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是一个很善于打比方的人,而且不像庄子说话那么怪诞。
孟子为了说明学问要从根本上来,举了「水」的例子。他说流水因为有一个源头,所以昼夜不停地向前流,碰到低洼的地方必定要填满之后再往前流(
「盈科而后进」
),一直流向大海。他还说,如果没有源头的话,就像下一场雨把沟渠都填满了,但很快就干涸了。
孟子的这个比喻可以与阳明心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阳明心学并运用到实践中。
「良知」就是我们做人学问的根本和源头,所谓源泉混混,放乎四海。相反,那些外在的、七零八碎的理论、知识、教条、意识形态却是无源之水,很快就干涸了。
我们平常生活总有各种不如意之处,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些不如意就像那些坑洼之地,让我们觉得不平满、烦恼不断。
如果我们能够像流水一样,盈科而后进,那么当下就是「平满」,就是心安。
「良知」就是这个有源之水,「致良知」这个「盈科」。坑洼被填满,就是「物格」、「知致」。阳明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坑洼被填满就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每一个坑洼都被填满,就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平满」的,就是时时「安于当下」。我们之所以不能安于当下,是因为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未来事事平满,结果事情越来越多且变幻莫测,所以永无平满之时,也就永无心安之时。
所以「致良知」只是「现在工夫」,一有过去、未来念头就不是「良知」了。阳明说,「良知越用越精明」,所以盈科而后进最终必然「放乎四海」。然而无论是当下「盈科」的水,还是「放乎四海」的水,都只是同一个水。如果去追求「放乎四海」,那现在的工夫就无从做起。工夫如果有间断,那就不是有源之水。所以阳明反复强调「必有事焉」(也是孟子的话)。
总而言之,「良知」只论现在,而不论效验。当下平满,当下就是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