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学”( Text and Image Studies)希望融会整合文学、美学、艺术史、文化史、图像学、视觉心理学等,分析文本和图像,对内觉察个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对外呈现观看理解世界之道。
原文 :
《“文图学”就是看世界》
作者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衣若芬
图片 |
网络
“文本”
和
“图像”
好像很复杂。其实生活在21世纪的大多数人,每天过的就是充满“文本”和“图像”的生活。
早晨醒来,你会先看手机吧?看一下时间,时间够的话,快刷一下朋友圈,瞄两条重点新闻,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图像、影像都是“文本”,它们以“图”的形态呈现。即使是一则新闻摄影,你并不是亲临现场,你看到的是实景的复制,也可以说是实景的再现,这就是
“文图学”涉及的内容
。
你观看镜里的自己。你的人生就是文本。你的外在形象/内心情境/脑中思绪,都是以图/画面的形态呈现。你的眼睛看不见自己,唯有借助外界的折射/反射,河水的倒影如镜,那都是“镜像”。
凡是“文本”,就有脉络关系,无论是否合乎逻辑规律,都可以被解读、被诠释;而所有被解读诠释出的意涵,也都是你或他人投射/反映的镜像。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读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晓得哈姆雷特是谁也没关系,你瞧,有一千个人说你,可能就有一千个你,你是文本,是他者/他物显示的镜像/图像。
今天穿哪件衣服出门呢?你喜爱的衣物包含了设计师的观点、立场、审美判断,是设计师看世界的态度和结果。衣物也是文本,有布料的材质、有剪裁的线条、有颜色、有图案,那图案还可能是商标或文字。这里面有“文图学”。
出门上街,触目所及有各种指示的符号和图标,它们的意思全球一致。比如交通信号灯的三种颜色;箭头引导方向;一个红色的圆圈画上一条斜线代表禁止;三角形提醒小心。为什么市售瓶装水的瓶身大部分是透明的?为什么医生在手术室里穿绿色的手术服?为什么婚礼布置玫瑰花而不是白菊花?
这些视觉语言、色彩心理、物质象征,都能从文图学得到答案。
“您怎么看最新研发出来的换脸app呢?”友人问我。传输照片到这款手机应用程序,如果搭配电影视频,运用人工智能,可以让你变成影片中想扮演的明星。然而,如果使用者散布了修改过人物面容的视频,没有附加说明,也就等同于发了假视频,有没有问题呢?我注意到友人问我“怎么看”,其实问的是“怎么想”。我们的大脑神经元有三分之一在处理视觉的信息。我们获得的外界信息有83%来自视觉。
所以,“看法”就是“想法”,视觉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思维,构成认知,决定判断,趋使行动。
文图学就是看世界,从大众的日常生活,到专业的学术研究。反过来,学者研究的成果又能够提供生活的感知。
文图学谈的“文本”,依其生发的途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肢体,即文本身体(textual body),比如姿态,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服装仪容、舞蹈等。二是声音,即声音/语言文本 (sound/voice/language text),无意或刻意发出的声音,比如兴奋时欢呼吶喊、跌倒时惊慌哀叫、婴儿的啼哭、战士的怒吼乃至音乐歌唱和语言。三是图绘,即文字/文学文本 (word /literary text)和图像文本(image text),文字尚未被发明之前,人类便懂得绘画和创造符号。结绳记事、甲骨占卜都是带有符号和图像的性质。文字被有意识地排列组合为句子,联织句子为篇章,即近乎文学。
文图学谈的“图像”,是一种文本形态,也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图,所有具有可视性(visible)的视觉形式,例如符号、图示、商标、绘画、图画、图案、图形、标志、照相、摄影、影像、线条、地图、色彩、印刷物等视觉语言。第二种是形象,审美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整体观察、归纳、总结与凝炼而形成的认知、观念和评价。第三种是想象、意象,即抽象的心灵图景。
“文图学”不称“图文学”。
文图学强调的是文本的开放性、多元性和歧义性,图像是文本的外观,由于“文学”一词在中文语境里已经有专指,所以称“文图学”比“图文学”明确。
“文本”的三种类型彼此叠加、会合的组建关系,显示了文图学研究的广阔范围,从史前考古到当代制造都值得探析。
过去学者用“文学/语词与图像”、“诗画关系”、“图文比较”等词汇谈类似的研究范围,文图学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迭代和升级。它尤其对于不被归类于纯粹艺术作品的广告设计、漫画、动画等文化生产,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后新兴的电子、互联网物件提出观点,大大补充现有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