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霸王茶姬,紧急道歉! ·  昨天  
澎湃新闻  ·  超11亿元!A股再现天价离婚 ·  2 天前  
新华社  ·  今冬最强雨雪,来了! ·  3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海南高速公路春节错峰避堵攻略来啦!请收好→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人间逢小年,所念皆如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影响力分析——从品读《社会学百科》谈起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6 19:10

正文

摘  要:社会学自传入中国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学的影响力却依然有限,英国DK出版社编著的《社会学百科》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中国社会学的学者和思想观点,这不得不对中国社会学发展进行反思。刘易斯•A•科赛对中国社会学的期望何时能实现,还有待于中国社会学者的不懈努力。通过品读《社会学百科》,你不仅可以看到社会学发展的前沿,更能看到中国社会学与国外社会学的差距,而缩短这个差距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百科;话语权;知识体系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并不是一句自夸的话,而是历史事实。近代之后的中国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性是被动的,是在挨打之后向西方学习获得的。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源自西方,社会学的产生是在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思想革命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显然中国没有直接经历这样的革命,也就没有产生社会学这样的学科。

社会学自严复开始将其引入中国后,在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较大,而且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也都集中在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学科整合和政治原因等所致,社会学在中国被取消,1979年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直到陆学艺老先生称“中国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了”,大家才觉得社会学在中国才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学的春天到了没有?如果到来了,什么时候进入夏天和秋天,夏天是成长繁荣的时期,而秋天则是收获的时期。现实并没有大家预想的那样乐观。社会学在恢复重建后经历近40年的发展,依然处于在艰难中前进的状态,不仅国人对其认可度较低,而且我们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力。为什么这样说?这就要从英国DK出版社出版编著的《社会学百科》说起。

《社会学百科》收录了在社会学界和对社会学研究有巨大影响的学者的思想观点。本书是属于通俗读物,对于想要了解社会学和学习社会学的人来讲,无疑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社会学百科》内容全面,又简单易读,从社会学产生,直至现在最新的研究动态,都有收录。《社会学百科》包含“社会学的基础”,“社会不平等”,“现代生活”,“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文化与认同”,“劳动与消费主义”,“制度的角色”,“家庭与亲密关系”,再加上前言、人名表和术语表等,一共有11个章节的内容。我准备先通过研究主题,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内容要点,再简单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是什么?这是接触社会学和研究社会学的人必须首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说从社会学产生至今,不同的学者给社会学下了不同的定义,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研究重点不同,同时也是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但不管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发生多大变化,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会发生变化,用阿尔比恩·斯莫尔的话来讲,“社会学源于改善社会的激情”。(P12)社会学是不是科学,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怎么样才能使社会学具有科学性,从社会学的提出者孔德开始,社会学家一直主要做得工作就是使其具有科学性,因为孔德就倡导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以区别于过去对社会进行简单的思辨。“为了具有科学性,任何研究必须是定量的”。(P13)追求定量,是因为定量的东西是客观的,不能改动,但是用数字表述问题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数字本身是错误的,那又怎么能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我想社会学研究追求的一定是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不是形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功能,与其他科学一样,都是揭示那些隐藏的东西”。(P14)隐藏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但是其影响可能非常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寻找的真相,都需要我们进行挖掘,而社会学要彰显出其科学性的特征,就必须能揭示出那些隐藏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不负科学的头衔。

西方学者认为,社会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证明,我想说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比如说孔子的大同思想,荀子的“群”学研究。不过西方学者并没有认为中国的这些思想属于社会学,至少《社会学百科》里是没有任何体现的。

