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0109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秦健:从行政监管角度浅谈平台治理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02 17:47

正文

2017年4月15日至16日,由腾讯研究院策划并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平台治理问题的新思考”互联网分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此前,腾讯公司已经连续多年支持并参与知识产权南湖论坛,该论坛也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性知识产权学术交流平台之一。互联网分论坛吸引了近300名参会嘉宾全程参与讨论。本文为作者在论坛的演讲实录。



秦健  百度公司在线管理部总经理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监管角度浅谈互联网平台治理》。我目前负责整个公司的内容安全管理事务,所以我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和各个监管部门打交道,涉及立法、执法、监管的一些具体事务。所以我今天将从这个角度切入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中国的大西北,我们知道有一部电影叫《无人区》,讲的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精彩也许见仁见智,但是从整个故事中,大家可以看到大西北无人区荒无人烟的景象。其实,在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时代也是这样,满目疮痍,整个行业没有规则;而今天,我们说起互联网首先想到的就是繁荣,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互联网平台”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


01

互联网“平台”概念的演变


这是一种怎样漫长的历史演变?我认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PC互联网的“产品”时代。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做产品,所以我称之为产品时代——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能够做好一款拳头级的互联网产品,而且这个产品能够一点打透,以追求自身产品发展的极致作为目标。比如我们看到在PC互联网时代的早期,门户、搜索、电商、社交等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能把它们的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类产品做到极致。


第二个阶段,PC互联网的“平台”时代。当大家把自己的产品都做到极致的时候,当每个做产品的互联网公司都变得比较强大的时候,接下来它面临着什么?就像图中这个瓷器店里面的大象一样,它们的身躯越来越大,也许它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生态造成影响。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想:我怎么能够跟生态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我的产品怎样才能够跟整个互联网生态相融合。



对此,大洋彼岸的互联网公司们做了这样的事情:2007年Facebook发布了它的第一个开放平台,这个开放平台对平台上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开放接口,以构建平台生态;同年,微软也就生态融合提出了口号,“你的成功是让合作伙伴成功。”


那么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什么?2009年,百度发布了框计算,把百度的搜索框开放给所有的合作伙伴,和他们共赢;腾讯全面推进他们的开放平台,这件事情非常了不起。同样,我们放眼整个业界也是一样的,谷歌、雅虎,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都在不断通过模式的创新来开放他们的平台,来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的生态。这是第二个阶段,PC互联网的“平台”时代。


第三个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时代。2011年起,整个互联网开始高速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个阶段对于平台的界定和要求,与PC互联网时代相比,已经开始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有一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曾经傲视天下的诺基亚为什么败给了苹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诺基亚选择自己做手机上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而苹果是怎么做的?苹果将平台开放给它的合作伙伴,并秉承着“合作伙伴为先”的理念,让这些合作伙伴的产品和软件基于自己的生态之下。最终,苹果赢得了这场战争。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把移动互联网平台时代的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平台开放,自建生态”。移动互联网时代和PC时代的玩法不一样,把平台开放给生态伙伴已经成为平台发展的必需条件。如果你不开放,对不起,你会被生态倒逼。


除此以外,移动互联网和PC时代的不同点还在于,在移动时代,如果想构建生态的话,必须要切入到生态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只在其中某一个环节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移动时代有很多的投资,有很多的M&A,这些投资在做什么?就是在做生态闭环。


比如腾讯投资滴滴,一个我们平时每天都会用的出行服务,从我们开始使用这个出行服务,到中间涉及我们享受出行所需的各个外围产品、服务环节,比如说出行用的地图,再到我们出行完毕之后的支付环节,所有环节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个闭环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又是一个生态的闭环,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特点:“平台开放,生态闭环”。


0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


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刚才这些例子能不能发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觉得现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是哪家公司?我相信各位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很多传统汽车巨头的名字。但是我相信这个答案大家都会认同:这家公司叫UBER。UBER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为什么它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做了一件事情:聚合资源再分发——UBER把全球的汽车资源聚合在一起,然后将每个资源分发给需要它们的用户、消费者。


