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勺子,用完后还能吃,这种新鲜事,你见过吗?重庆一女孩就办到了。
她组建团队,研发出纯天然配方的可食用勺,并且还获得了12项国内外专利,把勺子卖到了美国。
勺子的发明者
叫陈宇晗
,
一个曾在金融企业工作的重庆女孩。
“有6种口味,5种颜色,都是五谷杂粮。”
外观看起来,
勺子质地光滑,勺柄坚硬无比,
跟普通的勺子无异。但一口咬下去,脆脆的,还夹杂着植物的清香。
可食用勺
这些勺子由面粉、米粉、小米粉、蛋白等调和而成,不含人工添加剂。目前,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测试,并取得了欧盟的质量标准认证。
缘何做出“能吃的勺子”?陈宇晗坦言,不是突发奇想。这事要追溯到2016年,缘起一则新闻,讲到一位印度大叔为了环保,发明了一种可以吃的勺子。这让她特别好奇,随即飞往印度,一探究竟。
触动之余,陈宇晗心里也悄悄萌生了研发纯天然
“能吃的勺子”
想法。
于是,她
辞职
组建团队,把做配方的、做模具的以及食品研究的人才聚拢在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还与重庆的一所大学合作,由食品工程和机械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做勺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起初,整个团队就碰了壁。上百斤的面粉、成千上万次的反复试验以及近百万的投入,看不到丁点儿成效。起泡、开裂、质地不均匀、硬度不够……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一连串地打击,让陈宇晗差点放弃。
陈宇晗及其团队在
经历了一年的
反复试验后,
勺子的配方从20种原材料里选取出来,
一是为了口感更好,二是配方讲究比例,需精确到零点零几克。如果不能调到均衡值,那生产出来的勺子,就不合格。
配料、揉面、压片、成型、烘焙、脱模、冷却……一把勺子经过
10道工序
最终成型。
“除配料外,最难的要属成型。”
在团队里负责技术研发的周德和说,
要让勺子做出来的形状更像勺子,模具至关重要。
此前,生产勺子的模具结构单一,只有两个零部件,质量不稳定,现在研发出来的新型模具,可精确控制产品的成形外观。
如今,技术壁垒被攻克,市场的测试订单也不少。今年2月份,1000支勺子被投放到美国东部地区的部分酸奶店。一个月后,陈宇晗又接到了美国的订单。
“我们现在主要做美国市场,预计今年底在重庆建厂。”陈宇晗表示,建厂后单线年产能可达1亿支,达产产值超过1亿元。下一步,还将研发可食用叉子、刀子、筷子、吸管等产品。
2019重庆自贸试验区如何改革创新?具体措施来了!
五届市委第四轮巡视启动 被巡视区县单位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