从社会学的历史谈起,一般都是从孔德开始,毕竟是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的名称,《社会学百科》把社会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四百多年,本书认为“第一个被认可的社会学研究源自14世纪的伊本·赫乐敦”,(P18)为什么这个阿拉伯人的研究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可能与其思想观点和西方后来的研究有密切关系吧,因为他描绘了“团结”的概念。“我们必须要时刻谨记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成本”。(P21)不过我们好像总是热衷于在嘴上说,实际行动并不明显,可能短期的小利益容易遮蔽我们的双眼。孔德认为“科学可以被用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P22)。这就是他为什么要使社会学具有科学性,经历法国大革命的震荡,社会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了,想要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孔德所梦想并一直在付诸实际行动,尽管第一个真正的实证主义的践行者是涂尔干,但这并不影响孔德的学术地位。“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有效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证的、科学的研究”。(P23)这个观点依然是现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证、科学的研究要比理解或者说定性研究更靠谱。社会学必须是一门独立并独特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改进社会的作用。

在社会学研究中,公平公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因为健康的社会一定得保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公平是公正的第一个阶段,公平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关系,防止激化矛盾,而公正考虑的是付出与回报是否成正比,完全追求公正则会使弱势群体难以生存,所以,绝对的公平和公正都是不可能的,正常状态下的社会应该是在公平和公正之间徘徊,既做不到真正的公平,也做不到完全的公正。哈里特·马蒂诺“是第一个对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女性,也被看作是采用女权主义社会学视角的第一人”。(P27)对女性的关注意味着关注了人类的另一半,越关注意味着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越严重。如何解放女性,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其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一些女权主义的研究可能会使人陷入误区。他们的研究忽略了男女之间的差异,而忽略差异的平等实际上最为不平等。现在虽然男女已经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女权主义者追求的男女平等是否合理或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现代性与理性化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尽管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社会学家”,但这并不能否认他的贡献。西方社会尽管并不喜欢马克思,但马克思的思想在学术界却被认真学习、批判,甚至追崇。马克思“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用历史的经济的视角来解释现代社会”。(P29)在韦伯看来,马克思的分析过于单一,经济只是一方面,但是不能不说,马克思找到了所有问题之所以存在的最终和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其它因素或原因最终都要回归到经济。赛亚·柏林认为“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社会学之父,如果有人能配得上这个头衔的话”。(P31)在马克思跟前,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哪怕他不喜欢马克思,但是他依然承认马克思的伟大和贡献。

滕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就在于他创造了社区这个词,他是社区研究的鼻祖。人们的行动动机是由其意志决定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就在于人们遵循的意志是不同的,共同体时期人们遵循的是自然意志,而现代社会则遵循的是理性意志。滕尼斯“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总是在感伤现代性中共同体的丧失”。(P33)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创伤,让人们怀念那曾经的淳朴习气。但是现代性已经到来,淳朴习气只能通过想象得到慰藉,在现实生活中早已难以找到。

迪尔凯姆“的主要遗产在于,沿着孔德的实证主义传统,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创立起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P37)孔德倡导社会学的科学性,但是其并没有付诸实践,后来孔德由于个人生活的原因,使其由理性的科学主义者变成了感性的主观主义者。迪尔凯姆通过自己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的科学性,其著作《自杀论》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代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理性化,理性化是一个祛除神秘色彩的过程,尤其对宗教的影响最大。不过理性化后并不意味着没有约束,“人类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形的、神秘的方面被冰冷的计算所取代”。(P41)相互的计算,使人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被大众化,即便是面对相向而坐,依然在低头看手机。微信朋友圈大量的信息难以辨别真假,我们拥有很多信息,却不知道按照那个信息的指导行动,或者会让我们无法行动,动不如不动。

另一方面,科层制的普遍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人变得机械和没有创新性。正如韦伯所认为,“科层制的效率破坏了传统人际互动,把人类困在‘理性的铁笼’ 中”。(P40)这就导致人们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却没有深度互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都是有目的的,人变成了逐利的动物,没有了共同的意志和心愿。个人问题与公共议题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如果割裂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难以找到个人问题的症结。我们不能总是埋怨某个人怎么样?事实上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样子都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在米尔斯看来,“普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是受政治和社会权力之集中的影响的”。(P48)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社会学的想象力,他们无法洞察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隐秘关系,也正是因为普通人没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才会导致一个权力精英的出现。米尔斯认为,“知识应当是有用的,社会学家的道德责任应首当其冲,做出表率”。(P48)即要求社会学家应该将知识的有用性展示出来,以帮助个人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日常活动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大家习惯了,也就麻木了,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一直不都是这样子吗?如果打破常规呢?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要打破常规,因为无欲无故打破常规又是为了什么呢?然而,哈罗德·加芬克尔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常规里隐含着不常规的东西,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发现常规。所以,“常人方法学不仅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也指出了传统方法的缺陷”。(P51)因此,关注常规,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

