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核心作战概念之一“海基能力”(Seabasing Joint Integrating Concept),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概念,它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能力和全球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海基能力”,是指从海上快速部署、组建、指挥、投送、重建和重新运用联合战斗力,在联合作战区内不依靠陆上基地为装备精良的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持续支援、物资供应和兵力保护。这些能力拓展了作战机动手段,确保海上的进入和介入。它不仅仅是一种后勤支持能力,更是一种综合的作战概念,涵盖了从海上发起的战役机动战、力量投送、持续支援等多个方面。
“海基能力”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美军对未来作战需求的重新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从传统的国家间对抗转变为非对称威胁,如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这些新威胁要求美军具备更加灵活和快速的作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是海外基地的减少。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外基地数量大幅减少,这使得美军在远离本土的地区进行作战时,对海上基地和海上支援能力的依赖度增加。
三是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信息技术、远程精确打击技术等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美军从海上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和快速兵力投送提供了可能。这些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海基能力”概念的提出和实施。
四是作战理念的转变。美军从传统的“由海向陆”战略思想向更加灵活和多样的作战理念转变,强调联合作战、网络作战和非对称作战等。在这种背景下,“海基能力”作为一种能够支持多种类型军事行动的综合作战能力,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
一是全球战略需求。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其军事力量需要快速、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部署和行动,以维护其全球利益和霸权地位。海基能力概念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提出的,它强调利用海上平台作为作战和支援的基地,提升全球作战能力。
二是减少对陆上基地的依赖。传统的陆上基地存在诸多限制,如地理位置固定、易受攻击等。随着冷战后美国海外基地数量的减少,发展海基能力成为减少对陆上基地依赖的重要途径,提高作战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三是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随着潜在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美军需要一种新的作战概念来突破这种限制,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行动和力量投送。海基能力概念强调海上平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灵活应对各种作战环境。
一是提升全球作战能力。海基能力能够增强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和作战能力,使其能够迅速响应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通过构建海上虚拟基地,美军可以节约大量用于建设和维护陆上基地的费用,降低作战成本。
二是促进联合作战。海基能力概念强调各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和联合行动,有助于提升美军的联合作战能力和整体作战效能。通过海上基地的综合保障系统,各军种可以更加紧密地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三是增强战略威慑。海上力量的存在本身就对潜在对手构成战略威慑。海基能力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增强美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威慑力,维护其海上霸权地位。
四是节约作战成本。通过构建海上虚拟基地,美军可以节约大量用于建设和维护陆上基地的费用,从而降低作战成本。
海基能力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海洋的广阔性和机动性,实现快速部署、灵活应对和远程支援。它强调从海上直接发起行动,减少对陆上基地的依赖,提高作战的灵活性和突然性。通过海基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够在远离本土的海域迅速集结力量,对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一是快速部署能力。海基能力强调从海上快速部署兵力,包括人员、装备和物资,以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二是灵活应对能力。通过海上基地和分布式网络化平台的集成体,海基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灵活调整兵力结构和作战方式。
三是持续支援能力。在联合作战区内,海基能力为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持续的支援、物资供应和兵力保护,确保作战行动的持续进行。
四是信息优势。海基能力的实现离不开信息优势的支持,通过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情报网络,确保作战行动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一是海上平台方面。包括各类舰艇、机动登陆平台等,是海基能力作战的物质基础。这些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综合保障能力。
二是综合保障系统。包括物资供应、医疗保障、维修保障等多个方面,确保联合部队在海上基地的支持下能够持续作战。
三是指挥控制系统。海上基地需要配备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指挥和协调。
四是火力支援系统。包括舰载武器、舰载机等,为联合部队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一是高度机动性。海基能力以海洋为依托,具有高度机动性,能够快速穿越大洋,对全球范围内的目标实施打击或支援。
二是综合集成性。海基能力是一个综合集成的作战概念,涵盖了从海上发起的战役机动战、力量投送、持续支援等多个方面,需要各军种和作战单元的密切协同。
