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2024年4月发表在NBER上的工作论文《消费者融资的财政刺激:中国数字优惠券的证据》。全球许多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都会发放刺激支付以增加消费,例如,美国政府在过去三次经济衰退期间都向家庭分发了数十亿美元的刺激支付,每次家庭都立即增加了消费。与此类似,中国各省市在2020-2021年的新冠衰退期间实施了一种新形式的财政刺激,即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分发的数字优惠券。这些优惠券旨在鼓励在餐馆、杂货店和购物中心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进行消费。本文研究了中国通过数字优惠券实施的消费者融资的财政刺激政策。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数字优惠券能否显著增加消费者支出?如果能,增加的幅度是多少?这种增加是否来自于其他消费类别的替代效应或短期跨期替代?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收集了来自一个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该平台在餐馆、娱乐和食品外卖等多个消费类别中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数据包括平台上所有交易的消费金额、消费类别以及交易的时间和日期,覆盖了三个城市分发的几种不同类型的优惠券。
研究主要采用了“聚集估计器”这一研究方法。
首先,将消费分为1元的区间,分析优惠券分发前后每个区间的消费分布,通过比较优惠券分发期间的消费分布与之前期间的消费分布,识别出消费在优惠券门槛(如“满54元减18元”)附近的“聚集”现象。
然后,计算在优惠券门槛以上的“超额质量”和门槛以下的“缺失质量”,将两者相加得到总的消费增加量。
最后,定义“优惠券边际消费倾向(MPCcoupon)”为消费增加量除以政府在优惠券上的总支出。
研究还利用了一个城市中的随机分配实验来验证结果,在这个城市中,消费者获取优惠券后,优惠券的门槛和折扣在一组三种不同的选项中随机分配,通过比较随机分配的不同优惠券组的消费分布,可以估算出优惠券对消费的因果影响。
研究发现,政府发放的数字优惠券显著增加了消费,每花费1元政府支出带来了3.1至3.3元的消费增加。消费的增加并不是由于消费者减少其他类别的消费或短期跨期替代消费,而是由于优惠券门槛造成的“聚集”效应。通过一个动态消费模型,研究解释了优惠券的最低消费门槛如何创造了暂时的“缺口”,从而导致了消费的大幅增加。研究结论表明,数字优惠券作为一种财政刺激手段,具有较低的财政成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刺激措施而言,更具成本效益。这一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于数字优惠券设计和实施的重要见解,特别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时。
Consumer-Financed Fiscal Stimulus: Evidence from Digital Coupons in China
Jing Ding, Lei Jiang, Lucy Msall & Matthew J. Notowidig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