权力与平等

权力是迫使他人服从的能力,无论服从者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如果是自愿的,无疑对掌权者来讲,他们的权力是合法的,他们拥有权威;如果服从者是不自愿的,那么掌权者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至少他们的权威性不足以让大多数人服从和接受。没有权力是被完全服从的,多少都会有反抗,或者说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对当权者满意,哪怕当权者做得非常好。米歇尔·福柯认为“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反抗”。(P52)由于权力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平等性。既然关系是不平等的,出现抵触和反抗就是自热而然的了。权力除了最常见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司法权力等之外,还有一种权力形式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话语权。“话语可以传递和生产权力,还可以增强权力,但是还可以侵蚀和背弃权力”。(P55)姑且不谈话语和权力的关系及话语权的作用,但是没有话语权,说明没有影响力,在关键和重要的场合只能以观众的身份出现,充其量是个学习者和鼓掌者。男性和女性就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在传统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人是没有话语权的,女人是从属于男人的,“男主外,女主内”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现在男女依然不平等。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即“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许多行为差异是由文化而非生物性决定的”。(P58)

当过去塑造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文化在慢慢消失时,男女的言行就发生了变化,比如女人男人化被称为女孩子,而有些男人又比较娘。不过,社会对男女还是要有一定的文化规则,这种文化规则应该是有差异的,针对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而建立文化规则,但不应有歧视性。如果没有塑造男性和女性的文化,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男女本身是不一样的,又怎么能拿同一个文化规则要求他们,用相同的文化规则要求,恰恰意味男女关系是非常不平等的,而考虑其差异性,根据男女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文化规则才是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现在更公平?

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是否变得更加公平,我个人认为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和进步,今天的社会一定比过去的社会公平。不过,这不是说现代社会是绝对公平的,我想绝对公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创造出新的不平等,而不是变得更加公平”。(P64)新的不平等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不是赤裸裸的,而是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到,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在西方国家,女性为了追求平等,女权主义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所以,获得平等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恩格斯当时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境况是非常惨的,所以他说,“我谴责资产阶级的社会谋杀”,在今天当时的那种惨状可能已经很难见到,但这也不能说明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是什么肤色的人,自己是不能选择和决定的,但是种族主义者却用它将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再签上相应的标签。“法律无法赶走偏见,20世纪持续的问题是肤色界线问题”。(P70),就是今天,这种带有歧视的偏见依然普遍存在,而法律又能将这些有歧视偏见的人如何呢?“在一个国家越来越富有,而收入分配却明显分配不均时,贫困人口的数量必定会增加”。我想中国不属于这类型的国家,因为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不会允许这样极端的情况发生,不然我们也不会专门做精准扶贫工作。

对黑人的歧视向来比较严重,是因为黑色本身就只能代表黑暗,而与光明无关吗?中国人一般也不怎么喜欢黑人,不过倒不存在歧视,只是觉得不是很舒服,如果是与长得比较白的人相比的话。如碰到黑人时会说,“怎么长这么黑”,而对于长得白的人,则有相反的看法,如“一白遮百丑”。白人世界对黑人的歧视是非常严重的,如历史上的贩卖黑奴,不把黑人当人看,“英国的国旗下没有黑人”(P75)等。足见白人是怎么不能容忍黑人。惯习是“主观心灵和其所处的客观结构和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P77)只有主观看法,没有客观条件,就无法形成主管者想要的惯习。不同的时期惯习是不一样的,不同人有拥有不同的惯习。“东方主义是一个被用来理解陌生世界的框架”。(P81)可能在西方人看来,对自己不熟悉的世界,都会冠以东方主义,而且他们对东方人的态度一直就不怎么友好,所以,东西方的对立或不和谐应该早已刻在西方人的骨子里了,绝不是无缘无故就敌视东方。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应该在其所拥有财富的差别上,不应在肤色的异同上,但是“2012年,以利亚·安德森在《标志性贫民区》一书中指出,许多美国人将贫民区与‘黑人居住区’联系在一起(P82)”。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偏见早已根深蒂固,即便奥巴马当了总统,也没有多大改变。“机会平等的信仰是美国梦的核心”。(P87)当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个人的梦想就容易实现,当所有人的梦想都实现时,国家的梦想也就实现了。这也可能是美国为什么是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梦的核心是什么呢?中国梦有其核心内容,但是如何实现呢?需要靠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不过,还需要考虑的是,个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没有平等的机会。答案是有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确保真正实现人人拥有平等的机会。

