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发呆的
T
aka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就觉得自己
辜负
了
身边
其他
人的
期待
,特别是跟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心有愧疚。
趁着我们解惑实验室的第十一期节目,想来和大家一起聊聊「
他人
期待
」这件事。
废话不多说,先一起来看粉丝留言吧。
「
粉丝留言
」
T
aka
,你好。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情绪很不好......
我是某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去年考研没有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然后就听父母的话回家考教师编制准备工作,可是教师编制也没有能考上。现在找了一份工作,也不太满意。
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对爸妈也比较愧疚,
觉得
自己
不再是
他们
的
骄傲
。
因为我曾经也是家长口中 “
别人
家
的
孩子
”,学习成绩特别好,人也很乖巧。印象中我从初中开始就好像是爸妈的骄傲,是他们的「
面子
」。
毕业时决定跨专业考研,爸妈不同意。因为我自己一直在坚持,他们也就不太反对了。我知道他们心里其实是很不支持这件事的,「
所以
也想
拼
一把
,
向
他们
证明
一下
自己
」。
图片来源:Pinterest
所以,当考研失败,考教师编制失败,工作不顺利等接连出现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生都昏暗了。
最让我难过的是,前几天听到我爸对我妹妹说让她努力些,「
不要
像
姐姐
一样
」。
虽然这样的话我爸也当面对我讲过,但是在这一刻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特别难过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地哭。
T
aka
,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办么?
「
原因分析
」
至于
如何走出失败
,我们就不再展开讲了,可以看一下我们饲主之前的文章《
三步教你克服失败的阴影,走过人生的低谷和迷茫
》,希望可以帮到你,也希望你现在正在走出挫折的道路上。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一下如何摆脱「
总是活在他人期待的
眼光中
」这件事。
为什么我们这么在乎他人的期待,总想寻求他人的认可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镜中自我
」。
是指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首先会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如何评价,最后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感。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定位。
来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
别人让你评价自己的性格,你可能会说「外向」或者「乐观」,也可能是「大方」或者「温柔」。(好吧,这个讲的是我自己,捂脸)
这个时候,对方问你为什么你会这么讲呢。
「
因为身边的人好像都这么评价我啊
」,你回答道。
这,就是「镜中自我」,以他人为镜
,来看待自己。
图片来源:Pinterest
所以,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总是在寻求他人对我们的认可。
无形中,我们将他人的认同等同于了自我认同,将他人期待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而一旦这个期待没有达成,我们就会心有愧疚
。
这个「他人」中也包括了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父母。太在意父母的认可,所以,考研的时候想证明给他们看,担心成为不了他们的骄傲,失败了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呢?
「
怎么办
」
1.与父母分手
对于教育很严格的家庭,很多同学从小就活在父母的评价之中。
久而久之,做事的驱动力就变成了「
满足父母需求
」、「
看父母脸色
」和「
讨父母欢
心
」。
而忘记了「
自己
」。
模糊了自己爸妈之间的边界,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却变成了为讨父母欢心而活。
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要分清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父母」的。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思考一下「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是
要由谁来承担
」就可以。
图片来源:Pinterest
以这位粉丝讲过的考研一事为例。
你选择了考研,考上了,你会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到喜欢的专业;考不上,你要去决定重新再考还是找一份工作。
你看,这个选择的
最终责任承担者是你自己,不是父母
。
所以这就是属于「
你自己
」的事情。一定要和「父母的事情」区别开来。
找到这些事情之后,就坚定地做「你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时刻告诉自己「
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接受我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我为我自己全权负责,我不需要别人来为我承担结果。
」
2.做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还是觉得很难摆脱「讨父母欢心」和「怕父母失望」的情况,我们不如
换位思考
一下。
想一想,你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发生了和你目前发生的一样的事情。
在她失败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你会真的责备他么?你愿意用你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自己的孩子吗?真正对孩子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
你会想让你的孩子如何选择生活呢?
图片来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