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俄罗斯储油基地遭袭起火! ·  4 天前  
军事纵横  ·  绝了,以色列竟然干出这等事! ·  5 天前  
大浪淘沙  ·  小红书的“诈骗笔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历时35年!当年4岁的她“拼图”牺牲直-9试飞员父亲形象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04 18:59

正文

1982年,空军第二试飞大队试飞员杨会禄与他即将试飞的直-9武装直升机试验机合影。不久之后,他在一次试飞任务中牺牲。(图片由杨欣提供)


父亲杨会禄牺牲时,杨欣才4岁。 


      那一天,是1982年12月16日。杨欣被人从幼儿园接回家。她看到母亲在哭,8岁的姐姐也在哭,屋子里挤满了人。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杨欣对父亲牺牲仅有的记忆。就在那一天,空军第二试飞大队试飞员杨会禄驾驶的直-9试验机坠毁,机组3人无一生还。 


      杨欣的母亲回忆说:“二闺女当时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家里人多,她就钻到我怀里,左看看右看看。有人给零食她就吃,有阿姨说要抱她出去玩,她就张开双手要抱……” 


      从那一天之后,父亲从杨欣的生活中消失了。年幼的杨欣当时并未意识到,父亲的离去将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直到很多年后,她才渐渐理解父亲“牺牲”的真正含义。


照片中的那个人

     

——在往后的岁月中,她只能从泛黄的照片中,从他人的描述里,去搜集关于父亲形象的残片。这个艰难的“拼图”过程,就像是重新认识一个陌生人
    

2012年,空军航空博物馆信息资料室工程师杨欣第一次穿上空军制服,激动地与馆内的直-9武装直升机合影。经过整整30年的苦苦追寻,她终于与父亲的英灵在这里相聚。(图片由杨欣提供)


“很多人问我,你记得你父亲生前的样子吗?说实话,我真不记得了。”杨欣摆摆手,又摇摇头,眼睛从黑框眼镜后面抬起来:“我对父亲的记忆,还没有对那盒巧克力印象深。”


在空军航空博物馆,记者见到杨欣。如今,她是航博信息资料室工程师,齐耳短发,一米七多的高个儿,身型显得有些单薄。


牺牲前一年,杨会禄被选派法国参加飞行培训。回国时,他特意给女儿们带了法国巧克力。 


      至今,杨欣依然清晰地记得,巧克力是盛在蓝色圆铁盒里,母亲还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颗。印象中,那一盒巧克力吃了很久。之后,那个巧克力盒被她作为储物盒,珍藏多年。


      杨欣说,在那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巧克力。但奇怪的是,她能想起关于巧克力的诸多细节,唯独想不起送巧克力的父亲生前的样子。 


      那场飞行事故,使杨欣失去了认识父亲的机会。父亲的形象从此变得支离破碎。在往后的岁月中,她只能从泛黄的照片中,从他人的描述里,去搜集关于父亲形象的残片。这个艰难的“拼图”过程,就像是重新认识一个陌生人。


      追悼会后,父亲的遗像被挂在家里。刚开始,母亲就像教咿呀学语的婴儿,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杨欣:“照片上的人是爸爸,爸爸是开飞机的,爸爸是英雄。”伴随着自己的成长,父亲的样貌透过这张遗像,一点一滴地刻进杨欣的心底。 


      父亲虽然离去,但杨欣依旧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家里很多东西都是我父亲生前亲手做的,包括2个笔筒、两盏台灯……他甚至还做过一副麻将。”这些精致的手工物件勾起了小女孩对父亲最初的崇拜,也成为杨欣了解父亲的窗口。


      关于父亲的生前事,杨欣总是百听不厌。她最爱追问母亲:“我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到姥姥家聚餐。吃罢饭,你舅舅和姨夫都在桌上高谈阔论,你爸爸就安静地坐到床边抽烟,看着你们姐俩在床上打闹。”母亲描述的这个画面最让杨欣着迷,因为她感受到父亲的沉静和慈爱。 


      杨欣的母亲还喜欢用丈夫生前的事激励杨欣姐俩好好学习。 


      “你们知道当年为什么是爸爸被选中去法国学习吗?因为他的飞行技术最优秀。”母亲每次说这句话都满脸自豪,“在法国,语言不通,遇到困难,几乎全靠他自己去看、去琢磨。你们想想,那得克服多大的困难?” 