“女人是承认男性气质等级结构的同谋者”。(P89)男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女人的要求。中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而女性对男孩的渴求有时候比男性还要厉害,比如婆婆和妻子就容易这样,难道她们忘了自己也是女人吗?这就是父权制的影响,女人是从属于男人的,大多数女人也是这样认为。在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黑人女性因为站在‘十字路口’而受到伤害,这可能是由于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P92)当黑人女性受到伤害可能更多不是由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可能仅仅是表现歧视和讨厌的手段。无论如何,今天依然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哪怕有个别女性有很高的成就和地位,“父权制在一个领域的松懈,意味着在其他领域控制的加强”。(P99)

现代社会是高速流动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联系也很密切,但是关系却不深刻,匆匆来匆匆去。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信任度是非常低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公共场所尽量减少社会互动”(P105),这不仅是互不信任的表现,也是冷漠使然。城市是一个混合场所,它是一个异质性的地方,因为其包容性,既能展示出社会的高度文明,同时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与乡村相比,城市是如此的复杂,有那么多的人,却都不相识,即便相识,也不会轻易互动接触,更不会轻易去某个人家里。“城市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能够在一个密集而令人兴奋的城市环境中互动”。(P108)这是很多人对城市寄予的希望,而现实的城市不是这个样子,生活丰富但未必多彩,生活密集但人并不兴奋,互动也非常少,人们的互动都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属于理性的沟通。

如何解决问题?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没有人能理解一切,尽管理解万岁。要解决问题,就要学会沟通,甚至与自己沟通。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会越来越困难,但无论如何,社会应该有善恶的标准,有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人们必须在求善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因此,“社会应该清楚指出什么是善”。(P115)在高节奏的社会里,追求高效是人们的必然选择,传统社会里吃饭一定是第一位的,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家人慢慢享受一顿美味可能都会变得奢侈,今天的社会“麦当劳化几乎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120)人们都非常忙乱,变得躁狂和心里不安。不过,在乔治·瑞泽尔看来,“在社会学中,理论是最不可能被麦当劳化的一个部分”,(P123)但是麦当劳化的过程它却不能避免。现代社会,人的个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远离公共区域,即便是亲戚邻居也未必常见,这样一来,家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下降,“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它代表了居住者的‘心理状况’”。(P129)家是温暖的,房子是冰冷的,有多少人的家没有了温暖,只剩下冰冷的水泥墙。

依赖与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国家可以例外,而全球化本土化则是一种不得不做的选择。人们在追求眼前小利益时丧失了自我,就如同吸烟有害于健康,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吸,只为享受一种短时的快感。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世俗化、理性化已成必然趋势。所以,争当贫困户,以贫为荣的价值观被人所推崇就会是一种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就应成为常态化工作。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到来,没有哪一个文化能让大多数人所折服或信服,到处都能看到人们信仰缺失,就和瘾君子将要犯病的状态基本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彼此相互依赖”。(P141),这种依赖不仅是一种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影响。全球化的世界是有钱人的世界,有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世界确实很大,但我们没有看的本事”。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个位置,有些被人剥削,而有些则剥削人。面对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则是迎合它,并将其本土化,因为我们不能丧失掉自己。“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着‘普遍化和特殊化趋势’的双重过程”。(P147)普遍化是我们要接受的,而特殊化则是我们要创造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问题也开始全球化,比如环境问题就不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没有国家可以避开这个问题。环境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就像大家呼吸的空气,穷人和富人呼吸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何寻求社会公正?

