路,
稍微体面一点,但是维持的时间稍微短一点,就是搞
知识付费。
脑子灵光点的,可以做财经小VV,搞点投资建议,不用讲什么能涨,只讲什么要跌,虽然效果未必有,但是胜率很大,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过后,就开始卖惨,说自己也跌了多少,帮投资者骂骂街出出气。深圳的周某,一个干媒体出身的江湖小妹,都可以做到几百万粉丝的财经大V了,咱们金融人尤其投行人的专业、见识, 不甩她十条街。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有点斗争资历的,口才好点的,就学习张雪峰
,给大学生做就业指导,以证券市场对各行业的了解,充分利用行业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行业狗咬狗的经验,指导(装B
忽悠
)
下一代是绰绰有余。
人在焦虑迷茫无助的时候,最容易求助求神拜鬼。
所以
做惯了
前台业务的
同仁,可以考虑装个大神,
没事就给金融圈的朋友算算命(收收智商税
),
多学下星宿理论和巴纳姆语句,
就针对当下生活不如意的客群,张嘴就可以说
“你最近工作不顺利
”、
“你人很善良,总是遇到小人
”
、“你最近有心事。
。
。
”等等语句,平常训练
下演技,一定能遇到可以付费的客户(冤种
)。
要是
还在业内
,这些实话是花钱都不会说的,
既然不在了,
就不必在乎了
,
就当积德行善教育后人少遭罪吧。
走这条路虽然体面,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特别长,一方面就是这些技能、知识很快就会普及,就卖不出价了,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经验也在逐渐落后,逐步失去价值。
比如80后的人,还是读纸质书籍长大的,很多东西的阅读成本很高,工作之后就很容易被领导洗脑,傻乎乎的卖命。90后开始阅读电子书,资料的获取成本就很低,就不容易被洗脑了。到了00后,基本不读原著了,互联网上有内容摘要和解读,开始反向洗脑了。
所以所谓知识付费,也就前几年还能有点干货,后面全是煲鸡汤了
至于当骆驼祥子开滴滴,送外卖,当保姆、保安之类的,这是普遍性的工作,犯不上单独拿出来讲,不得不干的自然会干,不想干的自然也不去干。
人这辈子,很多事过去就过去了,不用回头琢磨,就好比万一吃到蟑螂,不用去回味是啥滋味,越回味越恶心,以后不吃就得了。
我总爱举的例子就是柬埔寨,经济当年在亚洲也是杠杠的,但是后来运气不及,国王都流落到帝都,和我住一个胡同了。你说哪讲理去。
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过去了就去TMD吧。
活着,健康的活着,锻炼好身体,就一定有机会。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商务背包一个
。
投行圈子已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6000位精英会员,
欢迎加入。
↓
点击关注
投行精英
,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