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器学习初学者
号主黄博Github全球排名前90,3.6万Star!致力于为初学者提供学习路线和基础资料,公众号可以当作随身小抄,文章很全,建议收藏!点击菜单可以进入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教育报  ·  解码《纲要》⑨ | ... ·  13 小时前  
四川大学  ·  重要通知!2月24日可查分! ·  17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教育部最新通知!事关2025年高考 ·  昨天  
现代快报  ·  教育部公示!江苏20个任务入围 ·  2 天前  
现代快报  ·  教育部公示!江苏20个任务入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器学习初学者

引发教育公平性热议:如何看待复旦大学发文“欢迎中国籍留学生直博”?

机器学习初学者  · 公众号  ·  · 2025-02-16 11:00

正文

来源 | 九派新闻、复旦大学、知乎
2月9日,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面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来复旦直博”的文章引起热议,登顶微博热搜。
图片
图片
文中提到,为拓宽博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渠道,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复旦大学2025年继续面向海外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上述招生文件一经发布,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该政策能帮助培养高精尖人才,也有网友认为: “留学生多是学习差的有钱人,这种招生方式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本文选了几篇高赞回复,仅代表作者观点。

回复一

作者:须弥顽石
来源:知乎
说句实话,如果有钱有势的孩子能考到c9+以上,也不必去国外读本科了吧。 如果孩子学习不行,高考连一本都有难度,怎么办,花钱去个国外读QS前100+的学校,可是本科读完了,又要回来保持高等阶级怎么办,这不国内的走狗考虑的多周到。名校直博+啊。
申请国外QS前100的本科学校什么难度,各位随便咨询咨询留学机构就知道了,至于什么绩点、科研成果,在有钱有势的眼里那还是事吗,只要你给出个标准,分分钟就可以办到,搞个陪读都不是啥事,而且这正好事国外读本科的人的特长(有钱有势),至于普通人,国外读本的成本你能负担的起吗?即使倾家荡产读回来了,成本能赚回来吗?
这把叫阶级锁死,不是说高考是唯一最公平的道路了吗? 老爷们直接坐直升机了,不和你在一条道上卷了,牛马们自己卷去吧。
有举例杨振宁的,那就行,咱们就以杨振宁的成就为标准,怎么样?

回复二

作者:远赴寒山
来源: 知乎
出发点是好的(maybe),但可能会形成教育双轨制。
首先海外本科生群体就很特别。海外本科教育的费用高得惊人, 每年平均花费在40到80万人民币 ,这无疑是一道高高的经济门槛。《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80%的留学生都来自中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年收入超过了全国95%的家庭。不仅如此,海外学生在获取国际期刊发表机会、跨国实验室实习名额上,有着天然优势。如果这个制度开始了,有些富裕家庭就可以琢磨出一套“特殊”的教育路径: 孩子高考成绩要是够不上清北复交这些顶尖院校,就通过国际课程进入QS排名 前100的海外高校,之后再借助政策回到国内顶尖院校 ,这样一来,就巧妙避开了国内高考和考研的激烈竞争,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教育双轨制。
潜在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国内学生一直以来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复旦大学的这项政策,很容易被理解为阶层流动的通道变窄了。特别是那些出身普通家庭甚至中下家庭的清北复交本科生,海外生源的涌入,有可能就会让他们直博的竞争压力变得更大。为了平衡好效率与公平,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考核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建立一套量化评估体系,把海外高校划分成Tier1 (QS前50)和Tier2 (QS51 - 100),根据不同等级设定有差异的GPA 和科研成果门槛;实行动态配额制,给海外生源设定一个比例上限,比如15%,把主要的通道留给国内培养体系;再建立一个反向补偿机制,要求接收海外直博生的实验室,同时扩大国内硕士转博的名额。
还要警惕一些不良风气,比如说,海外某高校和国内导师形成“校友 - 门生”利益链。所以,我建议引入双盲评审机制,也就是在评审时隐去申请人毕业院校的信息,同时强化对科研成果的实质审查,严肃处理学阀。另外,还要建立追溯机制,对直博生进行长期跟踪评估,淘汰率不能低于国内生源的淘汰率。
复旦大学这次开放直博通道的政策,其实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深层次矛盾,那就是 精英培养和国家主义导向之间的矛盾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根源入手。一方面,推进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改革,防止资源一股脑地都集中在头部高校;另一方面,建立全国性的科研实习平台,打破实验室资源被少数高校垄断的局面;还可以试点跨国联合培养基金 ,选拔国内普通家庭优秀学生留洋读本科,让国内优秀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和海外学生一样的国际资源。如果不打破教育资源的阶层固化和地域壁垒,人才战略和国家利益永远实现不了统一。