追求社会公正也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可能就很难做到公正,即要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追寻公正。社会已经步入到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活动各个领域中主要的组织形式”。(P154)没有网络,基本上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办公室的电脑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器,而手机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现在的信息也多半通过网络获取,因为网络高效、快捷、方便。人类的聪明才智使这个世界变得与众不同和美好,但同时也使这个世界随时会面临灾难和风险,战争,甚至是食品也会威胁我们的生存。“在风险问题上,没有人是专家”,(P159)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一旦发生,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保险只能从经济上减轻损失,却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一旦人的生命受到伤害,保险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对风险,需要全球合作。现代性到来后,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现代性。不同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现代性,现代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说有标准,那也是某个国家自己的标准,不能去衡量他国。不同国家的现代性表现是不同的,也应是相同的。赫尔德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可被影响的动态的过程”,(P171)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既影响全球化,也影响民族国家。

文化、认同危机与信息爆炸

文化危机与认同危机是紧密相连的,当出现文化危机,会很快导致认同危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成为一种文化,我们消费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它只是一个“虚假需要”,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消费,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存,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有人一个月买10个包时,难道是因为没有包用吗?追求这种虚假消费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拥有这种高档一些的奢侈品可能会让别人高看自己。可能这种虚假消费在女性身上体现得较为突出,因为女性天生就与购物好像是分不开的。但这不是说男性就不认同虚假消费,比如自己的奥迪想换成奔驰。虚假消费造成的攀比心理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幼儿园的小孩都有这种攀比心理,总想高别人一头。谁能消费得起,谁就和别人不一样,今天的“文化中心正变成购物中心的一个附属部分”。(P185)欧文·戈夫曼认为“污名指的是一种非常丢脸的印记。(P190)”为什么会产生污名?是因为负面标签被多次使用和张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虚假的社会身份和真实的社会身份,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是虚假的社会身份,不愿意接受真实的社会身份。不过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有两面性,如果真实的社会身份被多次发现与虚假的社会身份不符,污名的标签自然会被大家给贴上。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信息量多到不知道有多少的社会。在如此多的信息里,有多少信息是真实和有意义的呢?可能没有人清楚。所以,信息量越多,有意义的信息也会越少。不同人关注的信息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也成为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通过传播大量虚假信息,给需要的人带来希望,继而骗取他们的钱财。认同虚假信息,不仅是因为其难以辨别,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尽管我们知道有些不可能是真的,但没有路径可选,只能安慰自己,行动总比什么都不做可能会有相对较好的结果,至少人在无奈时会这样想和做。“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不是可以无关文化的,而正是因为它的存在”。(P206)今天我们的言行这样怪异,我们所奉行的是哪个文化,是哪个文化将我们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很多优良文化已经丢失了,现在已经处于文化危机的阶段,我们的认同和归属也发生了异化。我们只追求我们能看到的,其它与我们无关。

商品与消费

贵重物品一直是区分身份的主要标志,但是也有人讲,缺什么才最关心什么,没有钱的人就怕人说他没钱。毫无疑问,高贵的人,其着装穿戴自然不会差,而那些为了与所谓的高贵的人靠近,自然会选择与他们相同的消费,或者穿戴,这就属于炫耀性消费。有一段时间,中国人特别崇拜苹果手机,不惜大半夜排队购买,还有人卖肾买苹果手机。所以,不能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炫耀自己有苹果手机,认为能用得起苹果手机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事实上,用苹果手机就能证明你比别人高贵吗?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炫耀性消费并不能改变你的身份和地位,只能说明你不认可自己的身份地位,你比较羡慕别人的生活。

