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陶瓷、玩烟花、吃小炒、看大剧……近段时间以来,每逢热门假期,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湖南省醴陵市,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大热门词条。毋庸置疑,醴陵正成为当下年轻人最青睐的周边游目的地之一。
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离不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近年来,醴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高质量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升级进位。
“现在我们的产品包装上面都加盖了‘醴陵瓷器’地理标志的印章。用标之后,消费者明显更加认可了,产品的年销量增长了40%左右。”2024年12月28日,在醴陵市瓷之韵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瓷之韵”)的展陈门店内,公司负责人何彦正手持一盏瓷器向记者介绍,语气中难掩自豪。
作为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市拥有2000余年陶瓷生产历史,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的鼎盛窑火,“烧”出了700多亿元的年总产值。如今,“醴陵瓷器”这一地理标志已成为醴陵市当之无愧的产业标杆与城市名片。
但一直以来,“醴陵瓷器”地理标志的实际应用收效甚微,醴陵陶瓷产业中的大小企业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如何聚力成势、实现醴陵陶瓷产业“抱团发展”,成为醴陵市市场监管局长久深思的议题。
为精准服务企业,提高醴陵瓷器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近年来,醴陵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谋划推进地理标志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2024年6月底,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年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立项名单,醴陵瓷器作为8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之一获批筹建。
“示范区的成功立项是醴陵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醴陵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勇表示,醴陵将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像瓷之韵这样申请了地理标志使用权限的企业已有23家,它们享受到的知识产权红利,正是醴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促进工程、品牌建设工程的结果。
“我是特意从株洲开车过来的,之前就吃过这家店的辣酱鸭,特别喜欢。”深冬时节,游人稀少,醴陵市滨河路旁的仙都辣酱鸭店却依旧人气火爆,驱车数十公里前来的“吃货”李女士就是其中一员。
一只发轫于醴陵的“鸭”,何以传承延续138年?
“从‘刘记卤味店’到‘刘香藩卤味店’,当时的工商部门指导我们办理了《营业执照》,药监部门全程指导核发《卫生许可证》,并进行严格的监管。”谈及“仙都辣酱鸭”品牌的传承发展,仙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斐感慨颇深,直言不讳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发展的切实帮助。
“2003年又是一个转折点,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时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刘斐回忆道,了解这一情况后,醴陵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动作为,无论是从企业选址,还是生产布局,全程上门指导、跟踪服务。于是从最初的卤味店,扩大到醴陵市仙都食品厂,从此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市场监管部门还上门宣传,告知企业应注意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帮扶企业注册“仙都”“辣出个未来”等商标,并取得多个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先后获得“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产品”“湖南省质量信用A级单位”等多种荣誉。
目前,仙都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企业品牌加盟店30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的食品行业龙头。2023年,该公司年产值超7700万,利税600多万。
至此,市场监管部门的服务仍然没有画上句号。“为了企业持续壮大,我们多方协调寻求支持,申请成立专门的食品生产产业园,目前相关建议已经获批通过。”张勇介绍,后续,市场监管部门将全力在企业的选址、规划、工艺流程等方面持续服务企业。
在电线和线杆之间,通常挂着一串串白色或棕色的“瓷盘”,或倒扣,或竖立……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就是电瓷。
电瓷,作为一种高绝缘、高强度的电气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施和电子元器件中。其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以及抗污染性能,使得电瓷在高压绝缘和设备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电力传输如果没有了电瓷,就好比河水没了堤岸的束缚成了‘脱缰的猛兽’。”张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为记者解释了电瓷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醴陵是全国重要的电瓷电器研发、生产和采购基地。据醴陵市场监管局不完全统计,醴陵电瓷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份额达40%以上,产量占全国的51%,电瓷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但一直以来,醴陵的电瓷样品检测需要送到西安、武汉等地进行检测,路程较长,运输成本高,制约着行业发展,醴陵市市场监管部门关注到行业面临的这一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9年。当时,醴陵市渌江集团牵头进行了联合投资,立项建设滨华电瓷电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将其作为扶持醴陵电瓷电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1年8月,项目建设一期完成,正需要进行资质认定申报。对接企业需求后,醴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推动做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申报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