      渐渐地,在杨欣心中,父亲不再是一张单薄的遗像。


      高考时,杨欣为了追寻父亲的足迹,坚持报考军校。由于母亲对飞行有心理阴影,她给女儿提供的军校备选项里没有一所是空军院校。1996年,杨欣被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录取。 


      入学第二年正赶上香港回归,学员队集体看电视直播。当看到12架武装直升机飞临香港上空的那一刻,她感觉整个胸腔都被自豪填满。她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兴奋得满脸发烫。 


      她觉得,如果父亲还活着,肯定也会在电视画面中的某一架直升机上。
      

割不断的依恋

      

——小时候没有理解的感情、没有流过的泪水都集中在这个时候爆发。直到地上只剩下一堆灰烬,她依然抱着膝盖说了很久、哭了很久
      

博士毕业后,杨欣留校任教。期间,她结了婚,又经历了婚姻破裂。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折,这令她如堕冰窟。 


      那一年除夕夜,杨欣独自提着纸钱,来到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就像小时候一样,她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此时,正是千家万户吃年夜饭的时间,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蹲在街角的寒风里,对着燃烧的纸钱,杨欣说起妈妈,聊起姐姐。当说到自己离婚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爸爸,你为什么不在我的身边啊?!” 


      在极度的无助和伤心中,杨欣是那么渴望来自父亲的抚慰。小时候没有理解的感情、没有流过的泪水都集中在这个时候爆发。直到地上只剩下一堆灰烬,她依然抱着膝盖说了很久、哭了很久。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一天下午的放学路上,同学的弟弟欺负我,一边打我,一边说‘你没有爸爸’。当时我一路哭着跑回了家。”回忆起这件事,泪水在杨欣眼眶里打转,“我时常想,如果父亲活着,或许我不会那么脆弱,而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2010年上半年,杨欣听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说,空军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新建成了一座英烈墙,上面有她父亲杨会禄的名字。这个消息就像电流击中了杨欣,她突然有种“父亲就安息在那里”的感觉。 


      那一年国庆长假,杨欣从学校出发,母亲从哈尔滨出发,母女俩在北京会合。他们赶到英烈墙前,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间,焦急地寻找“杨会禄”3个字。 


      “在那在那!爸爸在那!”杨欣最先发现了父亲的名字,拽着母亲的胳膊,高兴得像个孩子。 


      杨欣的母亲已满头白发。当她看到墙上那再熟悉不过的3个字时,多年的种种心酸涌上心头。她抹着眼泪:“老杨,国家没有忘记你们!空军没有忘记你们啊!你就安息吧,我也放心了。” 


      那一刻,杨欣突然感觉全家团聚了。虽然姐姐杨柳因为工作忙未能成行,但她第一次感到,终于“找到”父亲了。 


      也就在那一刻,她萌生了加入空军的想法。起初,包括母亲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支持,认为她离开自己钻研多年的专业可惜。但杨欣只有一句话:“我父亲在那里,我想守在我父亲的身边。” 


      2012年,杨欣如愿调入空军航空博物馆工作。穿上空军制服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英烈墙前向父亲报告:“爸爸,现在咱俩就是战友啦!” 


