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德勤劝退患癌员工的消息刷了几天屏,到现在已经风平浪静,再也没多少人提起了。作为当事人来讲,或许那位员工已经悔恨莫及,但是已经是无力回天,自己再悲惨的状况也不会得到冷血公司的一点怜悯,其他人在热点过后,也只能是回归自己的生活,正像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或许会给人们增加一点饭后的谈资。也有很多人更加坚定了身体是革命本钱的观念,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这当然是这种事情带来的更加积极的意义。
关于员工和公司的关系,相信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从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以来,可以说在经济方面一直是主要的发展推动者。当代社会,公司也是最主要的吸纳就业的组织、场所,从法律上来说也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叫做法人。员工是公司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公司靠员工的工作来维持运转,实现盈利,员工和公司之间是契约关系,这或许就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公司和员工关系的状况了。
汗牛充栋的成功学都在教人们如何努力成功,如何在职场拼搏,甚至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胜出,但是好像少有教人们正确看待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划定公司和个人的界限。职场中人也只能从个人的实践经历中,从接受来的外界信息中来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
除了极少像华为这样能靠分享股份来提倡为公司奋斗的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数也只能靠口号来提倡,最多靠一些有限的物质激励甚至是精神激励来提倡。奋斗固然没错,但是作为员工来说,身体确实是自己的,公司只是自己工作的一个场所,员工付出脑力或者体力劳动,换来公司相应的报酬,靠这种报酬来支撑自己的生活支出。
对员工来讲,人人都想通过奋斗实现进步,甚至实现财务自由,但是绝大多数人奋斗多年,也只能实现中产。工作中努力奋斗是十分积极的做法,但是这里要说的只是,要把握住一个度,在奋斗和自身健康自身生活之间做好平衡。否则累垮了自己,一切都不值得,轻则可能前半生挣的钱后半生交到医院,重则就是现在新闻已经多次报道的过劳死、猝死这样的情况。
几个月前看到前同事老朱,他在这里干了几年技术工程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毅然跑到一个小公司当起了开发部长。那边安排好之后来老东家这里是找人力来办理离职后的保险转移、公积金提取的手续。再次碰面之后我们聊了一会,提到了在那边的的情况。我问他这边不也挺好的吗,为什么走了?他回答,没啥意思,那边给的待遇好。我问能多少?他回答,比这边翻倍。
这可真给了我一些震撼,很多人确实通过跳槽让工资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像他这样能得到职位提升还让工资翻倍的情况,在我们这个传统行业相对还是少见的。我连说,真不错真不错,下次有啥机会也通知一声啊。然后问他那边是怎么发工资的?分什么基本工资、项目奖金、年终奖之类的吗?他说,我不跟他们叨叨这么多,就要求每个月给我多少就行了。看来他在这次跳槽中完全有一种甲方的感觉。一般的公司许诺年薪多少之后,还分什么基本公司,考核工资一大堆,最终无非是想通过各种考核让人拿不到那么多,一方面吊着你的胃口,另一方面还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老朱这次可真是完全拿住了那家小公司,直接就要求给多少,谈拢了才去。但是没过多久,再次碰到老朱的时候,他却已经又跑到了另一家大公司,我十分不解,问他,那边不是给的挺多的吗?为何走了?他说,离家太远了。后来了解到他到这家大公司的待遇确实稍微低于在那小公司,但是比之前在这里干的时候可是提高了不少。我知道他说的离家远是托词,肯定是在那边的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感觉不爽,立马又跳了。
两次潇洒的跳槽,让他不但待遇上涨,而且还让自己过得舒服随性。对于他待过的公司来说,一两个员工的变动,不会有什么影响,公司走了员工,倒可以节省一笔开支,即使不节省开支又招来人员补充,业务也不会有什么大影响。对于接纳的公司,也是满足了自己公司的需要。所以,跳槽有时候真的是对三方都有利的事情,三全其美。经常看到一种论调说人力在招聘的的时候,看跳槽多可能会怀疑员工的忠诚度,这个又要放到各种具体情况去分析了,并非所有的都这样,有时候员工牛了,公司正缺人,跳槽就会像老朱这样当甲方。总之,只要对自己好,对公司也没坏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很多毕业生梦寐以求进四大那样的公司,宁愿承受高强度工作,期盼着去锻炼,去拿高薪,至少出来之后算是镀金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无论有什么样的目标,现实中总要看清自己的情况,及时地做出选择才好。
公司不是家,只是一个能挣到收入的地方,员工付出了,拿到的是劳动报酬,双方可以说是互不亏欠,如果你觉得公司亏欠你,大可以找机会跳槽。公司就像是一片树林,员工就像是飞鸟,这个林子里面呆的不爽,大可以飞到另一片丛林去看一下,现在员工和公司之间无非就是一纸合同,现在连机关事业单位也不是终身制了,只要你想走,处理好了又有什么不可以?
