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铁大桥局四公司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A股601390、H股0390)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创建于1958年7月,前身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铁大桥局四公司

【荣誉播报】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海荣:从挑大梁到“挑大梁”

中铁大桥局四公司  · 公众号  ·  · 2024-05-14 15: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5月13日,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表彰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中铁大桥局沪渝蓉高铁V标一分部项目经理杨海荣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崔永兴 孟庆虎


杨海荣在表彰会现场


获奖名单

一起走近

这位优秀的项目经理


从挑大梁到“挑大梁”

——记沪渝蓉V标一分部项目经理杨海荣

黄琪峰 王云



或许是因为名中带“海”,杨海荣与“水”的缘分很深,工作后他一直漂在海上、江上。

杨海荣每天都在为各种事务奔忙,比如接受采访这天,他6点半起床,7点半坐到办公桌前处理文件,9点赶到崇启公铁长江大桥3号主墩协调工作。下午检查安全质量情况,准备迎检。吃完晚饭,召集部门负责人碰面,商议解决施工难点。

晚上8点多,同事陆续从杨海荣办公室离开,他略显疲惫地坐在沙发上,伴着窗外轰鸣的机械声,说起自己的故事。


中流击水


搭桥筑路,建桥人行走江河,要有“水上功夫”傍身。杨海荣工作的上一个项目是深中通道,他担任分部生产副经理,协调管理架梁施工。深中通道的上部结构施工,被公认为安全风险超高。零安全事故的背后,是杨海荣等一众桥梁工程师精细的施工组织和夜以继日的努力。

“架梁,就是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下,完成极为精细的工作。”杨海荣用一句话概括了架梁的难点。脚下坚实的陆地能给人安全感,但架梁时,沉重的梁体被复杂的机械悬空吊起,复杂多变的潮汐、水流和风力时刻相伴,每一个环节都令人生畏。

由于桥址航道窄,水位低,深中通道架梁船“天一号”必须卡着高平潮到来的时间点,穿越拥挤的航道和狭窄的主桥档口,在水流和风力的影响下,把梁体架设至设计位置。“梁体摇来摇去,怎么把它稳稳落到位?我们结合司机反应时间、梁体摆动幅度等数据,反推梁体下放速度,让梁体恰好‘摆’到指定位置。”杨海荣说。

在“天一号”上,船长、船员负责指挥、操作,而杨海荣负责调度、协调,每一次出海,船上都有他的身影。潮汐规律变化,每天后延39分钟,让运架时间每天不同,他的生活起居也日日不同。“那段时间我已经没有作息的概念了,凌晨1点、2点、3点,时间合适、天气允许随时动身,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他感慨道。

2022年11月,杨海荣被调至沪渝蓉V标一分部担任副经理,2023年5月开始负责全面工作。在主墩围堰吊装中,他又一次在波涛间展现出优秀的决断和指挥能力。

2023年8月,项目原定吊装时间遇上天文学大潮,无法起吊,而此时台风“海葵”虎视眈眈,给长江入海口的两节围堰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唯有提前吊装才能规避风险。

项目部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面对临海重量级围堰吊装,拥有深中通道等工程施工经验的杨海荣从容坐镇,有序组织施工。从海事的航道警戒到封航,18道工序环环相扣,他细化各工序时间安排,优化方案使各环节科学衔接,并多次沙盘演练,将每道工序时间压缩、再压缩。

最终,整个吊装过程非常流畅,没有出现任何失误。“第一吊的准备工作花了一个半小时,第二吊时,大家默契配合,只用了20多分钟。船只驶入泊位、抛锚、系缆、驶离,一般要6个小时,但我们只用了两小时。”杨海荣说,这次施工创造了18个小时完成两节千吨级围堰吊装的桥梁建设纪录。

越是急难险重,越显能力担当。与杨海荣在嘉绍大桥相识,如今又在崇启公铁大桥相遇的老职工告诉记者:“杨海荣话一直不多,却极为务实,在关键时刻敢于扛担子,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工作热情。”


杨海荣(中)和同事探讨工作 崔永兴 摄

把舵驭舟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位于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对于在江海上打拼了17年的杨海荣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项目分管领导,到主要领导,既是质的改变,更有数不清的挑战。“有了更大的权限,但我更看到了巨大的责任。”杨海荣坦言,一开始自己并不适应项目经理的职责。

技术出身、有多年现场生产经验,杨海荣有着大桥人的“强迫症”,对现场安全质量要求高、标准严,特别注重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前做生产经理,天天泡在现场,完全可以‘一杆子插到底’,让各个细节趋于理想状态。”他说。

这本是好事,可随着管理面不断拓宽,他发现若是事事亲为,就会成为疲于奔命的“救火员”。项目标准化要求高,在传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损耗”,如何把顶层设计最终落实到现场,成了他心中的烦恼。

“既然不能亲手抓,那就打造出一支作风好、能力强的队伍,让他们把握好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思想转变,杨海荣走出“舒适圈”,更为关注团队建设和选人用人,努力形成项目管理合力。

项目部技术员偏年轻,杨海荣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方向,又通过传帮带为他们当下打好基础,引导他们慢慢上手。同时,对消极怠工、履职不力的极少数进行考核,若连续排名倒数第一,便进行脱产培训和绩效处罚。杨海荣还以身作则,极为注重个人作风,杜绝不良习惯,以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随着工作推进,杨海荣也发现自己专业“偏科”。“我对生产这块并不担心,心里有数的,但感觉商务、工经这一块很有难度。”连续好几个月,杨海荣白天忙完,晚上就翻开书,重新当回学生,一点点啃下不熟悉的知识。他也利用身边资源,时不时向分部和局指总经济师请教,还会和以前的老同事们打电话咨询。几个月下来,他慢慢掌握了其中门道,虽还称不上精通,却能以更为综合的角度处理工作。

“学习经济知识,不是为了成为经济专家,而是能做到通盘考虑。”他以选用队伍为例,从商务的角度,应该选单价更低的队伍,但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价格高的队伍效率一般都会更高,如何综合分析做出决策,就需要对劳务、机械、物资、资金等各个领域有了解。

在不断成长和学习中,杨海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据了解,大桥3号主墩76根钻孔桩仅用时两个月完成,均为A类桩;通过向关键线路倾斜资源,科学组织,3号墩施工进度稳步推进,实现两主墩承台同日完成首次混凝土浇筑;在多方努力下,2023年上半年大桥主桥成为全路建设系统铁路工程开工标准化现场会观摩点,在铁路信用评价中荣获了A+和第一名。

在项目建设初期,由于工程体量大、地理位置偏僻,一分部党支部书记王云一度对生产组织和建设进度产生了担忧。如今,项目推进蹄疾步稳,现场生产井井有条,王云告诉记者:“杨经理科学组织,合理统筹,克服了一系列不利条件,保障了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




编辑:高雨薇

审核:王帮琴

监制:韩   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