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期文化产业评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下,文化建设也有类似于“三峡工程”的大项目,这就是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工程建设。
文中,作者提出:
伴随着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加快,从文化资源中“萃取”的数据越攒越多,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良性循环。
但是,由于
文化资源分散于各个文化部门和单位,但在“筑坝”上必须强调统一,应在国家层面搭建统一的、综合性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切实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防范造成数据“孤岛”。
其中,
广电网络
应
“舍我其谁”担负“筑坝”使命
:
透过“电视互联网”这一理念,颠覆时下某些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唤醒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创新意识,激活那张“点石成金”的广电网络
。
广电网络
作为文化传播主渠道,
未来能够
汇聚越来越多的企业挖掘文化资源、开发
更多的
数字化文化产品,切实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作者:高书生,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财政部文化司(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曾在国家体改委、国务院体改办工作,参与国家若干改革方案的制订。2002年提出的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经世界银行精算验证(时限为75年),被认为创造了制度转轨的一个范例,转轨成本及缴费率最低并具有财务可持续性。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梁鑫
作者其他文章:
我国文化产业10年发展对比分析报告
加快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论纲
文化改革发展的十个关键词
畅谈文化建设跨入2.0时代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出版业“亮剑”数字化
“三峡工程”,举世闻名的水利枢纽工程,不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下,文化建设也有类似于“三峡工程”的大项目,这就是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工程建设。
一、
VR和AR等新技术应用急需“粮草”供应
时下的
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好似“脱缰”的野马,火爆异常,在文化领域的产业化推广及应用,也被普遍看好。但会不会“昙花一现”,或者说能走多远,关键恐怕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粮草”能否跟得上。
2013年在甘肃调研时,读者集团展示了一种“大遗址复原再现技术”,就是用手机或移动终端对准大遗址缓慢移动,屏幕上呈现的不再是那片荒凉的废墟,而是当年蔚为壮观的建筑群。当问及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令研发者最苦恼的是缺乏大遗址的原始数据。
数据或素材,显然就是
VR和AR等新技术应用的“粮草”,当然也是新技术下文化建设、文化创作生产的“粮草”。
二、供给侧文化大数据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说到数据,必然涉及大数据、文化大数据。不同于其它大数据,文化大数据分两类,一类叫需求侧文化大数据,另一类叫供给侧文化大数据。
所谓需求侧文化大数据,是指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
比如,读书看报所产生的阅读数据,据此可为读者的阅读行为画像;看电视听广播所产生的视听数据,据此可为观众(听众)的收视行为画像。现在所谈论的文化大数据,一般都是指需求侧的。
随着文化消费日趋个性化、分散化、便捷化,需求侧文化大数据越来越被重视。
所谓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就是从文化资源中
“萃取”的数据或素材。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大数据要经过许多环节,比如数据采集、加工(清洗)等。如果说从文化资源中
“萃取”数据,是在挖“金矿”,那么,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工程建设类似于“三峡工程”的“蓄水”和“筑坝”:从文化资源中提取元数据如同“蓄水”,元数据越多,“水位”越高,“势能”越大;搭建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也就相当于“筑坝”。
很显然,需求侧的大数据随处可见,而且更容易被人发现,但供给侧的大数据并不常见,能跟文化大数据相提并论的,只有能源大数据。
此外,需求侧的大数据时效性都很强,过时即被废弃;但供给侧的大数据不会过时,而是像
“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明传承延续五千年,所积累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截至
2016年10月31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共计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另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古遗址类19.3万处,古墓葬类13.9万处,古建筑类26.4万处,石窟寺及石刻类2.4万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万处。
可以预见,
伴随着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加快,从文化资源中
“萃取”的数据越攒越多,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良性循环。
三、数据
“孤岛”要防范
对应于水利
“三峡工程”,文化“三峡工程”在“蓄水”方面相对分散化,因为文化资源分散于各个文化部门和单位,但在“筑坝”上必须强调统一,应在国家层面搭建统一的、综合性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切实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防范造成数据“孤岛”。