回复三

作者:鹏程蛇口
来源:知乎
复旦欢迎中国籍留学生直博引热议,看新闻下面的评论, 都是骂复旦的,说什么复旦没底线,都是只在骂,却看不懂背后的底层逻辑。
复旦出台这个政策, 说明复旦领导有担当,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是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负责任的表现。
复旦出此政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国际形势变化太快了,大批在国外读本科生的人不想在国外读研究生了,他们想回到国内读研究生,所以复旦审时度势,给他们开了一扇门。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好,所以,一些有钱人要么是把孩子送进国内的国际学校,高中毕业后到国外读大学,读研究生。要么是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在国外读中学,读大学,读研究生,一直接受国外的教育。
国内排位靠前的那些富豪,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是在国外读高中,读大学,鲜有在国内读本科的吧。
原本这些富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设计的,可是这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太快,一个是国内的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很快,一个是国外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美国英国)水平在下降,一个是世界有点乱,不太平。
关于国外的教育水平是高还是低,看看那些知名大学培养的学生就能非常直观的判断出来了。
他们的文科生在搞LGBT,还有什么过度动保 ,环保,性别都分上百种了,看到这样的人,任何一个中国家长,是不希望孩子这个样子的。
看看国内理工科教育的水平,可以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前五名排位,中国国内的大学占4个,前20名占11个。
也就是说,国外的高等教育,并没有那么美好,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国内读研究生是正常选择。
这些学生,从小接受国外教育,没办法通过国内的研究生考试来考到国内的一流大学读研,那么只能是通过推荐制,单独开个窗口,不用考了,可以直接到复旦读博了。
这个热搜新闻下面大批人咒骂,是因为觉得不公平,同样是上复旦,为啥我要参加考试,而他们不用参加考试呢?
其实,不参加考试读博,是国外很多知名大学的通用做法,耶鲁 ,哈佛 都是这样的,不仅研究生不用考试,就是读本科,也是推荐制。
一句话,直白一点就是,以前他们读耶鲁的博士,现在回来读复旦博士了,就读的大学从耶鲁变成复旦,这么说,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呢?
也不要担心什么博士质量下降了怎么办?普通人家孩子读博士,基本上,做到大公司的中层,算是不错的成就了。
而这些回国读博的孩子,出生的家庭,非富即贵,最起码也是经济条件不错的金领的孩子。他们的家境好,职业生涯起点高,成就也大,很多是董事长,总经理。
一个例子,钟首富为人低调,形象也非常好,可一直被人拿孩子的美国国籍说事,他的孩子在国外读书,留在国外生活了,如果他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复旦读博,然后留在国内工作,是不是挺好的事情呢?
如果把读博看成消费,他们在把在国外的消费挪到国内,是好事吧?
如果把读博看成是生活的先奏,他们在国内读书,以后在国内生活,总比国外读书国外生活好吧。
那些富豪的孩子,他们终究是要继承父母的公司的,那么,他们读复旦,比读耶鲁好吧。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启示是,富人不看好国外了,要孩子回国内发展了,肯定是好事,春江水暖鸭先知。
富人看好国内,想让孩子在国内读书,国内工作生活,说明国内的发展机会更多,也说明中国未来发展更好,人民币资产更值钱。
那些现在还认为国外机会多,要留学国外,移民国外的,三思而后行吧。

回复四

作者:田君良
来源:知乎
利益相关。说点实在的吧。复旦大学出台这个政策,首要目的就是服务现实需要,也就是特朗普改革美国教育体系,直接冲击了大量中国籍留学生。现在特朗普和马斯克正在大刀阔斧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大力压缩科研经费。
许多美国高校,从本科到博士后的科研经费,是联邦政府资助的。这笔钱通过差不多十二个部门,流向美国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如通过国家科学基金(NSF)、国防部(DOD)、教育部(ED)、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国家人文基金会(NEF)等等。特朗普目前正在审查这些资金,比如它们的流向、用在哪些科研项目上,有没有落到实处,流通过程中有没有贪污腐败等现象。目前已经停止了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经费,很多博士生导师的课题组经费都停了,他们手下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工资、科研经费也都停了。这是第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