其实,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钱,可以看看他有多少休闲时间,他一年旅游几次,都去哪里旅游,通过什么方式旅游。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体面生活,就要勤奋努力工作,马克斯·韦伯认为“完成世俗的责任是获得上帝认可的唯一方式”,(P223)这种理念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不需要用这样的大帽子,我们只要为自己能好好工作即可。机器化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人力,工人只需要会操作机器即可,不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而智能时代的到来,在逐渐代替工人的操作。罗伯特·布劳纳认为“自动化增加了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P232)但前提是需要正确的组织,如此才能消除工人的异化。

商品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商品在博取消费者的眼球,让他们变得容易见异思迁。个体为了追求商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就只能选择疯狂购物。最终“消费——短暂的满足——最终幻灭,不断重复着这一循环”。(P235)消费社会,仅是商品的多样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情感也开始商品化,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否则就会遭到消费者的投诉,就连医务工作者也要考虑患者的情绪,否则轻则医闹,重则会有生命危险。对于服务行业来讲,良好的服务就是情感最好的表现。情感劳动多半由女性来完成,所以我们见到的服务员多半是女性,男性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通过专业化的训练,她们要对顾客始终保持微笑,微笑是她们的工作,哪怕她们心情不好。从事情感劳动的人基本上是戴着面具,因为整天的微笑又有谁能做到呢?另外,文艺行业的人也属于情感劳动者,他们用他们的表演满足顾客的需要。

制度何为

所有工作的完成,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宗教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法律制度等,在此不再多说,仅提一下治理。米歇尔·福柯认为“治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P270)那什么是正确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各方都相对满意结果的处理方式,即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社会治理是中国学术界当下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单纯的依靠政府已经不能使所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寻求一个非常有效的且有多方参与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社会治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宗教的意义在丧失,“伴随着现代性的到来,宗教在教化人们相信什么以及如何行动方面已经丧失权威”。(P179)而中国又是一个不信仰宗教的国家,那么治理起来确实要面临相对较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社会治理时,政府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必须树立起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强国家,如此,才能保证社会治理取得预期效果。社会阶层固化也已成为一种事实,“受约束的劳动力市场、有限的资历以及朝着‘选择’性别化工作而努力的社会化,意味着社会流动几乎不存在”。(P293)也许现实并没有如此严重,但是社会流动困难,尤其是对于无权无钱无人的底层者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流动到中上层,也会由于各种制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家庭与亲密关系

最后一个主题是关于“家庭与亲密关系”,家庭与亲密关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毕竟不结婚不组建家庭的人非常少,就算不组建家庭,但是也不可能没有亲密关系,哪怕是同性的亲密关系。“传统父权制家庭模式的衰落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家庭和职场中的矛盾性压力如今同时影响着夫妻双方,给他们关系带来紧张”。(P297)既要工作,又要顾家,而且女性不再是完全的家庭主妇,再加之一些女性对于母亲或妻子责任不能正常履行或不愿履行,进一步冲击着父权制。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已经成为中国普通工薪阶层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二胎政策放开后,紧接着还要面临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短缺,这些都威胁着传统的家庭制度,使家庭成员的关系越发紧张,而离婚率增高也与此是有直接关系的。“家庭是生产人的性格的工厂”。(P300)每个人的性格如何,是其家庭环境的产物。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谁家的家庭环境才是良好的呢?没有人知道,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做到。这个世界没有完人,就意味着所有的家庭都有缺陷。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产生了怀疑,同性恋的出现,都让大家怀疑异性恋是不是人为建构的。我没有诋毁同性恋的意思,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探讨异性恋,因为异性恋本身就被建构为是正常的恋爱关系,如果没有了正常与非正常之区分,这个社会恐怕就不正常了。我们需要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个社会需要肯定所有人的劳动,包括家务劳动,无论是男性做家务,还是女性做家务,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习惯性的认为不一定是正确的,而要纠正也需要合理的理由,同时也需要一个过程。

总结

对于《社会学百科》的内容进行这样简单的梳理,很显然是不完整的。因为本书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远不是寥寥数语可以概括。顺带再说一下本书的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涵盖面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而且内容比较新,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学者都收录进来;二是通俗易懂,没有枯燥难理解的词语,也没有抽象的语句;三是再介绍一个主题时,会进行背景介绍,将这一主题的历史发展作一简单介绍,而且列出了这一主题的主要著作,如果有学者想要研究=哪个主题,只需要从其列出的著作入手即可;四是图文并茂,使用框图列出每个学者主要的思想观点。

