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值得关注的八卦,是
国君和海通
的合并传闻,其实前几个月北京的两家券商——中金和银河被传合并后,海通和国君这两家上海的大券商的合并,就被编排上了。
昨天,上海的书记调研了国君总部,市场又风声四起,而大概是大家用了半天的时间,对昨天调研的认知逐步清晰和统一,午盘开始,市场在股价上加速price in两者的合并预期,两者股价都一路走高,国君收涨
4.79%
,海通一度涨停,最后收涨
8.7%
,也带动了非银板块午后加速反弹,冲高成为全日涨幅第二的板块。
凡是八卦,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那么,
国君和海通是不是会合并?表舅个人觉得理论上是符合趋势的。
我们来看这回调研的几个细节,上个月月初的一个下午,上海的书记去调研了浦发银行和太保集团,这是上海国资旗下最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而昨天的调研,从公开信息看,只去了国君,从这点来看,对国君的调研时长,显然会更长一点,座谈内容想必也更多一点。
上海发布的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了通稿,《
加快向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投资银行迈进,调研国泰君安
》,这个标题,已经能看出端倪了。
从通篇的内容来看,书记可能最关心两个事。
第一,是科创板
。因为科创板下个月就开市满5周年了,之前提过,这是一个关键时点,因为科创板不仅是中央给上海的资源,更是一项任务,关乎于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来券商听听,服务科创企业的情况,调研原文是这么写的:
深入学习领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强化服务的专业性,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熟悉科创企业商业模型和成长路径
。在服务科技创新上构筑独特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第二,更重要的,就是金融机构的做强做大
。调研原文是这么写的:
金融国资国企是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深入学习领会领导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通过进一步
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
......要强化战略的敏捷性,
善于观大势、把大局
,更加注重战略投资、长期价值投资。
咱们之前聊过,今年1月,大领导在省部级领导金融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
“六个强大”
,是未来很多年金融行业发展的主线,其中包括:
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前两者都和地方没什么关系,而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和上海强相关。
上海本土的银行券商保险机构,很大的一个特点,说实话就是“
大而不强”
,你从资产规模等角度看,确实都是大型机构,但你从经营角度看,几乎没有细分领域的翘楚,缺乏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至少从券商的角度看,大家对头部的认知就是“三中一华
”
,所以,合并,成为了努力“做强”的一个合理方向,这也符合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导向。
不仅仅是券商,未来几年,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预计都将加速合并、淘汰,
我们可能正在迎来金融机构合并的大时代
。
这不,昨天,还有一则合并相关的新闻。江西农信社,发布了《关于组建江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要启动
江西农商行
的组建工作,这意味着,原来江西省内86家农商系统的法人机构,要合并成一家,大家别小看这种省内农商机构的合并,这里的水,可比两家大券商合并深多了,因为涉及这么多县级市的地方利益,以及大量的人事安排,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对于各省的农商系统合并,也只能采取“一省一策”的指导意见,而类似的新闻,未来2-3年内,大家预计会接二连三的看到。
那么,对我们个体而言,在潜在的
金融机构合并大时代中,有哪些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我想,有三条比较确定的方向:
1、投资上,重视金融机构的龙头效应,尽量买大不买小
。这里有几个原因,其一,在低利率的时期,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弹性本就会变小,固有优势会消失,这是客观规律;其二,在金融整体的下行周期,龙头机构对中小机构的挤出效应会更加明显,我举个今天发生的
例子
,今年4月份,央行和科技部设立了5000亿的科技再贷款,也就是央行出钱给银行,让银行给特定的科技项目放贷,这两天,首笔贷款已经放出去了,大家可以看下央妈的描述,这业务,只给21家全国性银行做,中小银行汤都喝不到。
近期,人民银行与科技部依托“创新积分制”评价,遴选了首批近7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
向21家全国性银行推送
。人民银行与科技部正在组织开展第二批3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遴选企业名单推送给银行。
2、警惕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
。中央对金融机构相关的工作,主要是两条主线,其一,是上面提到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强大的金融机构”;其二,是防范中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并坐实地方的责任,这里有一个点,就是,正常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推广后,金融机构自发的会进行合并、淘汰,数量会快速减少,这在日本、台湾都已经发生了,但似乎在我们地方,这个自发的进度很缓慢,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原来的
地方保护色彩
,再差再烂的金融机构,地方都舍不得丢弃牌照,但随着风险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被压给了地方,并且很多地方的财政实力下降,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在变大的。
3、金融从业人员的出清风险
。最近有一篇文章,挑动了大家的神经和焦虑感,说“80%的金融销售人员要被出清”,这个比例有点夸张,但趋势确实是明确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两家券商合并之后,同一个活儿,是不需要两个人去做的,那是不是就得走一个?这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发生了,有人说,
2024年最拥挤的赛道,是“离职博主”
,阿里、字节、腾讯系的离职员工,充斥了小红书的各个频道。
总之,
小而分散是草莽时代的产物,大而集中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
再说两个市场的热点。
1、可以投资沙特的ETF获批了
。
这个事情,之前表舅在《
长安汽车纪要
》里,给大家预告过:
特别是中东,我觉得金融从业人员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后续我们和中东的合作应该会非常多,前期已经有不少中东的资本投了国内的新能源产业链,包括基于前期的人民币互换,中东拿了大量的海外人民币,是准备进军中国资本和债券市场的,
后续沙特的互认基金可能也会推出
,可能是不错的投资标的。
对于这个产品,大家可能得清楚一下几个点:
第一,互挂基金。
所谓的互挂,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国家互相买。我们在国内成立一个ETF基金,然后投到一个投资于沙特股市的ETF中,你可以理解为,你的钱,通过两层的ETF通道,最后买入了沙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另一方面,沙特到时候也会成立一个基金,回过头来,买入我们境内上市的一个ETF产品,具体的标的还没定,但肯定也是华泰柏瑞的产品。
多说一嘴,
华泰柏瑞和南方东英
在互挂基金上的合作,已经是公募的案例级了,这才体现真正的左侧布局能力和前瞻性。
第二,对沙特而言。
他做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对冲未来,功在千秋。两个方面,
一则
,沙特的主要收入是石油,但石油是会有枯竭的那一天的,所以他会用当期的收入,去购买全球的资产,比如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对他来说就是一类好资产,因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总体能源需求是上升的,无非是用石油这种旧能源,还是光伏核电这些新能源,这就有了对冲意义,所以之前有提到,
沙特4万亿体量的主权基金PIF要在内地开设办事处;
二则
,沙特还要做国别的对冲,今天的消息,
沙特不再续签石油美元协议
,未来石油交易可以不用美元结算,这事的短期影响有限,没有国内媒体炒作的这么爆炸,但从战略的角度看,也是沙特适度去美元化的一个体现,而与中国的合作,其实也是在地缘上多头押注,左右逢源。
第三,对中国而言。
我们要的就是狗大户的稳定石油供应和资金
。而类似的互挂基金,都是增强两国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第四,对咱们个体而言
。这个ETF刚获批,还不能买,等快卖了,再帮大家分析一下也来得及,但是核心是一条,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做国别层面的资产分散,也是一种有益的趋势,这是跟投表韭全球资产配置的初衷。
2、50年国债的发行利率,比30年国债还低,央妈今晚又喊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