所以平台的本质是什么?所有的平台,包括在座的各位专家、嘉宾所讲的平台,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聚合资源、分发资源”。


那么,平台在移动时代的聚合和分发资源与PC时代有什么不同呢?大家都在说百度和今日头条是在中场相遇的,因为百度做着搜索现在开始做资讯了,今日头条做着资讯现在开始做搜索了,这么说的人八成不了解百度和今日头条。


先讲百度,PC互联网时代百度做的是信息分发,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发现时代变了:第一,大家在手机上观看的还只是信息吗?要寻找的还只是信息吗?不是,大家要看优质的内容,大家要通过手机享受优质的服务,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第二,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提出一个需求然后找到信息,而是满足于手机上的各种服务能够主动给他推送优质的内容和信息,所以大家从被动获得信息的需求转变成希望互联网服务能够主动推送信息的需求;


第三,用户在手机上所做的所有使用产品和服务的动作比PC互联网时代更加丰富得多,所以对于网络服务商掌握用户数据的结构化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度先是捕捉到这种需求的变化,再结合自己的优势,开始发展新闻资讯流,做移动时代的分发;而头条则不同,它的新闻资讯流,很多业务模式从一开始就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构建的。所以百度和今日头条有很多相似点但更多是不同点,说“中场相遇”是不准确的。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要做好聚合和分发,就需要做四件事:


第一,要从帮助用户找信息转变为帮助用户找内容(和服务),找最好的内容,比如音频内容、文字内容等等,同时提供最好的服务;第二,内容为王,谁能够把内容做到极致,谁就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到话语权。第三,精准匹配,用户希望能把信息直接送到他那里,这对个性化处理、匹配技术的精准程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最后,对于用户数据的积累,不但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深度,要结构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智能学习、精准匹配。


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聚合和分发,平台一定要满足上面四个条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繁荣。


03

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治理的监管分析


(1)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治理的监管背景


分享完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的特点,下面的问题是,这样的平台会面临怎么样的监管呢?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我们发现,当前对平台加大监管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每个领域的平台都在面临着对其加大监管的呼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监管的规则在不断的加强,规则的约束在不断的加大。举例来说,仅仅在2016年,网信办作为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监管部门,就发布了至少26部治理互联网平台的规范,而其他监管部门发布的监管规范,也基本遵从这样的趋势。



比如说,我们很熟的新闻信息搜索服务领域,在这一年中就有各种各样新出台的规范在不断加强监管,所有相关平台都面临着监管环境的加强;再比如说,国家版权部门的监管也是,“剑网行动”对于网络音乐平台等网络内容平台加强了监管,并且制定了规范;还比如说,我们都很熟知的“网约车”,“网约车”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问题,但是我们的立法、规范、监管同样没有绕过网约车平台。


除此之外,对于各类平台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大,比如《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以及现在的《网络安全法》,都对网络服务商必须要承担的信息安保义务和保密义务等作出了全方位规定,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一方面,监管规则在不断的加强,另一方面,具体执法也相应的在不断的收紧。比如我们看到快播的罚单,对于网盘等分享平台的各种各样的执法行为,可以说这些执法行为都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新高度,而这些行为还会倒逼着监管规则的进一步完善。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平台所面临的整体监管环境。


(2)监管现象的共性规律


这些监管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共性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堵大于疏”。我们刚刚说到平台的本质是对资源进行聚合和分发,这个过程,其实是对于社会供求关系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比如刚刚说到的网约车平台,原理很简单,它出现之前我们打车就只是一个双方之间的服务关系。后来网约车出现了,于是网约车的网络平台介入到了整个法律关系中,使几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这个过程等于重构了社会的供需关系。


其实互联网融入3600行,融入每一行的过程中法律关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对需求和供给的再分配,而这样的重构和再分配,必然对已有的法律规则产生影响,或者说,对已有的法律规则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必然会受到监管的重视。所以我们看到监管部门通过频繁的动作来规范这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只有规范才能够让所有的变化和引领变化的平台趋于健康。


