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姑娘果上市了。谁能不被这种美丽、美味的果实吸引呢?
如果你还没有吃过姑娘果,我先大概描述一下它的味道:
它大概就是超甜的、有“奶香”但没有“茄味”的小小番茄。
总之非常值得尝试。
吃姑娘果的手感也很有趣,像这样“穿了一层衣服”的小果子可不多见。用手指轻轻一捻,只听得姑娘果的纸质外衣发出一阵脆响、撕开一个裂口,黄澄澄的果实呼之欲出;再稍稍一挤,饱满的果实就整个蹦了出来……
姑娘果的写法和叫法在各地都不太一样,如黄姑娘、菇茑、姑鸟儿、灯笼果、金灯果等等。在植物学上,它属于茄科酸浆属
(
Physalis
L.)
,栽培果用较多的主要是酸浆属的灯笼果
(
Physalis
peruviana
)
和其它一些杂交品种。灯笼果原产南美洲,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有种植。
姑娘果这个名字还真不是现代人为了营销编出来的,它有历史渊源。据《本草纲目》酸浆词条:
燕京野果名
红姑娘
,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盖姑娘乃瓜囊之讹,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此说得之,故今以《本经》酸浆,《唐本草》灯笼草、宋《嘉本草》苦耽,俱并为一焉。
由于上述食用品种基本上都是结黄果子的,可以统称为“黄姑娘”,而我们在野外还能够见到野生本土植物“红姑娘”和“花姑娘”。《本草纲目》中描述的就是红姑娘了。
“红姑娘”就是酸浆
(
Physalis alkekengi
)
。在北京的野山里特别多,杭州也有。每年霜降之后,草叶枯萎,灯笼却还远没有到可以吃的程度,它还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换上标志成熟的橘红色。
未成熟的酸浆非常难吃,超苦,还有着非常重的“茄味”。吃了还容易中毒,作为一种茄科植物,它的未成熟果实中含有多种有毒生物碱。即便完全熟了,野生酸浆的味道也就是寻常野果的水平,尝起来就像大号龙葵。
好看是真的很好看。随着时间推移,外层灯笼会变得越来越透薄,最后只剩下网状的脉络包裹着果实,非常美丽。
↑苦蘵
“花姑娘”
苦蘵
(Physalis angulata)
和带毛版本的毛苦蘵
(Physalis
angulata var. villosa)
更是完全不能吃的级别。蘵读zhī。之所以叫它花姑娘,是因为它的灯笼从外观上看,常有明显的紫色纹路;但是干枯后会消失。果实成熟后,表面有时也会带有斑纹。
如果只看干枯灯笼的外观,“花姑
娘”和“黄姑娘”真是一模一样。但是在野外环境中,我们几乎只能见到“花姑娘”苦蘵。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摘来品尝,真的会吃哭的。我都吃哭好几回了。
作者
:蒋某人
图片: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