三是远程支援能力。海基能力强调在远离本土的海域为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持续支援,这种远程支援能力对于维护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政治军事选项的多样性。海基能力为美国总统和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军事选项,使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
一是概念起源阶段。海基能力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始探索“由海向陆”的战略思想转型,提出了濒海远征作战和联合部队推动的概念。随着这些概念的逐步发展,海基能力作为支持远征作战的重要手段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是初步提出阶段。在200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开始正式提出海基能力的概念,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条令,明确了海基能力的定义、作用和发展方向。例如,2005年美军出台了海基能力《联合集成概念》,首次为海基能力界定了一个通用定义。
三是深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军战略需求的调整,海基能力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美军不仅加强了相关装备和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不断优化和调整作战概念和战术战法。例如,提出了多种海上浮动基地的结构方案,并计划在世界热点地区附近部署这些浮动基地。
一是快速部署和投送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快速部署和投送兵力是赢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海基能力”通过利用海上基地和海上支援力量,能够实现兵力的快速集结和投送,适应现代战争对速度和时间的要求。
二是灵活性和多样性。“海基能力”支持多种类型的军事行动,包括远程精确打击、两栖作战、非对称作战等。这种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美军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策略,提高作战效能。
三是持续支援和保障能力。海上基地作为浮动平台,具备持续支援和保障能力。在现代战争中,这种能力对于维持作战部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
一是对海上基地的依赖。“海基能力”的发挥高度依赖海上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如果海上基地受到敌方打击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而无法正常运转,将对“海基能力”的发挥产生严重影响。
二是后勤补给和保障难度。虽然海上基地具备一定的后勤补给和保障能力,但在远离本土的地区进行长期作战时,后勤补给和保障难度依然较大。这要求美军必须建立完善的后勤支援网络,以确保作战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三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海基能力”的发挥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如果信息系统受到敌方干扰或破坏,将对“海基能力”的指挥、控制和协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美军必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保护和维护,确保其在战时的稳定可靠运行。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概念“海基能力”强调从海上快速部署、组建、指挥、投送、重建和重新运用联合战斗力,为装备精良的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持续支援、物资供应和兵力保护。
1.案例描述:海上预置部队(MPF)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实现海基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部队由预先装载有武器、补给品和装备的舰船组成,能够迅速向战区投送物资和支援力量。
2.具体实例:在“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中,海上预置部队在沙特阿拉伯北部投送了第一支自我维持的作战部队。在10天之内,成功地将装备和物资从运输船上卸下,并与后续到达的部队结合,为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援。
3.技术特点:海上预置部队的行动需要经过接收、分段运输、前运和整合(RSO&I)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确保了部队和装备能够高效、有序地从海上基地转移到作战区域。
案例二:濒海战斗舰与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协同作战
1.案例描述:濒海战斗舰(LCS)和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协同作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基能力的重要体现。LCS增强了海上基地的传感器能力、兵力投射及保护能力,而MV-22则提供了快速、灵活的兵力投送手段。
2.具体实例:在多次军事行动和演习中,LCS与MV-22协同工作,LCS利用其先进的传感器和火力系统提供海上监视和打击能力,而MV-22则负责将部队和装备从海上基地快速投送到作战区域。
3.技术特点:LCS具备高度的隐身性、灵活性和多任务能力,能够在濒海区域执行多种任务。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结合了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和固定翼飞机的速度和航程优势,为海基作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投送能力。
1.案例描述:海上浮动平台(如机动式登陆平台MLP)和重型直升机(如CH-53K“种马王”)的联合应用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基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平台为海上基地提供了强大的物资装卸和部队投送能力。
2.具体实例:在多次军事行动和演习中,海上浮动平台被用作临时的装卸载设施,减少了对盟国港口的需求。同时,重型直升机如CH-53K“种马王”被用于将重型装备和部队从海上浮动平台快速投送到作战区域。
3.技术特点:海上浮动平台具备较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作战需求快速部署到指定区域。重型直升机如CH-53K“种马王”具备强大的吊挂能力和航程优势,能够投送包括装甲车辆在内的各种重型装备和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