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命课堂观强调,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指向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发展。为此,要努力构建一个“思辨的课堂”,着力引导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从而真正实现通过历史学习而达到“明智”的境界。
[4]
笔者认为,“李超的‘新生’”和“《工人新村》赏析”两题的设问方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构建“思辨的”历史生命课堂“思维场”的启示。
这两道试题皆通过第一手史料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从整个近代到现代的社会变迁角度,去研究李超所代表的妇女解放和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道题目的设问都有创新,都指向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注重考生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
“李超的‘新生’”一题创新设定了一个“历史的观察者”的角度。所谓“历史的观察者”是与“历史的亲历者”相对应,突出考查视角的客观性和宏观性。这就要求考生不是从李超的个人命运自怨自艾,还要排除胡适、梁漱溟、陈独秀等人言论的主观性,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工人新村》赏析”一题则直接以“赏析”作为求答项。本题赏析的对象是一幅特定时代的宣传画,这类作品的特点就是直接面向群众、影响人心而及时地发挥社会作用。很明显,本题设计的本义便是旨在让考生通过对这副画作的鉴赏与分析,得出对于相关历史变迁的理性清晰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以“从妇女解放到人的解放”为主题,把这两道题目引入课堂中,尝试构建“思辨的课堂”。其中,在课堂的讨论环节,有学生关注到试题情境材料的“特性”,提出质疑:“李超的‘新生’”一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材料都是围绕李超这一“个案”,这如何体现“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呢?“工人新村”一题的材料则是“艺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呢?
于是,围绕学生的质疑,笔者引导学生共同搜集史料,试图通过更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从李超生活的时代,我们找到了“离家出走、创办实业、沪上成名”的女性董竹君、新生活运动中的集体婚礼、1935年南京的“娜拉事件”等史料,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得出了当时妇女解放已成为时代潮流的结论。但也要认识到,当时妇女解放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妇女界的主体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面貌。
在“工人新村”的时代,我们则找到了上海曹杨新村的实例。1951年在上海建立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当年11岁的小姑娘唐招娣因为母亲是工厂的先进劳动者,跟着母亲首批住进曹杨一村。她回忆说:“当年毛主席鼓励我们努力工作,我们一直想着要对国家负责,信奉‘劳动创造财富’,我做到75岁才退休,有时废寝忘食到家也顾不上。”
[5]
唐招娣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女性的代表,曹杨工人新村是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的缩影,这都为晚清民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妇女身份地位的变化和女性的解放提供了可资比较研究的视角,并由此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社会变迁促使“女性身份地位变化”这一问题的真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