一句话,《社会学百科》值得一读。

读完《社会学百科》,也能反映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我自己粗浅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讨论。

 第一,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影响力非常小,无话语权。《社会学百科》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社会学百科,而是整个社会学的百科,这里面却没有一个中国学者,没有提到一个中国学者的思想。社会学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期间又中断了一段时间,的确起步迟,发展慢,但是20世纪30年代及恢复重建的近4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竟在国际社会学界没有产生一点影响力,是否应该值得反思。在《社会学百科》中,提到中国的地方在我印象中仅有这样四处,一是在分析“麦当劳化几乎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到“一间麦当劳快餐店毗邻西安历史古迹鼓楼。1990年麦当劳首次进入中国。到2014年,已拥有2000家连锁店,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餐饮连锁店”。(P122)二是在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里”时,提到“在美国迪斯尼世界,中国被再造”。(P199)三是在介绍本尼迪克·安德森时,提到他“1936年出生在中国昆明”。(P203)四是在分析“治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时,提到“马修·科曼将治理术运用于考察中国医生的吸烟情况”。(P276)

中国社会学真的没有影响力吗?通过阅读《社会学百科》可以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社会学在中国的认可度不高,不仅是因为人们对其不熟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学还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依然是跟在人家后面学习,而没有使自己独立起来。中国社会学与国外社会学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与国外相比,中国社会学者提出的观点和术语依然停留在描述层面,理论高度不够,而且我们对国外社会学的研究依然停留在历史时期,对于当下国外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关注的还是不够。中国社会学要有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必须立足本国,从古代思想开始梳理中国的社会学思想,建立其自己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如果总是跟在人家后面学习,恐怕是难以独立起来,更谈不上超越。

第二,要尊重有个性想法的学者,为他们提供科研环境和条件。那些有思想的人可能既没有好的性格,也不合世俗。但是他们可能才是真正的学者,至少尊重一下他们,让他们尝试一下。米尔斯一直置于主流之外,玛格丽特·米德被谴责为一个“肮脏的老女人”,凡勃仑被芝加哥大学开除,让·鲍德里亚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时,偏离教育体系,亨利·列斐伏尔不受欢迎,乔治·齐美尔在1914年获得教授职位前也一直徘徊在主流之外,就连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也没能进入主流学术圈等。这些说明,在当时不受欢迎的学者未必不是好学者,反过来讲,既然他们是好学者又为什么要将他们置于主流之外呢?难道非得等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才开始怀念他们、学习他们、研究他们。

第三,中国社会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还需要比较久长的时间。刘易斯·A·科赛在《社会思想名家》中文版序言中说,“中国社会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的一部分”。不难看出,刘易斯·A·科赛说的很客气,但明显这只是一句客套话,因为他没有提到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性,最后他说,“我衷心祝愿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中国社会学的调查和理论著作的英译本”。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学的希望。这个序言是20世纪80年代写的,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学才刚刚恢复重建不久,这样说肯定是恰当的,然而通过《社会学百科》不难发现,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依然没有达到刘易斯·A·科赛当年的期望,这确实让人感到很痛心。因此,中国的社会学者还要继续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有自己的席位而不懈努力。

对于这本《社会学百科》应该还有其它卓著的见解,期待其他读者提出。这里仅是自己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还请谅解。

《社会学百科》,英国DK出版社著,郭娜译,徐吉鹏审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文中所有引文均来自本书。

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本期小编:小靖

推荐文章
中国新闻网  ·  霸王茶姬,紧急道歉!
昨天
澎湃新闻  ·  超11亿元!A股再现天价离婚
2 天前
新华社  ·  今冬最强雨雪,来了!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人间逢小年,所念皆如愿
3 天前
亿邦动力  ·  太平鸟IPO最终获批!
8 年前
精英女性部落创业服务俱乐部  ·  【诗情画意】(六十六):旭日红枫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