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抢票 |《法医探案团之迷雾回响》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两大人一小孩,夜爬至光明水库被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魏小安:要以文化的竞争力支撑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 | 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沙龙1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7-12-13 21:58

正文

编者按

12月12日,由北京旅游学会主办的 “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主题沙龙活动 在京举行。北京市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北京模式”。本次活动上,专家学者们云集智慧,共同探讨北京乡村旅游振兴新路径,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小荣说】推出系列专题,独家分享“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主题沙龙活动的精彩内容。

本文是由 世界旅游联合会首席专家 魏小安 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年轻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把北京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所以我很熟悉,也有感情,我对北京的乡村旅游就是感觉“土”。我到北京乡村吃顿饭可以,不住,为什么?不舒服。我问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北京乡村住?没有洗手间怎么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是底线要求。 但是在北京走来走去就是这样的感觉,无非就是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上农家炕。 这么一个大北京,乡村旅游怎么能做得不“土”呢?

房山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要符合人性、对应人情

乡村旅游这几年变成全国旅游的发展热点,这个热点里的焦点就是民宿。短短两年时间,中国的民宿已经达到5万家,如果以一家民宿平均十间来算,50万,什么概念?中国的酒店发展了四十年,现在有150万家,民宿短短几年的发展就相当于酒店发展的1/3,这个发展的开端很迅猛。


从北京自身来说,北京16800平方公里,现在建成区300多平方公里,意味着大头还是在乡村,这是一个基本概念。北京的山山水水非常好,有一些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古村落,但是始终没有做起来。比如说像门头沟山底下的古村落非常有特色,但是到现在也没有起来。什么原因?第一,城市的排挤效应,北京的城市发展太猛了,把乡村压住了,空间上乡村是主体,发展上乡村是少数。第二,北京的好东西太多了,这点东西不算什么,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势。

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九十年代初, 北京的郊区疯狂开发景区,以自然景区为主,人造景区也有一堆。但是,整体而言,北京乡村旅游是碎片化的发展,真正成事儿的不多。

第二个阶段:2.0版本—— 民俗户的发展。 民俗户的发展在北京叫“满天星星没有月亮”。 我说我们把民俗户这种词换一换行不行?民俗户,城市也有城市的民俗户,乡村也有乡村的民俗户,北京的这个民俗户到底在什么地方?另外,换一个雅致一点的词儿行不行?

第三个阶段:3.0版本——乡村休闲和乡村度假,代表是古北水镇。从供给的角度来说, 北京乡村存在“有乡村、无农民、少农业”的特点, 在这样的产业格局下, 要把对乡村的重视提上来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北京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有钱人不在北京消费。 北京的有钱人很多,为什么要在北京消费?北京有什么东西能拿得出来?没有!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周边的竞争很激烈,河北、山西、内蒙、辽宁都在做乡村旅游。 这样的市场需求说到底, 有没有一流的产品是关键, 有一流的产品就会吸引一流的客人 。比如说年轻人,他们说可以去重庆去滑个雪,可以去海南度个假,但几乎没有听到年轻人说要到北京乡村玩一把。所以目前 在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我们都有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供给对应不了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 民宿发展需要有一个什么特点?主人文化、乡土文化、老板娘文化,让人觉得很温暖,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符合人性、对应人情。

密云·古北水镇

北京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那么,北京的乡村旅游到底怎么发展?北京乡村旅游的问题何在?我归纳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产业碎片化。 北京乡村旅游是碎片化的,没有集中发展,也没有真正叫得响的产品。北京乡村旅游的代表作一提就是古北水镇,我们每个区都做一个这样的项目好不好?我觉得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投资商凭什么要投到北京来!投资商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挣钱?投资有没有回报?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要 好好认识我们的资源,好好挖掘我们的 优势, 好多东西不能想当然。


一说北京将近三千万人口,市场多大。问题是这样的市场分解开就会发现,很多市场没有那么实在。年轻人的市场就是哪儿时尚去哪,人家不要别的,就要一个字——酷;中年人的市场是没有时间、有钱、有眼界,但没有时间消费; 老年人市场很大,但是老年人就问了凭什么要在这儿花钱?所以总说市场大不行,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季节差异大。 四季分明是一个优势,但又是一个问题。过了11月份,项目怎么往下做?如果勉强维持着往下做就得往里贴钱。如果说不维持,就形成不了市场的品牌。最终还是归结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做到位了?

