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平讲平说
勿叹古韵今不再,何代无人振素风;诗酒文章千古事,都付平讲平说中。 关键词:中国国学、传统文化、现代管理学、传道解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uncan艺术菌  ·  北京重磅新展&邂逅苏轼 | 山海神兽 ·  昨天  
墨香中华  ·  人生一碗茶,何必太清醒 ·  3 天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會議丨轉型與選擇:“劉師培學術與文學”國際高 ... ·  6 天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期刊 | 《文献》2024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平讲平说

跟着成功人士,可以学点什么?

平讲平说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1-19 07:02

正文


语音省流量版

往期:皆知刘备三顾茅庐,谁晓太宗四请马周~


语录

进取、自信、坚定不屈不挠能够造就真正的成功

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趙玉平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成就伟大,有的人一败涂地。到底这些人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呢?科学家们,特别是心理学家们在不断在探索。


为了测量智力水平,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最先提出了智力测量的方法,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对这一方法做了发展,于1916年的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用来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智力进行比较。


推孟运用系统进行追踪观察的方法,在1921-1923年间从25万个学龄儿童中选出152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7个男生,671个女生。推孟研究小组对这些人做了学校调查和家庭询问,详细了解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智力评价,还对其中1/3的学生做了体检。研究表明他们的平均智商接近于150,有80个人的智商甚至高于170。


1928年的时候,时隔五年研究小组又重新访问了这些学生的学校和家庭,了解他们进入青年以后智力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到了1936年这些研究对象都已长大成人,有90%的人上过大学,有30%的人是优等生,1940年时推孟邀请一部分测试者到斯坦福大学座谈,做了一次心理测试。此后,他坚持隔五年做一次通讯调查。一直到1959年推孟逝世。

推孟逝世以后,心理学家希尔斯等人继续了这个实验,到1960年时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已经有50岁了。希尔斯再次做了通讯调查,人数是原来的80%。到1972年时,希尔斯再次做了通讯查访,调查人数仍保持了原来人数的67%,这时候被调查的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了。推孟和希尔斯的调查小组对被研究者做了半个世纪的追踪,从被研究者10岁时开始追踪他们的生活,一直到他们60岁的时候,这样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在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早年时智力超常并不能保证成年的才华出众,有成就的人并不都是那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十分聪明的人。对男性被调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和最小的20%的人进行的比较表明:这两组人的差别并不是智力的高低而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成就大的一组表现出更强的进取心、信心和坚定。


这项研究科学地表明了非智力因素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推孟及其合作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以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为人类研究成功的要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他们也以自身的行为说明了进取、自信、不屈不挠和坚定确实能够造就真正的成功,1976年研究小组由于这份特殊贡献被美国政府授予“卓越贡献奖”。



【作者简介】趙玉平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师,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九思书院创始人


本微信公众账号已开通“原创保护”,发布的内容均为原创,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媒体及公众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得“转载需知”


|文字整理:谭颖然 

 |视频剪辑:赵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