公司既然是丛林,当然很多时候就遵循丛林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等等这些,都会有所体现。即使是公司把自己表现的再客观,再公正,实际上这些规则都在暗中发挥着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一家著名的企业,一直在宣称自己的管理是多么好多么先进,对员工多么爱护多么公正,俨然就是全国的标杆。正式进入部门开始工作之后,公司开始实行季度考核,把员工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当做每一个季度的考核金额。这种考核对ABCD的数量做硬性规定,强制一个部门必须有D,部门经理把自己的员工全部打了高评价还不行,如果某员工连续两个季度得了D,那就是末位淘汰。部门经理当然不想让自己的部门因此而减少员工,所以早就有了一个对应的办法,就是让大家轮流来承担。
但是后来证明,轮流承担D的都是新入职的几个员工,其他几个老家伙整年也不会轮到一次。得到D必然会有员工不服,找经理去理论,但是实际上得到的也只能是官方回答,最终礼貌地告知我们这些新员工,如果不适应就考虑转岗或者辞职。在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的时代,又有哪个刚找到工作的人能够轻易舍弃经过几轮面试后得到的工作呢?所以,新员工们也只能是默默承受。
现在想来,公司这么规定不能说是错,人力部门站在老板的角度,节省了支出,还能让员工战战兢兢的工作不敢偷懒,这还应当得到表扬呢。部门经理也没错,他为了他的部门考虑,当然也为了自己的位子考虑,选择最软的柿子捏也无可厚非,如果他真的拿了老员工捏一下,说不定就捏到了核桃,惹起来一场风波。这大概就是丛林规则的一个最细微的体现吧,那个时候,也第一次让我们这些新员工体会到了公司真实的一面。
当然很多公司也不乏温情的一面,比如一些员工关怀,部门团建,甚至对一些员工实施的救助。这些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起到让员工精神上视公司如家的效果,也有极少数的公司确实在员工待遇方面要远远胜出一般公司不少。但是一般来讲,公司毕竟不是慈善组织,也不是公益组织,公司的目标是盈利,不能盈利也就无法存活了,所以一切为了盈利的合法的举动,都算是正常的行为。
公司这个法律意义上的人,比我们每一个自然人又复杂了不少。公司如丛林,员工如飞鸟,大家都像是落脚在这一片丛林中,所以林子大了当然什么鸟都有,这里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碰到看不对眼的同事。但是,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一碗饭聚集在一起,能谈得上事业、情怀的也只能是少数的几个高管,对于其他所有员工来说,做好自己的分内,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就够了。所有的人都想飞的更高,只是我们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在飞的过程中只看到树林高处的果实。
最后,也请读者不要误解,写这篇文章不是说不要奋斗,不要努力,而是想在当前普遍大剂量的成功学鸡汤环境中,在时而出现过劳导致的悲剧新闻的社会中,希望奋斗中的我们能够多一丝清醒,能够想清楚工作的目的,能够多为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着想一下,放慢一点自己的脚步。毕竟,人生漫长,我们应该抽出时间欣赏路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