第三个问题,文化特色浅。 我们说厚重的文化,但旅游者追求的是玩、是快乐,弄一个又厚又重的东西压在他的肩膀上,旅游者就会换一个地方,不到你这儿来。总的来说, 北京的城市文化确实非常丰富、非常深厚,但是北京的乡村文化是浅薄的。


客观地说,这么多年以来,北京的乡村从来没有真正打出过自己的特色,不像城市,北京的城市文化特色非常多。北京的乡村从建筑格局来说,不就是砖瓦房、平顶房吗,还有什么特色?真的说不出来。可是有一些老村子真的有特色,除了这些之外,说要挖掘北京的乡村文化,北京的乡村文化在哪里?我也看不出来。


第四个问题,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是影响大投资的根本,乡村的土地,第一是宅基地,宅基地不能流转,只能内部调整,投资商怎么办?其次,北京的郊区, 第一是环保,第二是保持生态,第三是生活。 土地政策导致了 乡村旅游的生存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形成。


第五个问题,发展格局小。 到现在为止,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局确实小,所以乡村旅游在北京几乎没有概念。


第六个问题,运营人才短缺。 为什么短缺?很简单,利益导向。凭什么学这个、干这个?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第七个问题,文化积淀薄。 北京的乡村文化积淀确实薄,刚才我说了文化特色浅,实际上这个浅的根本就是文化积淀薄。有一次我在延庆玉渡山问了半天,我说你这个地方要立一个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特色。 北京郊区的文化积淀没有从根上做好,要把满清文化好好抓一抓。

第八个问题,利益协调差。 乡村旅游最根本的利益是农民利益、开发商利益、客人利益、政府利益,这几方面的利益融在一起必有冲突,把这些利益协调好非常重要。

门头沟乡村

北京乡村旅游要在同质化里追求异质化

那么,北京乡村旅游究竟该如何发展?


第一个字叫“精”——精细、精致、精美、精品。 这四个“精”北不如南,我们比南方差多了,尤其是比江苏和浙江差多了。能做精,必有其盈,这应该说是北京的短板、软肋,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


精致不是奢华。 比如说无锡灵山的拈花湾,在施工的时候,董事长跟工人说要种青苔,种花种树种草我们会,种青苔不会,董事长和几十个工人一块儿研究了多少次种好了,这就叫“精”。后来南京搞了一个小镇,修一个佛顶宫,项目做得很好,我说和梵宫很像,请董事长来过?他们说说来过,在建设过程中到灵山去看了几十次,我问董事长来干什么?他说您说呢?我说以我对他的了解,来了之后上房揭瓦。他说您判断对了,董事长到后第一件事就是上房顶把瓦揭开看看这个瓦是怎么铺的,看完了下来搓搓手,说你们这个项目还可以,能打80分。北方人有这个概念吗?没有。所以“精”字北不如南,但是“精”上不来就不行。


第二个字叫“气”——气魄、气象、气度。 这个气字东不如西,我们到西部看,西部的乡村也粗糙,但是这口气很足。 我们现在讲“精”不如南方,讲“气”不如西部,那么,北京的乡村旅游该如何发展?