建设统一的平台,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
——数据安全是第一位的,
因为文物是国家财富,数字化的文物也是文物,为防范文物数据被盗窃,数据安全应设为最高级别。
——数据“孤岛”要避免,
因为文化资源分散于众多文化部门和单位,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加工不可能集中展开,但标准要统一并规范,生成的数据转入
“私有云”,经授权即可委托加工及交易。但也要防止为“私有云”加锁或设“暗门”,造成数据被人为分割、垄断。
——展示和交易是云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
数据可视化、检索便捷化、呈现立体化、交易自动化,最大限度为数据持有者、开发者和采购者提供高效便利服务。
近期,中央相关部门在不同文件中,都对建设类似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提出了意见,有的叫
“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有的叫“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还有的叫“文物大数据平台”。在这个问题上,中央综合性部门一定把好关,切不可出现数据“孤岛”。
四、广电网络
“舍我其谁”担负“筑坝”使命
广电网络承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即
“筑坝”,具有天然优势。
首先它是
“专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高级别确保数据安全是有技术保障的;其次它是“绿网”,与靠“免费”起家的互联网相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具优势;再次它是“国网”,按照我国WTO承诺,基于公共电信传输网络的电信市场是要对外资开放的,但广电网络不在开放之列,属“例外”。
广电网络一旦担负起
“筑坝”使命,其运营商的服务对象就不单单是现在家庭用户,而会增加众多的机构用户。
目前,
我国的文化资源主要集聚在三大领域:一是公共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二是文化生产机构,比如出版社、唱片公司、文艺院团、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三是高校科研机构,比如音乐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
广电网络运营商将业务触角延展到公共文化机构、文化生产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对上述新客户的业务就都是双向的,既要把这些机构的数据
“传上去”,又要把这些机构需要的数据作为素材或要素“传下来”,这“一来二往”,岂不是令运营商无限向往的“内网化”流量吗?!对于广电网络运营商来说,只要跳出“看电视”,“遍地是黄金”。
五、备足互联网上找不到的独家内容
2016年第四季度,广电网络用户(家庭用户)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减少1267万户,用户流失率5.4%。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电信运营商的
IPTV“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用户总数已达8679万户,比2015年净增4089万户,增长率89.1%。
反差为什么这么大?
退网用户
“一语中的”:广电网络的独家内容越来越少,互联网全部可以替代。
2009年,推动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时,我们就已发出警示:广电网络运营商要“另辟蹊径”,走一条同电信运营商差异化发展之路。只要把发展目光回归宣传文化领域,将广电网络定位于文化传播渠道,更加注重文化资源与内容的集成与整合,从“看电视”转向“用电视”,广电网络的商用价值将是巨大的。
《国家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程全网,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
“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诱惑,使广电网络运营商“扬短避长”,本以为可以从“三网融合”中分到“一杯羹”,未料到自己的“地盘”却被一点点“蚕食”。
广电网络何以变
“危”为“机”?关键要听得懂退网用户那句“忠言”:备足互联网上找不到的独家内容,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就是送上门来的独家内容。
六、电视机有望成为
“双创”工作平台
广电网络被激活,电视机的
“开机率”将不断提高,因为除了看电视节目,电视机被赋予更多新功能
:
——公共文化服务的终端机。
未来的电视机,通过广电网络同公共文化机构对接,电视用户
“足不出户”就可以借阅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鉴赏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化藏品甚至触摸文物。电视图书馆、电视博物馆、电视美术馆、电视纪念馆等不再是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文化生产机构的柜台机。
未来的电视机,通过广电网络同各类文化生产机构对接,直接联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电视用户可以在电视机上订购书报刊,定制文艺院团在剧场的演出,至于订购影视剧更不是问题。
——创新创业的“双创”工作台。
未来的电视机,是同供给侧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对接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视机检索、查询、使用云端数据,开发设计产品,并通过广电网络
“上传”至云端进行交易。电视用户既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因此就有了专门的“管道”和终端。
七、体系也是生产力
很多年前,国外学者在分析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时,把工业体系完备作为重要因素,与劳动力成本低廉并列。事实上,风靡全球的
“中国制造”,就是依靠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的。
文化建设也应树立
“体系”意识,支离破碎、各自为政,是不可能形成生产力的。重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文化大生产体系,已迫在眉睫。
从广电网络
“筑坝”到其运营商藉此“跑马圈地”,现代文化大生产体系的雏形也已显现:
——贯通事业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