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上边蓝色字《金乡大蒜 ┄ 市场》关注即可!
也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加关注。
种水稻,我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分,似乎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种出水稻。但在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之下,无论是沙漠,还是高原,无论是用淡水还是海水,都一样能种出大米来!
下面小编将为您讲述三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人同自然顽强抗争,成功种植水稻的案例。
沙地种稻:开启脱贫治沙新模式
沙地里也能种出大米,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盛夏的科尔沁沙地,烈日炎炎,黄色的沙丘连绵不绝。然而翻过一座大沙丘,绿油油的水稻田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沙地中,让人眼前一亮。这几块沙漠里的绿洲就是内蒙古通辽市农科院沙地生态修复利用试验基地,占地500亩。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漠腹地,所辖奈曼、库伦等部分地区,基本没有平坦肥沃的耕地,草牧场也大部分退化、沙化、盐碱化,沙区农牧业举步维艰,当地农牧民一度穷困潦倒,可谓“沙患不止,沙区不富;沙区不富,沙患不止”。脱贫治沙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调研的结果,终于让人看到了一点希望。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且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只要解决了沙地漏水漏肥的问题,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广阔的沙地资源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如何攻克沙地漏水漏肥的难题呢?1993年,通辽市农科院研究员严哲洙试着用塑料作为防渗层,铺在沙土下面30厘米深的地方,四周用塑料衬垫做成池埂子,在畦田旁打井,造出1.8亩水稻试验田,秋季竟然收获了稻谷,这一发明成为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的雏形。在进行一系列补充试验后,沙漠种稻技术于1995年正式在通辽部分沙区推广。
如今,沙地衬膜水稻已由最初的1.8亩试验田发展到5万亩,成为科尔沁沙地可持续发展的主推技术。2015年,亿利资源集团入驻奈曼旗进行规模化开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沙漠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生长在盐碱地的海水稻
在山东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今年5月试种的234份不同品类的海水稻目前陆续进入扬花期,生长最快的将在下个月迎来收获。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的形象化称呼,能在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等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其生长地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
从经验来看,海水稻并不咸,而且在碱性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水稻口感会好一些,因为海水稻不生病虫害,不需要打农药,在滩涂状态下自然生长,用的化肥较少,所以是天然的有机食品。
为什么要研发海水稻?主要因为我国耕地资源不多,却有很多盐碱地。目前,我国内陆还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两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按亩产200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这也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梦想啊!(详情:这位87岁的老人不一般:飚英语、住豪宅、盐碱地里种水稻...)
目前海水稻仍在研发阶段,在海水稻进行杂交8代后,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品系,最终进行国家品种审定程序。所以短期内,海水稻还不能真正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我国已成功在高原种水稻近20年
即使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般人也很难想到在缺水低温、条件恶劣的高原地区也能种水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8年,我国就已经掌握了在高原地区种植水稻的技术。
青海省深处内陆,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5.9℃~8.7℃,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省曾在不同地区试种过水稻,但由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没能解决昼夜温差大和大田渗水漏水等问题,水稻种植最终没有成功。
1995年,青海省农科院在广泛搜集国内外耐寒水稻种质资源的同时,积极进行寒冷地区栽培技术的引进、筛选,针对高原气候特点进行配套技术的组装,通过水田耕作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青海省引种水稻较为关键的土壤渗漏问题,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1996年到1997年,前期引进的24个品种栽培后全部正常成熟,其中结实率在80%以上的品种有21个。
1998年,青海省农科院科技人员根据青海湟水谷地光热条件好、盐碱地多的特点,在乐都县试种了13个品种,全部成熟,这表明青海省作为全国唯一的水稻种植空白区已经成为历史。据科技人员介绍,青海省黄河、湟水两大灌区,大约有66万亩土地可以种植水稻。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谢谢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