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装怂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新书揭开影响简·奥斯汀的女性作家群,她们的作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 ·  3 天前  
左岸读书  ·  过去已死,Al当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个童书故事背后,有第一代移民的艰辛与思考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10-15 08:58

正文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一本童书绘本《爸爸的池塘》。这是一个在童书里并不多见的现实主义题材——讲述了小主人公跟爸爸去池塘钓鱼的故事。在父子二人的聊天里,我们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移民家庭一代的艰辛与挣扎。或许小主人公的童年生活是贫困的,但在其中却蕴含着某种美好丰富的品质。这也不由得令我们思考:到底怎样的童年,才是美好的童年、才是理想的童年?


此外,本周书单从历史、经济、非虚构等类别选择了6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本期主持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主打

《爸爸的池塘》

作者:(美)丕宝 著(美)裴施 绘画

译者:杨玲玲 彭懿

版本:北斗童书 |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8年9月



一个小男孩在深夜被爸爸叫醒,两个人收拾东西一起去池塘钓鱼。他们钓鱼不是为了探险或玩乐,而是希望用钓获改善家人的伙食。在池塘边,他们聊的是爸爸经历过的战争。拮据、艰难、历史,都在二人的短短旅程中显露出来。直到读完整个故事看到作者的后记,才会明白,哦,他是在四十年前随家人抵达美国的越南难民后代,故事的背景是移民一代的痛楚与艰辛。

如此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童书里并不多见,也因此令人一读难忘。它诱使我们思考,我们要不要给孩子讲述苦难的故事?如何将父辈的记忆传递下去?甚至,怎样的童年算得上美好的童年?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日常要帮父母拾柴点火收拾鱼,过的是看似困难贫乏的生活,但从中培养出的家庭责任感不是极值得珍视的东西吗?即便是为了省钱才趁夜钓鱼,但父子二人的独处与交流,不也是情感的流动与维系吗?绘本的形式是一次儿童视角的涤荡,让我们更能看清生活重担之下的责任和爱。(李妍)


诗歌

《米沃什诗集》

作者:(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林洪亮 杨德友 赵刚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11月



人类的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战争、极权、冷战,一系列大事件波及了无数人的生存状况。米沃什生在其中,作为极具责任感的个人,他在极度动荡的世界中遭受苦难,背井离乡,同时他也在观察,在感受,并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在米沃什看来,诗歌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诗歌的意义在于尽全力捕捉可触知的真相。

死亡、战争、信念,善与恶,桎梏与自由,他用诗歌将人类真实面对的这一切包容进去,试图记录下这些,并提醒我们。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延续70年,成为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最重要“见证者”之一。本次出版的《米沃什诗集》首次从波兰语直接翻译,基本反映了诗人创作的全貌。二十世纪越走越远,但这些诗歌的内容对当下世界仍极具意义。(张进)



历史

《欧洲死刑史:1200-1700》

作者:(德)彼得·舒斯特

译者:朱谅谅

版本: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9月



翻开这本书,最先使我们受到极大震撼的,是里面列举的一个个关于死刑的故事。它们都来自于13世纪至17世纪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等一手史料,借由大量的爬梳与整理,作者带领我们回到了死刑行刑的第一现场,审视了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下的极端命运。

书的重点,聚焦在宗教教会与国家对死刑的态度变化,以及那些受尽折磨之躯的可怜之人身上。他们的身体在遭受肆意毁坏和巨大痛苦的同时,灵魂也被教会强行褫夺,美其名曰心灵劝说,其实是一种洗脑。除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死刑方式外,假死刑、“最后一刻的宽宥”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当权者通过死刑震慑民众,使得死刑变成了面向群众的表演秀。围绕死刑犯灵魂进行的争斗使得死刑演变成一个节日、一场表演、一个礼拜,上帝、统治者、民众各居其位,死刑犯被迫扮演主角,向世界传递出一个信息:他们的死是上帝意愿和怜悯的一种表达,所以他们会顺从地将头套进绞绳套中或置于剑下。但这个信息是虚假的。

死刑的历史,也是死刑的批判史。作为一种极端刑罚,死刑一直备受争议。加缪说,如果不将死刑从法律中移除,那人心和社会道德都不可能长久和平。但是在现实中,死刑的存废是个复杂的议题,由死刑所牵涉缠绕的种种道德、社会问题始终难以厘清。因此作者认为,对死刑犯的判决,展示了一个本质上不知所措的社会,每个死刑判决,都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缴械投降。(杨司奇)


经济

《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

作者:(日)大前研一

译者:姜建强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9月


经济学研究一般接受“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即便是与古典经济学决裂的凯恩斯主义,也相信个人会随着宏观经济的调整而像期望那样作出反应,比如一旦扩大政府开支,或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他们的消费就会得到刺激,GDP也随之增长。然而,按照大前研一的观察,一种他称之为“低欲望社会”的日本社会状态好像提出了一些挑战。比如,贷款期限达35年,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且不高于2%,年轻人还是不为所动,甚至进一步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安倍晋三的“28万亿日元”计划,及其主张的上调员工工资、下调利率,也不能唤起他们的消费欲望。

那么,财政和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何以难以起效?大前研一的论断是,原因不在于是否起效,而在于,它们只在一个高欲望社会才能产生作用。一个“低欲望社会”,无欲无求,怎么刺激效果都甚微。他显然是在经济分析中加入了心理这一维度,也因此,所提出的解决之道,基本上是降低对消费的不确定感、通过教育和移民等措施建立每个人的责任和竞争意识等举措。操作性如何且另说,更重要的是,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成为了今日东亚社会的一个热词,且正在反映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等流行地的一些经济社会侧面。(罗东)


非虚构

《大国粮仓: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实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