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个梗特别火,是向往的生活里的“毒豆角”事件。
众所周知,「向往的生活」是档生活美食节目,每个嘉宾来都要尝一尝“厨神”黄磊老师的手艺,一饱口福。
但在宋丹丹来的那一期,黄磊老师做了一个豆角炖肉,宋丹丹尝完说“这豆太老了”,结果当晚食物中毒,胆汁都要吐出来了。
至此许多观众心中充满问号:连豆角都没做熟,黄磊老师做饭真的像表面宣传的那样好吃吗?向往的生活到底是真的还是演的?
尤其是何炅的一句“谁说这豆老啊,这豆太棒了!”,更是让观众分不清魔幻与现实。
然而,我在大厂也吃到了这种豆角。
入职前,我以为这里是向往的工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与人为善的工作伙伴,还有以用户为本、以价值为先的工作文化。
每个领导都是“黄老师”,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科技高P,精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巧
,随手的一个点拨,就能让我成长万分。
这里就应该是我奋斗终身的地方。
但入职后,我很快对大厂祛魅了。
这里的发展并不广阔,每个人都是螺丝丁,并且被打上了P5、P6、P7、P8的型号,分别放在合适的尺寸里,每天被拧12个小时,早来晚走动弹不得。面试时的造火箭,原来只存在于面试官的嘴里。
这里的高P黄老师,做出的“豆角”更是一绝。
他们把产品和资源当做踏板,需要晋升时做个新APP,晋升完再扔掉,自己成“佛”找好后路,留下低P的小兄弟们收拾烂摊子;
他们追求形式大于实质,喜欢搞假大空的战役和专项,项目实际数值收益为零,却能吹得天花乱坠,下面的人看似精兵强将,但只是汇报文艺演出的一份子而已。
他们喜欢新故事,踏实不下来半点,以至于研发跨界学习业务,测试跨界造轮子和定标准,而认真接需求、测bug的人从来没有好绩效,完成本职都成了一件错事。
再加上点加班排名,撒上点
996、24小时on call的五香花椒面,一盘大厂的豆角就做好了。
可以称之为:「道不清、卷不停的大厂豆角子乱炖」,要价仅需996元。
你说这道菜好吃吗?
如果是局外人看,这道菜香飘四溢,毕竟是充满光环的大厂,如果能让我年薪百万,我吃什么都乐意。这就是我的梦中情司,这就是我向往的工作呀~
但这道菜实际吃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正所谓:入职3天,4次对齐,5个需求,6个领导,7天排期,800个todo,996作息,10分紧迫。
这豆角子又老又硬,吐出来的丝都是完不成的OKR,不坚强的人吃完会失眠,求稳定的人吃完会焦虑,有价值洁癖的人吃完会精神窜稀。
每当吃完豆角下班回家的午夜,那是一种
干电池放电之后的疲惫;是一种
老驴拉磨使不上劲,但同时还要拍手表演节目的无奈;是一种拉完这三年,还要担心下三年续签的磨盘兜圈。
你说这豆角真煮熟了吗?
真相是
一吃一个不吱声,有种腹痛只有自己懂。
但是,转折来了。
豆角熟不熟从来不是重点,表演吃豆角就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工作也不是让人快乐的,如果世间豆角皆有毒,又何必在乎哪一壶?
何老师的存在,就是很多35岁中年人的缩影。
当一个人说豆角老了,可能是豆角的问题;但如果所有人的在吃豆角,并且摆出一副津津有味、好吃咀嚼的表情时,
这就是最好的综艺,是大家向往的生活。
而回归大厂,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内卷正常,认为专项有意义,都在说领导的决策英勇无敌、CEO的全员信感人肺腑之时。谁又能说工作有问题呢?这不就是最好的工作吗?
如果真的有问题,我们又要去干什么呢?
难道要让领导下不来台面吗?
你不吃可以下桌,为什么要说出来呢?
所以说,这豆角就是大厂人的服从性选择呀。
最后看看身边的同事吧,哪个老P7不是曾经豆角中毒,到现在有了一副
“铜肠铁胃”。
高P讲话,我就用力拍手;
高P复盘
,我就频频点头;
高P没方向,我就汇报讲故事;
高P
决策失误,我就拥抱变化;
高P
劣迹斑斑,我就目光斜视;
高P选择跑路,我就给新老板把landing资料写好;
别管你是辣的、酸的、苦的、麻的,什么大厂味的豆角我都吃的下去。
新来的低P或许会抱怨文化、抱怨末位淘汰、抱怨PUA和996,引得众人一片哀嚎,离职之心四起。
但看看那个35岁的老P7吧,他会暗自擦干眼泪,平复好个人情绪,然后当众安抚着大家:
“谁说这工作不好啊?”
“这工作太棒了!!”
...
本文结束,欢迎分享爆料
爆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