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于供暖事故的原因,北京现在比较敏感。所以今天改发深圳篇,北京篇过几天再发。
我从下面这张表开始讲述深圳:
1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跌幅从1.2%到70.6%不等,普遍跌幅超过20%。
注意表格中涂成灰色的部分,这六种产品,是深圳最重要的电子工业产品,算得上是深圳的支柱性产业。华为和中兴的代表性产品,就是这六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深圳电子产业的溃退并不是始于今年,事实上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2016年这六种主要产品,程控交换机的产量下跌12.6%,微型计算机的产量下跌8.4%,硬盘储存器产量下跌6%,手机产量下跌5.6%,不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提升了15.5%,半导体储存器产量提升48%,6大产品类型中4种下跌,两种上升,算是没有全军覆没。
然而今年以来,深圳的
电子产业呈现全面溃退之势
,在趋势上已经无法挽回了。另外一组可资参考的实业相关数据为,深圳前三季度的工业企业亏损面26.5%,而全国同期的数据为13.3%。
在这里,我必须再次强调,
地产泡沫对实业而言,具有致命性的扼杀能力
。疯涨的房租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无法承受的成本压力,企业员工同样也将面临难以忍受的生活压力。这种压力是全方位的,是无可抵御的。比如华为可以获得一些深圳的特殊的照顾性政策,深圳官方会对它有些政策倾斜,比如便宜的工业用地以及税费优惠,然而它的仓储物流成本、员工工资成本都必然伴随着剧烈上涨的房价而上升,局部的优惠政策根本无从抵抗整体成本上涨的大势,直至华为无法承受。因此华为坚定的迁出了深圳,将产能搬到东莞,甚至更进一步,搬去重庆。
在企业搬离的同时,深圳的金融行业整体也遭遇重创。10月底深圳的各项存款余额较去年底的增幅仅5.4%,低于全国同期8.3%的增幅。这也是
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存款增幅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而金融行业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
”,也就是深圳股票交易所、各类证券、基金和理财类企业的资金总量,这代表了城市的金融投资实力。深圳的“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自2015年以来就持续下降,2015年的15491亿是历年峰值,2016年下降到14065亿,今年10月底继续下降到13311亿。不到两年时间,资金规模减少了
14%
,这意味着深圳已经不具备金融的吸引力,深交所上市的中小股票只能是阴跌不止,福田中心区的高楼大厦间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的衣着光鲜的私募基金经理和理财顾问们当然也是焦头烂额。
伴随着实业与金融业的同时扑街,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居民的收入水平当然也已经无法保证。关于收入数据,我直接复制深圳统计局的表述如下:“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930.3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05.02元,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
低于
全国和全省0.3个百分点;实际增速
低于
全国0.1个百分点,
低于
全省0.2个百分点。
”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
居民收入增幅竟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的
居民存款随之丧失增长性。今年10月底深圳的居民存款余额10497亿,对比去年底的10361亿,增幅只有
1.3%
。相对于全国同期6.0%(64.27万亿/60.65万亿)的居民存款增幅,深圳的数据已经算得上是触目惊心。并且,考虑到同期深圳“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的显著减少,深圳居民的存款同样也并未大规模进入到这些金融投资领域,因此深圳居民的存款丧失增长性,乃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好吧,我们总结一下,深圳的实业死了,金融挂了,市民收入和存款都丧失了增长性,这些东西,都要反应到房地产市场上,总归是要刺破房价泡沫的了。深圳是全国范围内地产调控政策最弱的城市,2016年初出台了一些最基础的限购政策之后,就没有再追加过任何调控政策。今年以来我大中国各大城市各种奇特的调控政策层出不穷,限价限签限转让,这些政策深圳统统没有,然而深圳的地产市场直接就衰弱了下来。
无论一手房还是二手房的成交量,2017年1-10月的深圳的住宅成交规模都只相当于2016年的一半,按现在日益萎缩的成交趋势,以及年底的淡季规律,全年成交量能达到2016年的六成就不错了。注意今年以来深圳的二手房成交情况,4-7月份反弹了一下,算是炒楼党们的垂死挣扎,此后重新陷入了萎缩状态。目前深圳房价的重灾区有两个,
蛇口和龙华
。2015-2016年3月,这两个地方的涨幅也是最大。蛇口打的是自贸区概念,从2015年初的4万块钱开始炒,到2016年3月份超过了8万;龙华打的是福田后花园的概念,从不到3万块钱开始炒,到2016年3月份超过7万。各路炒家在这个时候疯狂入市,于是2016年3月份,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453套,房地产交易中心的过户登记处排队都排到了马路上。然而此后深圳房价就到了极限,成交量剧烈萎缩,蛇口和龙华的房价开始下跌,到现在蛇口的二手房均价已经跌到了6万,龙华跌到了5万,虽然还没跌到泡沫起始之初的价格,但是在泡沫顶峰时期入市的炒家们,估计想死的心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