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  ·  痛心!他走了,年仅45岁 ·  昨天  
央视新闻  ·  「 大 兴 安 岭 」 封 神 了 ! ·  昨天  
人民网  ·  (包不吓人)蛇年表情包来啦!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重庆,挤满了泰国人? ·  2 天前  
北京发布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解读 | 2016“国家账本”公布,有啥看点?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2 19:53

正文

7月21日,2016年度中央部门决算集中向社会公开。据统计,已经有103家中央部门公布了本部门决算,比去年增加了1个;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公开部门决算。

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三公”经费总额继续下降

“三公”经费支出,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均实现了只减不增,今年的情况咋样?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没有悬念:继续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下降23.5%;比2015年减少5.48亿元,下降10.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0.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 24.8%;公务接待费4.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0.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与2015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相比,总额减少了10%以上;与2016年预算数相比,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公车费用减少了24.8%,公务接待费用减少了50.2%,这个力度也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明显成效,是中央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结果。”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绩效评价公开力度大 项目自评基本实现全覆盖

今年中央部门还首次公开了部分项目绩效自评结果,以及《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绩效自评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信息反馈,对中央部门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海关总署、人社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等一些中央部门,在部分重点项目绩效自评中引入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提高了绩效评价的质量,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公正。

“2016年,中央部门对451个项目开展了重点绩效评价,涉及预算支出890亿元。此次将部分一级项目绩效自评结果向社会公开,不仅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而且有利于倒逼各部门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认为。绩效评价结果,应当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优化项目支出结构、改进项目管理、调整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

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还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更为明细。中央部门设备信息将由往年的公开单价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细化为公开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

——回应社会关切更为积极。在继续汇总公布预决算政策的同时,首次“打包”公布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分预算支出政策文件,首次制作决算公开解读视频,推动决算公开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能监督”。

央视评论

从2011年中央部门首度晒出账本,到今年已经是足足第七个年头了。时光荏苒中,中央部门的决算公开究竟有哪些变化?七年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部门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

2011年,中央部门首度公开部门决算时,有90个部门陆续晒出账本。此后,参与的部门逐步增多,覆盖面越来越广,今年已经有103个部门公开部门决算。与此同时,公布的内容也越来越细。

记得2011年首次公开部门决算时,媒体对于一些部门中“其他”类别下的花销不断追问。人们担心,“其他”是个筐,隐秘的花销都可以计入此栏。时至今日,这样的追问已不再有。伴随着公开的内容逐年细化,各部门公布决算的表格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例如,国有资产占用情况,中央部门设备信息将门槛由往年的公开单价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细化为公开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分门别类的条目更加清晰,“一目了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追求。

数字不断变化,“三公”经费逐步走低

近年来,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是公众瞩目的焦点。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公款出国、公务接待和公车开销等支出不断下降。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3.5%,比2015年下降10.2%。尤其是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同比下降16.2%,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22.7%。这两项数据足以说明,伴随着公车改革持续推进,效果已逐步显现。同时,公务接待费的持续下降更说明作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许多党员干部的意识已经从“不敢吃”变为“不愿吃”。

2016年,因公出国(境)费用比预算数下降10.3%,与2015年基本持平。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一带一路”建设高歌猛进,国际交流交往持续深入,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成为常态。大部分中央部门在公布“三公”经费时,均列出了因公出国(境)的具体事项和目的地,让公众一目了然。

从专业化、财务化到通俗化、大众化,“看得懂”渐成趋势

回顾中央部门公布决算之初的一两年,人们一方面对透明公开的趋势报以掌声,同时也提出“看得懂”的期望。由于这项工作从无到有,起初的表格总是带着浓浓的专业化、财务化气息。有专业财会知识的人,看起来并不成问题,但普通老百姓却常常看不懂具体内容。近年来,为满足公众的期待,中央部门决算的内容越来越通俗化、大众化,甚至自带解读。今年,相关部门甚至首次制作决算公开解读视频,推动决算公开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能监督”。

从“花得少”到“花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

中央部门决算,光花得少不算本事,关键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怎么衡量花钱的效果呢?

例如,中央部门采购,应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16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情况,今年相关情况继续公开。又例如,从去年开始,财政部选择部分中央部门项目和政策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此次与中央部门决算一起向社会公开。

今年,中央部门还首次公开了部分项目绩效自评结果,一些中央部门甚至引入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一系列新举措的不断推出,确保了中央决算公开,不仅告诉公众“数量”,还告诉公众花钱的效果和“质量”。

中央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民主监督的有效手段。七年来,“晒账本”成了铁打不动的规矩,但“账本”本身却发生了诸多变化。当然,变化的还有百姓的心态。从首次公布决算时人们好奇心爆棚,拿着放大镜审视,到当前舆论热度持续降低,“晒账本”的过程也是信任不断累积过程。人们期待,每一分公共财政开支都能经得起考验。人们更期待,作为人民民主的实践窗口,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能够沿着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轨道持续迈进。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江永韬

©央视新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