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古玩网
网罗鉴藏知识,藏界趣闻,行业内幕,历史揭秘,文化知识等诸多内容。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是文化爱好者,古玩爱好者,资深收藏家的必备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古玩网

千年来被严重误解的12句话

中华古玩网  · 公众号  · 古玩  · 2020-01-15 17:30

正文

点击蓝字↑中华古玩网,关注艺术信息!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有人根据古文特定的语法,发现《论语》的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所以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养”起来的狡诈卑鄙小人。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所以这句话是指君王身边的小人。这些人,亲近了会变得无礼傲慢,远离了又会心生怨恨。


还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孔子是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那这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他们吧,他们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烦的事。


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头想想,孔老夫子这句话多英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样解释原句,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根据上下文意思,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西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很显然,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 ,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解释如此通顺,这才贴近“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现在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但“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真正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


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


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即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三从四德

原文: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之所以贴出那么长的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大家,“三从”仅仅指服丧仪礼上的三从,这是最需明确的。由于今人对“四德”意见不大,就不再论述。


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我们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葬礼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


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的亲属改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的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的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


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


丧服与丧期在《仪礼·丧服》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其中,斩衰之服最为隆重,丧期是最长的三年。一般是“子为父”、“诸侯为天子”、“臣为君”服斩衰,这一最高级别的丧服,表示死者之于生者为最尊贵的人。 须服斩衰的情形共有十一种


其余四种丧服亦各有若干种情形,限于篇幅与主题,这里不一一介绍。 但须知,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的。 如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 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帝下诏特批而不守丧,是为“夺情”。


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受之舆论压力不小。 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 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亦时有之,此不细说。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的情形与道理的。其大意谓:


女儿出嫁了,只为生养她的父母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乃因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的道理。


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依靠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依靠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


故,女子未出嫁时,必须为自己的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已出嫁,不再依赖父母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只需守齐衰一年丧。


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年丧。


总之,这里所说的,只关涉到女子丧服礼俗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的问题。


由于“三从”离开了具体的文本与具体的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服从”,可谓被严重曲解。不说别的,看看《红楼梦》中贾母的地位,就可以知道这句话被曲解多严重。


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


可以说,丈夫死后,无条件听从儿子的情况,在历史上鲜有发生。相反,儿子无条件地服从母亲的却比比皆是,如焦仲卿按母亲的意愿而休弃心爱的刘兰芝,就是其显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的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奸不商”本为“无尖不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


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不商”或“奸商”了。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只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结合上下句可知,孔子的结论是否定的。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