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读
“我很难相信那些很少阅读的人,竟然也打算写作,并且期望别人喜欢他们的著作,但我知道确有这种人。”如果你没时间读书,那你就没时间写作,道理就这么简单。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高中时期我的阅读量极低,所以每次写作文都很苦恼。没有阅读的积累,所以很难写出什么文章来。
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发现未知的世界,学到很多知识,体验另一种生活。读的书越多,你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很多时候,并不是说看完一本书,你的见识、能力马上就会有提升,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会让你一点点的发生变化。
想要学习写作,阅读好书是必不可少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好的作品能教给学习写作的人在风格、叙事、情节发展、人物创作,还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过,斯蒂芬告诉我们,那些写得不好的书,同样值得去读。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书写的烂,它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让你学会避开这些写作雷区。如果普通读者看完之后都觉得故事情节老套,行文辞藻堆砌,那这本书就是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写成这样的!
斯蒂芬·金从小就爱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书籍他都读过。大学时候也是读的英国文学专业,数十年保持的阅读,为他后面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他认为如果我们可以坚持长期阅读,这会将你带入这样一种状态,你很迫切很放松地写作。因为看的越多,你心中越有表达的欲望,把心中所想的写出来,这个过程很轻松,写完之后心里也很舒畅。
所以,我们想要学习写作,就应该进行大量的阅读多领域、多风格的书。
2.多写
通过大量阅读,我们的大脑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各种信息,必然会引发一些思考。思考的多了,那么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
我写的第一篇书评,完全就是看完书之后觉得书里面有太多好的内容,忍不住想要把心里的感想写下来。这种情感冲动,刚开始写作的人都会有,觉得很兴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多写下来。
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因为总是在写自己的过去,这种掏空内存的方法很容易就灵感枯竭了。而且,因为总是写的自己的一些想法,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然而没有读者会感兴趣你的事情。
斯蒂芬·金谈到:“你应该总是把读者放在心上;若没有你忠实的读者,你将只是个冲着虚空絮絮叨叨的声音而已。”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开始写的时候,我也是常常写成了自说自话。刚写完还不觉得,第二天再拿出来看,发现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你要给自己的文章做个评判,看看自己写得到底好不好。给自己找读者,别人的意见很重要。
斯蒂芬说,
关上门来写作,敞开门来修改。
换句话说,你写的东西开始是为自己,往后就要出门见人了。
可以把你写的东西给家人、朋友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你不想被周围人知道你在写东西,那就发布在网络上吧,大多数时候陌生人的意见都很客观。
另外,也有很多人完美主义,
幻想自己第一次写就能一鸣惊人,写出最好的文章。
所以,迟迟不愿意动笔,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认为写作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永远都在练习,排练,没有真正的演出时段,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再伟大的作家,也不是生来就会写的,他们不过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勤奋的练习。如果因为害怕犯错,就一直不行动,那么永远都不会做出成绩。
你能想象到,写出《哈利·波特》的JK·罗琳她曾被拒稿12次?但她还是没有放弃,每次被拒就会修改,然后再投,最终成功出版。
写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弱项,才会有进步。
我没有仔细统计过我写的字数,但是至少也有30多万字了。期间也尝试了不同的风格,收到读者的各种反馈和意见,然后再调整修改,后面就知道了自己比较擅长的文体和风格。
熟才能生巧。
老舍说过:
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关于写作需要的客观条件
此外,《写作这回事》书中还提到,写作需要的客观条件。
一、舒适安静的环境
最好是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被琐事和噪音干扰。如果家里没办法安静下来,那就去外面的图书馆、咖啡馆、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