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元宇宙
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www.gsdata.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丨一览 ... ·  昨天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2025年春节假期交通出行超23亿人次、大同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元宇宙

“贝尔纳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

清元宇宙  · 公众号  · 舆情  · 2018-11-07 17:57

正文


今天为大家科普 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是公认的科学天才,全世界有许多原创思想都归功于他的论文,但他一生未获过诺贝尔奖。因为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自己研究一番,然后就去干别的了,别人沿着他的思路继续研究,最后不少人创造出的成果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他则由于缺乏面壁十年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恒心,因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后人将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贝尔纳效应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对精细、深入的创造是非常不利的。也许你会说达•芬奇、罗蒙诺索夫、罗素等都是跨文、理两科的重量级学者,明显他们都具备极好的发散型思维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达•芬奇时代与罗蒙诺索夫时代,自然科学分工远不及现在如此细致,其研究深度也远不及今天如此精细。罗素最早只是研究理论数学,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到对哲学、史学、文学的涉猎与探讨上。如果他一辈子只搞数学或某一个方面的专项研究,也难有那么多精力再去涉足人文类学科。


现在很难见到先天有艺术灵感者,可以游刃有余玩艺术的同时,又在某一个数理领域的职业有所建树从而达到文理兼融的人;更不用说在某专业上有惊人的成就,同时还精通文、史、哲的奇人。也就是说,在现今科技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人们无不受到贝尔纳效应的制约。


贝尔纳效应告诉我们,对于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的研究或者对于研究需要专注。


— [ THE END ] —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 清博报告 |


微信公号估值测试

微信千强年度报告 | 2018年度清博盛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