      调入空军航空博物馆,令杨欣焕发了全新的动力。她说:“那种感觉很奇妙。一想到父亲的名字就在离办公室仅几百米的英烈墙上,就感觉自己是和爸爸在一起工作,干劲就特别足。” 


      每天晚饭后,杨欣在航空博物馆内散步,总是不自觉地就走到英烈墙前。她在父亲的名字下方久久停留,有时候站在那想想心事,有时候小声地向父亲说说悄悄话:“爸爸,今天女儿受表扬啦”“爸爸,单位安排我参加珠海航展,女儿厉害吧”…… 


      有一年清明节,杨欣突发奇想,用小刀在苹果上刻上“爸爸”两个字,一路小跑来到英烈墙前,将苹果放在石碑的基座上,认真地说:“爸爸,给你吃苹果。” 


      “是不是特别傻?”说到这,杨欣突然抬手遮住嘴,开心地笑了起来。随即,她又认真地说:“我当时也觉得自己特别傻。但那种感觉你可能无法理解,转了那么大一圈,我终于和父亲离得那么近。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小女孩,对父亲特别依赖。” 


      杨欣顿了一下,尽力控制不让眼泪掉下来,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真的很想我父亲。”


生命终能承受其重

     

——如今,杨欣与父亲阴阳相隔,有些事情永远无法了解。越是试图走进父亲的世界,她越感到,自己只能走近,却永远无法抵达
    

时间久了,杨欣渐渐发现,英烈墙上的名字还在逐年增加。 


      看着那些名字上血红的新油漆,杨欣被深深震撼了,酝酿心间多年的那个问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英烈墙上已经有那么多名字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飞翔在蓝天上?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杨欣一直想问父亲的。


      她曾多次问过母亲:“试飞员的工作那么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嫁给我爸?” 


      这个问题对于杨欣的母亲并不陌生。在她结婚前,周围的所有亲人、朋友、同事几乎都反对这段婚姻,也都问过相似的问题。但她坚信这段一见钟情的爱情,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杨会禄。婚后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她也曾向丈夫提议:能不能别飞了? 


      杨会禄坦然表明心迹:“部队培养一个飞行员那么不容易。不飞,怎么对得起部队对我的培养呢?” 


      同为军人,杨欣对于父亲的坚持完全认同。但从家人的角度来说,她还是觉得父亲的选择让人难以理解。 


      没有父亲的生活注定更多波折。在杨欣的记忆里,自卑和焦虑感贯穿整个童年。她曾无数次幻想过像别的女孩那样,被父亲宠溺和保护的场景,但那永远都不会发生。 


      虽然一直不忍心,但杨欣一直想问父亲:“为什么要选择当试飞员?有了妻儿后,为什么还要坚持飞?” 


      为了回答心中的疑问,杨欣查阅了博物馆里有关直-9直升机的大量资料,也了解到父亲当年牺牲的更多细节—— 


      直-9第一架和第二架试验机都是杨会禄试飞。直到他试飞第三架试验机的时候,遇到了严重故障。当时,飞机正飞临一个村庄上空。为了避免群众伤亡,杨会禄试图将飞机迫降在村外的坟场,也因此错过了逃生时机。 


      这些记录,令杨欣感到揪心:“我父亲1982年出事,整整10年后,直-9才定型。这10年间,又不断有试飞员牺牲。按当时那个技术水平,我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真的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试飞任务。” 


      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但她觉得,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父亲,比如在飞机坠毁的那个生死瞬间,父亲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痛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对家里的妻女说些什么? 


      如今,杨欣与父亲阴阳相隔,有些事情永远无法了解。越是试图走进父亲的世界,她越感到,自己只能走近,却永远无法抵达。 


      30多年过去了,经过岁月的沉淀,杨欣对父亲的选择与坚持逐渐释然了:虽然全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并不能责怪父亲一丝一毫,逝去的人履行了他的职责,活着的人也未辜负逝者的心愿。 


      “现在,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父亲!”杨欣做了个拥抱的动作,像个孩子一样双手护住心口,眼睛晶亮。随即,她突然不好意思起来,立马恢复端坐姿态。 


      杨欣时常抱着女儿贝贝去“看望姥爷”。在英烈墙前,就像当年母亲教自己一样,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女儿:“姥爷叫杨会禄,姥爷是开飞机的,姥爷是英雄。” 


