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考研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Sirshikai, 我们将致歉并及时删除
在小城市和大城市上大学,有什么差别?
在下是小城市的学生,考入的吉林大学,却发现长春也不过是一个中等城市(无贬义),也没有在这里找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开始憧憬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活……
嗯,在不否认吉大是一所优秀的学校的前提下,再思考一下地域所带来的限制,能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好。
事实上,国内很多中西部地区的985、211高校的学生,也应该在思考这一点——
因为地区的限制的确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要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建国之初,国家出于种种考虑,将资金和人才投入到一些欠发达省份的高校上去。
这让这些高校的实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而所在地区的发展却依旧与发达地区存在相当的差距。
再加上国家后期的211、985工程,更大程度地影响了考生的决策,让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了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水平大学。
换句话说,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市场化的结果,然而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并不是如此。
久而久之学生水平、高校水平和地区发展水平之间,势必会存在鸿沟。
而当这种鸿沟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自然也就出现了。
暂且不论生活水平,只提个人发展;
当沿海省份的三本学生都可以在本地找到对口的实习工作时,一些985毕业生却不得不四处投简历,只因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不够好;
当北上广深的高校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各种大型活动时,一些中西部省份的名校学生却与此无缘,因为城市不够大,举办不起来;
当广东、浙江的一些非重点大学学生能享受到商界知名校友带来的加成时,很多重点大学的校友却仍然集中在科研领域……
换言之,校园之内,一切由大学决定;
校园之外,地域的影响就太大了。
然而反过来说,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影响又可以微乎其微。
网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好兄弟,成绩优异,以科研为理想。
在高考后,纠结于两所同样级别名校之间,一所位于某东部沿海城市,另一所位于某欠发达省份的省会。
他最后选择了后者,理由是“更适合搞科研”。
哪怕选择后者意味着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放弃东部省份的诸多机会,但是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
嗯,我还有另一个朋友,本来钟情于前者,却意外被后者录取,还为此懊恼了一段时间。
举这两例其实是想证明,对于学术型、科研型的人才,很多情况下城市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说,偏远地区还会有加成。
用一句老话说,“城市小一点,更适合专心学习……”。
虽然我个人很反对这句话,但是不可否认它有对的一面。
吉大所在的吉林省其实算不上欠发达地区,除了气候冷点,发展慢点,国有经济比例高一点……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对于英语抑或大多数文科类专业,放眼东北,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至于说身边同学的地域,我其实不想多说什么。
事实上,很多来自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本省省会的学校。
这样看来,你的同学多来自小城市,这并不令人意外,而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真正让我有些意外的也许是你的想法,因为来自小城市不代表他们不优秀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仅仅几个月的接触又怎能足以让你去找到他们的那些闪光点呢?
最后,作为一个小城市出身,在高考时几乎面临和你一样选择的人,来说说自己的经历。
原本已经拿下中山自主招生的降分,准备冲刺某Top3高校,结果高考成绩出炉后,我发现形势急转直下——选择余地变得极为有限起来。
一个方案是,选择二三线地区的985高校,比如吉林大学;
另一个方案是,把要求降低到211的级别,然而也去不了上财、北邮这个级别的学校。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也许比你还纠结吧。
当时,吉大对于我而言,也真的是非常好的选择。东北地区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外加全国名次相对靠前,离家也更近。
当然,还有几个学校可以选择。
然而我几经纠结,还是力排众议,选择跋涉2000多公里来到了现在的学校。
让我选择这里的几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里是发达地区,能够让我更接近自己的创业梦想。
现在想想,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甚至几乎有些庆幸高考的失利。
如今的我,找到了合伙人,也有了自己的公司,哪怕梦想依旧遥远,我却能看见那束正在步步接近的光。
而这一切,如果是另一个选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举自己的例子是想证明另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对于创业、商业这样的方向和专业,地域带来的影响相当大,甚至不亚于学校层次本身!
说了这么多,地域所带来的影响还是因人而异。
我们已无需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无论种子洒在哪里,都会有新的花开在新的土壤。
更何况比这一切都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几年时间去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记得,在我们所在的世界之外,总有更大的世界等待我们去发现。
考研如何选城市?
考研专业确定之后,接下来同学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结合“城市”选学校。老师就考研报考的城市选择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在考研择校路上的你提供借鉴意义。
一、为何“城市”至关重要
在选学校的时候为什么要考虑“城市”的因素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们发现70%的研究生就业是选择本地就业,因此在报考的时候就要认真思考自己毕业之后是否想留在高校所在地工作。
第二,中国地大物博,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城市的高校培养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打上当地的烙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以及特点,因此当地研招办对于当地的生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最现实的考虑就是地域性因素对于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非常重要,例如首经贸、北工商、上海大学和深圳大学,这样的学校真的是跟外地的很多名校没法比,但是由于先天的区位优势,导致那里的毕业生竞争力并不比其他外地名校差,甚至还有本地化的过人之处。如果在上海读研,即使学校再差,专业再差,但你的导师这么多年也是有丰富的本地化人脉资源,给你推荐一个不错的工作应该不难。而如果你在兰州读研究生,你的导师就算想帮你,即使拥有上海资源,也一定比较有限。
总之,你未来选择的大学或者研招单位,不单单是这所大学、这个研招单位对你的教育,而且是这所大学或者这个研招单位所在城市的综合资源对你的教育。你在一个城市上学,不管你是这个城市中哪所学校的学生,你都会受到这个城市的整体影响。不管上的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你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摆脱这个城市给你打下的烙印。
二、选择“城市”的基本原则
既然城市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选择城市呢?应当坚持“在哪工作,在哪安家,就在哪读研”的考研地区选择的基本原则。但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同学会在纠结“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选择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如果一定要进行地区的转换,那么一定要选择比自己现在所在地区更发达的地区,比如从郑州到北京,这种选择很有可能需要牺牲你的专业和学校排名,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发达地区即使是比较差的学校,分数线都会比较高。但是这种转化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研究生本身就属于高端人才,一定要选择对于高端人才需求量特别大的地区,只有这种地方才能消费得起高端人才,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机会才足够多、足够好。
如果觉得北上广压力很大,那么你可以考虑选择自己的家乡,因为地区的转换意味着成本,成本意味着要额外的付出。选择在家乡生活和工作,你的成本是最低的。比如如果你是合肥的学生,并且是中科大毕业的,那么你基本可以在合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出租车看见你都要让路。因为你是这个地区最好大学的学生,大家都很尊重你,家长请你做家教每小时都会多给10元钱。
如果你的家乡是一个小城市,没有像样的大学,甚至没有大学,如果你不打算选择北上广,就应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考研热点地区,比如,你的家乡是丹东,周围没有什么好学校,那么就可以就近选择大连或沈阳,因为区域文化相近,生活习惯类似,而且交通成本低。
题外话:还有四天就过年了,还在认真复习的小伙伴可以适当放松一下(其实根据我丰富的经验,这段时间在复习的小伙伴一定很少吧),以娱乐为主,学习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