一、乡村氛围: 乡村氛围要浓郁,如果到了乡村还和城里一样,那我为什么要去乡村?在家里待着就可以了。

二、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得把自己的特色挖掘出来,现在有一些地方搞来搞去搞的是乡村城市化,我不赞成乡村城市化,我赞成乡村景区化。我们需要更深地挖掘地方文化,把地方特色体现出来。

三、舒适生活。 如果到了乡村,我们去乡村干什么?像我们这些人插过队,有人说可以回忆一下插队,我说为什么?有人说这窝窝头很好吃,多少年没吃过,我说我小时候把这个都吃伤了。那么,严格地说就是要求乡村环境,城市生活。

四、深度体验。 旅游者对差异化的生活要有一种差异化的体验。 我觉得,把这四句话做好了乡村旅游就算做到位了。

另外我介绍三个景点:

乌村

第一个乌村模式。 乌村460亩地,是一个旧村子,最老的房子是五十年代的。乌镇集团把这个村子租下来,搞了六个住宿主,30个娱乐项目,陈向宏玩的是什么?260元门票 一价全包。看网上吐槽说,乌镇挣钱还不够?去个乌村要花这么多钱? 我去走了一下午感觉非常舒服, 进去后到任何一个地方一坐,小吃、茶水就上来了,管一顿正餐。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说我要在这儿住一晚,一晚价钱是780元,后来我问陈向宏网上为什么吐槽?他说网上吐槽是没有来过,凡是来过的没有一个有意见的,都是盛赞。


把一个最普通的村庄,一个空心村变成了中高端产品,这就是一种好做法,而且里面还有一些现代时尚的文化表现,30种娱乐活动。 比如说到了五点钟问你想吃什么,我想吃点青菜,你自己去菜地里挖,这条鱼不错就这条鱼,这个鸡不错就这个鸡,你自己点,你自己决定怎么吃,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模式, 投资大概一亿多,开业半年以后就开始盈利。 乌村的理念是什么?就是要求有个门槛挡住观光旅游者 去年11月11日,乌镇当天游客10万人,乌村1000人,他们觉得1000人都多。这样一个运营模式的成本很低,所以盈利比较容易。 我在那里住了一晚,早上自然醒来,打开门,听见的是清脆的鸟声,闻到的是清新的空气,那种乡村的感觉一下子就印在了你的脑子里。

云上平田

第二个是松阳模式。 他们找了一个交通不便、条件很差的村庄,开发商邀请文化人和建筑设计界的大咖做了一个云上平田,从外面看着还是一个村庄,很多房子还是破破烂烂,但是一进去完全不同。松阳模式在松阳已经推广开了,整个县的乡村旅游现在变成主体产业,这是我非常赞赏的。我看了几个地方,一开始我还奇怪,我说怎么到这么远的地方?他说那个地方火爆。他们玩的叫什么?别死守着老东西。比如说溧水有一条河,有几艘船,船上都有帆,我说你们还有这种东西?他说这都是道具。 现在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表演化和道具化。 我就在那儿看,差不多夕阳西下的时候,农民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拿着渔网,岸边摄影机就架好了,那些都是玩摄影的,然后有一个头儿跟大家收钱,把钱收完,渔民下去开始撒网,背景是夕阳西下,一条河上船帆点点,大家一直照。摄影的人说差不多了,他们就收。这就是道 具化、表演化,这也是乡村旅游,非死守所谓的传统,没必要。 松阳的这套模式我觉得很棒,应该好好学一学。

遵义乡村

第三个是遵义模式。 遵义在推行“四在三改”。“四在”: 一、学在农家。 农民必须学习,学习现代运营、服务、文化等; 二、美在农家。 改善环境,恢复乡村传统风貌; 三、富在农家; 四、美在农家。


“三改”:一、改厕; 二、改水;三、改灶。 这一套东西做下来,在遵义的乡村走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欧洲的乡村。以一个村子作为例子,村里的大学生做了一套叫七彩部落的设计,村子弄的花样很多,房子花花绿绿,地面也花花绿绿,墙上画画、餐厅里画画、地面上画画,这一套就做起来了,吸引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

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非常强,因此要在同质化里追求异质化。 这三个方面的经验我觉得都应该好好学习,包括现在形成了乡村休闲和乡村度假的群落,不是一两个民宿的概念,而是群落性的概念。

怀柔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