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homas看看世界  ·  风光摄影四大流派!2024年度风景摄影年赛获 ... ·  2 天前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3 天前  
旅拍誌  ·  胶片里青春影像的杀伤力 ·  4 天前  
旅拍誌  ·  分享一组喜欢的照片 ·  3 天前  
玩转手机摄影  ·  一句话,让DeepSeek教我拍郁金香大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因为你什么都做不了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03-26 11:40

正文


进入三月下旬,国内疫情已经逐渐平稳,连湖北省内的交通已放开,流落在异地的武汉人从3月22日起也可以返城了。虽然确诊和疑似的新增都已归零,但各地已经绷紧的神经并未就此一下子放松,昨天看到“南都观察”上的 一篇文章 ,就在这样的时刻,还是有人“一不小心成了孤儿”。


这是典型的次生灾害:死者原本并未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只是骨折之后,严冬又感冒咳嗽,在这节骨眼上,没有检测排除新冠,哪家医院都不敢接诊,“原因是试剂盒太紧张,只对隔离的疑似病例做检测,而对没有接触史、症状也不像疑似病例的患者,暂时不接收”。在这种情况下,明明可以医治的疾病,也明知一个骨折、深经脉血栓、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时都有猝死的风险”,但医院就让你回去等死。


这并不只是个案,日前在豆瓣上看到“鸽子菌”写的一篇《新冠时期的葬礼》,也是类似的情况:其母虽然并非死于新冠,但处处寸步难行,碰到无数阻碍,连骨灰暂时存放在殡仪馆都不行——都已经是骨灰了,还有什么感染的风险?不行,因为“特殊时期政策原因”。


毫无疑问,我非常尊敬这次疫情中医护群体的表现,我妻妹也是驰援武汉、救治重症患者的医生,但看了这两篇,不禁想起来援助的医生,到底是因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还是为了完成行政命令。 或许援助湖北,与不及时救治病人,都是照章办事而已


那些让患者回去的医生,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这种规章制度下的自保。对医生而言,非亲非故的,本来就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做了,需要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政策下付出很大努力,很可能对自己有麻烦,唯一的好处看来就是病人可能活着,并得到其家属的一份谢意,而不做自己也没事,在疫情之下,患者家属也无法控告医生失职——在这种情况下,人自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我不觉得当事的医生可以推得干干净净,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事关他人的生死。更有专业知识的医生都沉默不作声,这种不合理的流程难道就靠不断死亡的病人家属去抗争改变吗?


不可否认,确实还是有不少医德高尚的专业医护人员,但 大部分人也都是普通人,只是按制度和职责办事,甚至可以说,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做一颗棋子是最安全的选择


在疫情防控中建立起来的一套流程,就像现在各地还矗立着的路障一样,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撤除的,更何况现在也没到掉以轻心的程度。最难的,就是如何判断、又由谁来决断降低这些防控级别—— 也许在很多地方,也根本没有这样分级别的机制,只有“0”和“1”两档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就感觉大家都在等,等上面有人发话。没人发话,谁也不敢先吃螃蟹,因为这时候谁“自作主张”,都要冒比平日更大的风险。别说是医生了,就是潜江这样一个城市,想比湖北其它地方先撤封,都不得不迅速再自己改口。


这里的问题是: 没人能有自主权来处置一个哪怕是人人都明知的问题 。在这方面,医生也只是照流程办事的普通人,甚至和官僚机构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专业性,在紧急事态下已被“政策”所压倒。


这很难责备个人,因为这就像武汉前期的瞒报甩锅一样,不赋权,所造就的就是工具人的个性,很难指望有人承担起责任。 如果说人们常常觉得中国的问题都是体制造成的,那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个人的自主性被剥夺得太厉害,以至于所有的责任看起来都是系统的责任


在这样的结构中,正所谓“没有一片雪花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雪崩”,因为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主动承担责任,都只是按照“上面的指示”做事而已。这就像《纳粹医生》一书中说的,这会造成一种“不可避免之必然性的群体感觉”,传递出 一种不可阻挡之感,身在其中的任何人都只能顺其自然,“因为你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无力感,正是刻意造成的习得性无助。


到最后,受困者唯一能寄望的,就是个人的善意和超常的道德勇气。在中国社会,有时还需要一点个人关系:在这件事中,患者家属碰巧也是医生女儿幼儿园同学的爸爸,这层熟人关系大概也多少容易触动一点恻隐之心。但对于非亲非故的陌生人,还能这么做,那就真的需要非常高的道德品质,远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