      采访临近结束,杨欣2岁零8个月的女儿贝贝搬出家里珍藏的直-9武装直升机模型,没头没脑地说了句“姥爷是开飞机的”。 


      前两天,杨欣带着贝贝去幼儿园。阳光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飞机模型,快乐地迎风奔跑。 


      这一幕让杨欣怦然心动。她想:“父亲小时候,会不会也像这个小男孩一样……”


(本报记者  段江山)


记者手记


当陌生的牺牲变得如此熟悉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天”。可杨欣几乎没有享受过父亲这个“天空”的呵护。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是一个影子。她好像从未有机会,像其他小女孩那样,享受过父亲强有力臂弯里的那份温暖、那份安全,体验过父亲用胡茬扎自己小脸蛋那份疼爱、那份宠溺……对于杨欣来说,父亲是陌生的,父亲的牺牲也是陌生的。 


      走近父亲,杨欣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当她穿上了和父亲一样的“空军蓝”,当她走近父亲为之牺牲的直-9直升机,当她翻开那些记录父亲牺牲的泛黄档案,她真正认识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选择,父亲曾经陌生的牺牲变得如此熟悉…… 


      采访中,杨欣不止一次假设,如果父亲还活着,她的人生肯定会大不一样。可这美好愿景,早已随着烈士杨会禄的“永久缺席”,化成了遗憾的泡影。 


      如果不是军人的特殊身份,我想,烈士杨会禄会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好父亲。可正是因了军人的职责,他在试飞领域中,一次次头也不回地赴汤蹈刃,最终一去不返。 


      对于当时年幼的杨欣而言,父亲杨会禄的牺牲陌生而遥远。但她终将长大。“你是谁”“为了谁”,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是英烈的子女,那将是怎样一种揪心的场景,被问及的人又将是怎样一种锥心的疼痛。作为烈士遗孤,当杨欣知道了父亲牺牲的真相,她所感受到的痛感比常人更加沉重且深远。 


      来不及道别,来不及说再见,谁也无法预知哪一次飞行将会是永别。那些猝不及防的牺牲,对于亲人们而言,往往似晴天霹雳,瞬间将原本的幸福撕的粉碎。 


      有这种惨痛经历的何止杨欣一人。在维和烈士杨树朋的骨灰安葬仪式上,杨树朋烈士的儿子杨一鸣手捧父亲的遗像走向缅怀堂,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如此沉重的悲伤;在烈士张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2岁的女儿哭喊着“我要找爸爸”,现场的战友闻声落泪;陆航某团飞行员张浩牺牲41天后,他的孩子佑佑顺利降生,却永远也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这一幕幕场景怎能不令人心酸。 


      一个人的牺牲,也是一个家庭的“牺牲”。英烈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因此亏欠孩子的关爱任谁都无法弥补。这份遗憾将伴随英烈子女的成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跨越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长河后,记者与杨欣面对面,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对父爱深深的渴望。正是抱着这种思念和渴望,杨欣才会将父亲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仔细珍藏;每年除夕夜,她会对着燃烧的纸钱,细细向父亲述说家里的近况;每次路过英烈墙,她都会忍不住对父亲说说心里话……她一点点地向父亲杨会禄走近,努力靠近父亲的精神世界,去理解那陌生而遥远的牺牲。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着。”这是杨欣的母亲流着眼泪说的话,既是无奈,也是奋起。如今,每次经过英雄墙,杨欣都会感到父亲的英魂仿佛就在那里,陪伴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当父亲的牺牲不再陌生,父亲的精神也就在杨欣的世界里得到了传承和永生。 


      和平年代,当英烈们的牺牲变得熟悉,我们将收获更多感动,将更能理解他们的付出和伟大,也将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这份感动将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精神的脊梁将得到滋养,英雄的精神也将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


(本报记者  段江山)


更多内容,请关注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