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11 岁
我喜欢去新华书店,但新华书店的姐姐不喜欢我,因为我不买,就在那看。
下课后,我就会过去,然后抱着一本书,坐在角落看半个小时。只能看半小时,
因为如果回家晚了,家里就会觉得我溜出去玩了。即使解释说是去看书,他们也
只会觉得我看了闲书。
只要跟考试科目不相关的书,都不是正经书。
那时刚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允许,越想做。
——看书的习惯,就是这时候养成的。
12 岁
翻到了一本特别的书,里面讲的是如何背单词。以前我只是根据老师的方法,死记硬背。而这本书给的方法是:用谐音法。
比如 interesting ,谐音就是「一曲私听」:偷偷听一首曲子,这很有趣。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表姐,她在大学学的就是英语专业。她批评了我:这样背单词,发音会出问题,还是要用老方法。
但是,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个绝招,加上也是逆反的年龄,后来又偷偷使用这个方法。
——我对效率工具(方法)的兴趣,应该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14 岁
初一时,语文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个本子,让大家每周写周记。
其他同学觉得很麻烦,但对我来说,小学时就开始每天写日记,这只是把内容从自己的本子迁移到老师发的本子上。
于是,每天都写,有几天还写了两篇。
第二周老师收上去批改,看到了我已经写了 1/5 本的量,有点小震惊。为了激励大家,他便在周三的语文晚自习课上,让我当着全班朗读自己的周记。
念了整整半堂课。
结束后,老师说:曹将很认真。
那时还没有「卷」这个字,同学们在课后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曹将,你太可恶了,我们以后难道也要写这么多吗?
后来,每周我只在老师发的本子上写两篇,剩下的还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
——坚持写东西的习惯,就是在这时候养成的。
17 岁
寒假前,同学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拿到了教室的钥匙。
于是,在那个假期,我们每天都回到教室自习,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家里人觉得我苦,说要劳逸结合。但我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安心:又多做了一套卷子,又多温习了一遍单词,又背了一遍古诗。
比起玩耍,有收获感让我觉得更踏实。
——后来每天都要做点有收获感的事,原来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18 岁
高考成绩下来后,考了 652 分。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家都会翻看一本有各学校录取分数的书。
家里人没有提供太多的意见,说是尊重我的决定。
我最后选择了西南财大,因为评估了一遍,怎么样都能上;也打了招生办的电话,也说没太大问题。
就这么决定了。
后来考研也是类似。身边朋友的目标院校基本都是清华、北大、人大、上财,专业也基本是金融。而我选择的是中大的营销,原因是我做了历年的真题,这里一定能考上。
就这么决定了。
——我的极度风险规避的性格,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19 岁
因为有综合测评加分,所以报了学院的辩论队。
在面试的时候,我紧张到说一句暂停半句。
本来以为一定落选,但最终竟然被录取了。我问师姐原因,她说表达是可以训练的,但思考不能。你思考得还比较深入。
后来她给我指明了路:表达的训练方法就是多练,去打 20 场辩论,做 40-50 场公开表达就好了。
这个数字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的学习和活动中,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抓住去做展示。
终于,在几百人的场合里,我也能有条理地做好公开表达。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性格很内向,但刻意练习让自己突破了这层障碍。
——这段经历让我相信了刻意练习的作用,在日后的成长经历中,只要新开始一件事,就一定会刻意去重复基础工作。
20 岁
大学期间我
还加入了另一个组织:校报记者团。
在大二的时候,团里出现一起不光彩的事:新加入的一个小伙伴文章存在抄袭情况。作为编辑,我们几个人开会讨论,最终决定劝他离开。
结束后,我们走在回寝的路上。聊起这件事,周同学突然说:曹将,你的徒弟一定干不出这事,因为你眼里容不得沙子,要求高,对自己也对他人。
我纳闷了:我要求不高啊。
她笑了。
后来我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每天早上起来早读,晚上在自习室看书,每门课做思维导图的学习笔记,在记者团每周写一到两篇稿子。
好像确实要求不低。
——这是我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要求高」三个字。
24 岁
研究生毕业这一年,我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在上市前,编辑会寄送过来样书。拿到手的那天,我是冲到了快递点,抱着沉甸甸的一箱书往宿舍狂奔。
到宿舍后,一直喘气。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间点之一,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作品。
——现在回想起来,出书这件事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相信我可以做成很多不可能的事。
27 岁
工作第三年,我进入了迷茫的阶段。
身边的小伙伴陆续离开,去寻找新的人生可能;自己的工作也走上了正轨,但同时又找不到突破口。
怎么办?
我身上又有一种劲,绝不坐以待毙。既然一扇门关上了,就推开另一扇窗。于是我就每天更新公众号,在这上面做更多努力。
——我一直在追求一种状态,那就是每年有一个总量上的收获。如果工作上比较多,业余就少一点;如果工作上比较少,那业余就多一点。我不允许自己一年过去,一败涂地。
29 岁
这一年我转岗了,从研究工作转到了人力的培训管理工作。
转岗的第一年,参与了很多项目。经常一个项目就持续六七天,白天跟项目,晚上做复盘和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累是累,但又觉得特别踏实。把一件件事梳理清楚它的脉络,然后再找到规律,形成文档,这让自己觉得很安心。
——我内心中一直有个恐慌,恐慌某天突然失业要去找工作,那时候我该怎么介绍自己。我不相信能力是说出来的,能力应该有验证物,成绩是一方面,作品则是更好的呈现。复盘,就是让经历成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