第二个规律是内容强监管。我们刚刚也看到了,监管部门有一系列加强内容监管的举措,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PC时代是“信息为王”,平台时代是“内容为王”,也就是说谁拿到优质的内容谁就能拿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竞争的先机,所以互联网巨头都在纷纷争取获得优质内容,而这些巨头在不断获得优质内容的过程中纷纷变成了内容的版权人,这种转变必然会加强版权一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打破原有版权人和网络服务产业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看到版权人的呼吁越来越大,而相应的监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规律,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匹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个人信息的运用会直接决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能否做出用户最满意的生态,所以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就随之加强。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对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越重要,监管层面对信息的保护也就越强,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强保护,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的变化。


说完了这些监管的规律和共性,我们不禁思考,这些监管环境的变化、这些监管举措是不是值得肯定的?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终级命题。我们的回答是,当然值得肯定。我们非常清楚,所有的监管举措,不管是从规范的制定还是具体的监管行为,一定程度上都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治理越来越健康,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违法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遏止。


但是,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发展到今天,监管是否还要像以前一样,是否不需要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未来,什么样的监管才是最适合产业发展的监管?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互联网的监管发展史,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这个时候整个监管环境从无到有,从0到1,从没有监管到有监管;


第二个阶段,各个互联网公司开始把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做到极致、极致、再极致,于是一批互联网公司发展起来了,监管的力量也随之强大起来了,而且这个时候的监管有时候是“说关就关,说停就停”,我称之为粗放型监管;


第三个阶段,互联网的发展逐步进入一个稳定时期,同时互联网的产品服务越来越多元化,相应的,监管开始变化,开始知道产业发展的不同领域是需要细分的,于是监管也开始细分,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生态,监管采取差异化的监管尺度、监管对策、监管方法、监管规则,所以说,这个时候监管已经逐渐精细化;


最后,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监管开始越来越趋于理性,开始不仅仅是简单地规范一个行业,而是更多地引导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这个时候的监管才开始做到“疏堵结合”,不管是从规范的制定,监管的执行,还是监管推动司法进步都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趋势。


因此,产业在不断的发展,监管也必须要不断地变化才可以更好的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如果这两者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监管最后一定会带来对产业发展的阻碍,甚至破坏。


所以我认为,如果未来的监管想要更好的适应移动互联网当前的平台治理现状,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监管举措应该适应产业发展,审慎而为,即不能操之过急——每年出台太多的监管规范,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也许未来我们应该在更多地研究产业实际、深入产业实际之后再来想应该怎么监管;


第二,刚刚也提到,产业的发展会打破甚至重构之前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力量平衡,那么这个时候监管不应该简单看谁的声音更大,谁的力量更强,而是要回到产业的实际情况中来,回到基本的法律理论中来,如果产业的实际情况没有变,基本的法律理论,抑或是法律理论所处的历史环境没有变,那么监管的尺度就不应该变,如果变了,监管就成为了“利益博弈”的工具,这个显然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监管应该更好地顺应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规律;


第三,面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时,监管决策应该更加慎重,不是简单的围堵,而是应该“疏堵结合”,善用引导,只有越来越好地引导产业,整个产业才可以越来越好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CEO李彦宏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是上帝带给中国的礼物”,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第一次迎来能够跟世界巨头在同一个跑道上并肩齐驱的机会。如果我们自己可以珍惜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的监管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在第四次革命中一定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这一切都取决于监管能不能更好的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



所以,来这之前主办方问我,为什么你打算来这里讲那么多的历史?讲平台的历史,讲互联网监管的历史。我想说的是,我不是在唠叨历史,就像这组老照片一样,这组老照片是若干年前的街景和现在街景的对比,我们看到中国那时候的景象和现在的景象简直出奇的相似,也许历史和未来也会出奇的相似。所以我是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是研究未来的学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