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看了一本比较老的书,写于 1990 年,作者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书名叫《竞争战略》。
竞争这件事情其实挺复杂,因为每个企业就像每个人一样,生下来就和别人不完全一样,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有些人家庭条件好,可以和别人拼教育资源;有些人天赋高;有些人只能拼努力。
企业也一样,有些企业是明星创业团队,一开始就有比较好的资源;有些企业是草根创业,无法吸引到顶级的人才。
《竞争战略》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有效地竞争,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竞争来自哪里
波特首先分析了竞争的五种力量:
-
新进入的力量
-
替代品的威协
-
买方的议价能力
-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当前竞争者的对抗力量
每种力量相互的博弈会产生利润分配方式的极大差异。比如苹果和富士康,虽然富士康是苹果的上游企业,但是因为苹果极强的议价能力,所以苹果手机的大部分利润都没有富士康什么事。
但是换个行业可能就完全不一样。比如,上次看一篇电子烟的文章,里面就提到电子烟其实核心的生产厂家就那么几家,品牌商都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品牌厂商就得分给生产厂商大部分利润。
说到底还是话语权的高低,半年前的 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暴露出奔驰厂家和 4S 店利星行的冲突,而这其中就显示出利星行作为经销商极强势的话语权。事后因为好奇,我查了一下利星行的历史,利星行不但垄断了奔驰车的销售,而且还反过来持股奔驰的合资公司,真正控制了下游企业。
我理解话语权的背后,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决策的控制力。不可替代不一定表示自己的竞争力很强,像利星行只是因为垄断了销售渠道,别的地方买不到奔驰,所以也达到了不可替代。而对决策的控制力,就是进入到决策层,比如投资和控股对方企业。
进入壁垒
创业的时候,投资人总喜欢问:“你的壁垒是什么?” 波特在书中介绍了 7 方面的壁垒:
-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
随着产出的数量的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将会下降。
这将使得竞争者需要以一定规模进入,才能产生足够的竞争力;
或者接受成本劣势。
-
品牌识别度和客户忠诚度。
简单来说就是品牌价值。
这种心智的力量非常强大,竞争者如果选择同样进行品牌建设,那么将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
-
资金。
汽车的研发就是一个重资金的产业。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就无法进入相关的高资金门槛行业。
-
转换成本。
每个产品都会让消费者产生一些习惯,有一些产品甚至会让消费者产生数据(比如苹果手机),如果迁移到别的产品,这种转换成本会使得消费者犹豫。
-
分销渠道。
在互联网没有兴起的时候,销售渠道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壁垒。
即便是现在,零售商都有极大的话语权。
有一次我听一个在 711 负责采购的人说,某家方便面就因为不配合降价,于是被 711 拒绝采购了。
互联网的时代,分销的渠道变得更加集中,于是渠道费用也不可避免,上次问一家公司旁边的饮料店,为什么在美团上不能点他们的外卖了,老板说,因为美团要抽 20% 的分成。
过了半个月,我发现美团上又可以点了,不过饮料的价格都比门店的高了一些,看来老板还是怂了。
-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
比如:
专利、特许经营、原材料获取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政府补贴、学习曲线。
上次看一个文章讲大疆与美国一家公司的竞争,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大疆在深圳相比美国占了极大的地理位置优势。
这种优势一方面是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原材料;
另一方面是人力成本大概只有美国的一半。
-
政府政策。
政府有些时候为了安全,会要求一些行业准入,比如食品业和健康相关的行业。
这些行业因此进入门槛就变得很高。
另外有些行业会受到管制,比如运输,能源等。
对于互联网行业,因为政府限制较少、资金门槛低、也不太需要销售渠道,所以壁垒会更加集中。刘润在「五分钟商学院」里面的总结就只有 4 点,即:
只是刘润把品牌价值这一条忽略了,其实这一条同样重要。
竞争战略
在波特看来,对了应对上面提到的五种竞争力量,有效的竞争战略只有三类:
不过这 3 点并不是互斥的,而是可以同时实现一个或多个。下图表示了这 3 种战略的关系。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简单说起来就是比别人的成本低。这种战略可能是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的,可能是通过不断优化成本环节实现的。但是,优化成本并不是意味着低质量,差服务。
应用成本领先战略通常情况下表示企业需要获得比较高的市场份额。
711 通过密集开店,从而减少了配送的成本。它的竞争对手如果开店数量不够,那么就会使得配送的效率不及 711 而在成本上有劣势。宜家家居通过标准化生产,以及自助提货,使得家居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在保证板材家俱质量的同时,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就是指企业使其产品与众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产品设计、品牌形象、技术、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等。而好的差异化战略,可能在多个方面都与众不同。
海底捞在服务上就做到了与众不同,真正实现了餐饮业的差异化竞争。这种服务的与众不同又与海底捞的管理、文化极度绑定,使得市场非常难以抄袭。
差异化战略通常都不是把成本当作第一考虑点,所以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得消费者对于价格并不那么敏感,从而使得企业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差异化战略的选择,某些时候也代表企业放弃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聚焦战略
聚焦是指企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购买团体,这个团体可能是某个产品线的细分区间,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理市场。
因为只服务于特定团体,所以企业有可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可能使得研发资源更加集中,从而获得成本优势;也可能做出更有差异化的产品。
我在猿辅导公司确实多次体会到聚焦战略的决策。比如我们只做 K12,只做线上,这些都是我们将精力集中的一种战略。
竞品分析
这本书还拿一个小节讲了讲如何做竞品分析。我特别赞同其中的两点:
有些时候,公司搞个实习生,每周发一个竞品研究周报,看起来每周产出了很多内容,实际上效果都会很差。因为首先这些周报有没有被认真看就不清楚,然后这些周报如果只是竞品大量行为和数据的罗列,也无法做到很好的被管理层吸收和判断,从而影响了其沟通功能。
导致产业分散的因素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产业是分散的,CR4 不足 5%,比如典型的线下课外辅导市场,就是一个极度分散的产业。
波特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导致产业分散的因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产业分散现象。这些因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