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把乌托邦变成细密画:华为如何思考家居IoT?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8-12-06 15:48

正文

奥尔罕·帕穆克凭借他的名作《我的名字叫红》一举跃入20世纪文学史,而这部广为人知的作品也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绘画史上非常奇特的艺术形式:细密画。


这种流传自希腊罗马,盛行于波斯帝国的艺术样式,特点是要在书的扉页、边框,以及其他空白处画出大千世界的无尽景象,堪称人类史上描绘最精细、刻画最极致的艺术。很多细密画作品,在当代甚至必须用放大镜来欣赏,那么当初的画家是怎么完成的,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细密画这个概念在我的记忆中重现,源自于刚刚结束的一场采访。


12月4日,华为与京东宣布,将在IoT和智能家居领域,从技术、渠道、生态层面进行战略合作,次华为HiLink体系将与京东小京鱼智能平台打通,实现华为的终端产品与京东全系列的智能硬件互联互通。


发布会后,脑极体采访到了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详细了解了华为在IoT与智能家居领域的战略规划和已完成布局。


在采访的后半段,细密画的概念开始浮现在我眼前——IoT和万物智联的新时代,在所有科技公司的描绘中都是一副乌托邦式的史诗画卷,然而在华为的眼中,似乎IoT命题更倾向于要去完成一副方寸间的细密画——每一处连接间,都要装满千红万紫。


整理了这次采访的内容之后,我们觉得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IoT产业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厂商间各展神通。一般我们提到IoT,会很自然地认为小米有设计、阿里有场景生态、百度有语音。那么华为在这局游戏里的所依靠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隐藏在另一个问题之后。今天科技界在密切关注的家居IoT领域,事实上不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产品系列,而是一大群产品的时空关系集合。也就是说,IoT不是一个点或者线,而是一个立方体。IoT产品的种类或许构建了立方体的体积大小,但底层技术、产品交互和用户体验,却在IoT的无穷连接中决定了立方体的质量密度。


反过来说,密度上不去,体积再大也是轻飘飘的气球,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也就值得怀疑。


在IoT领域,华为的底牌就是从通信解决能力、AI核心技术,再到终端覆盖面,由多张网络构成的密度优势。


本文将基于采访内容,从多个角度探索华为和家居IoT领域共同面对的“细密画考验”。而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密度”这个概念对于IoT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乌托邦太远,现实太骨感:

IoT产业的密度陷阱


今天的家居IoT产业里,有这样一个充满了荒诞喜感的对比:


给一个电子设备安装一个WiFi接入模组,今天成本大概在十几块钱的样子。与之相对的,是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每次开发布会都要在PPT上畅想这样一幅画面:IoT带来万物智联新时代,人类走入科幻电影里的美好生活。


观众不禁会怀疑:靠十几块钱真的能走进乌托邦吗?


这里存在的问题,或许可以被称之为“IoT的密度陷阱”:给设备连接网络是一个非常容易达成的工作。然而这个简陋的连接之后,用户得到的体验跟厂商描绘的未来根本不对等。


粗陋的连接能力,把IoT产品推向了开发、购买、安装,每一个环节对于用户来说都十分繁琐的境遇。



比如,根据某主流家电品牌的数据,智能家居给客服和售后业务带来了巨大麻烦,报修率甚至能达到惊人的20%。核心原因就是用户买到所谓的智能家居设备,却根本不会联网,或者联网过程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只能向售后报修。


某家电品牌在推广了很长时间IoT家电之后,发现用户真正连上网使用IoT功能的设备,占总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笔者曾经用过一个IoT电饭煲,想要联网的时候发现居然要用探针捅电饭煲后面的重启孔,可是我去哪找探针呢?结论当然就是干脆不联网了。


这种粗放型技术和简陋式产品,构成了IoT的低密度陷阱:连接能力不够细,体验感不够密集,产品空有理想没有质量,最终让用户产生了IoT产品似乎很廉价的抵触感。


回到华为,今天华为在IoT市场上,除了手机产品的庞大覆盖网之外,最大的优势应该就是:华为是距离“低密度陷阱”最远的IoT厂家。


华为的优势,

是能在连接中作工笔画


无论是手机、音箱还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的设备正在有可能成为家居IoT的入口。然而进门容易,让整个IoT矩阵如臂指使,却是非常考验网络连接底层技术和IoT产品设计能力的问题。


而华为在IoT世界的差异化,也就发生在对连接这件“小事”的捕捉和再塑上。


举个例子,用华为手机和HiLink来连接家居IoT设备,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自动发现自动一键连接的产品方案。用户不需要经历扫码、长时间的等待调试,甚至找根针才能重启设备这样令人崩溃的反人性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连接。



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市面上的IoT设备,都没有专属的IoT WiFi芯片,而是用其他芯片转化,导致联网无法自动发现协议。而华为HiLink完全建立在自己的开发SDK和物联网芯片基础上。


再比如让家居IoT用户非常困扰的设备掉线问题。在华为HiLink体系中,设计有专门给IoT设备的智能绿色通道功能,可以保证IoT设备的优先级网络使用权,避免重要设备随意掉线。这个功能基于完全不同的通道设计来打造,从底层协议上解决了用户的掉线担忧。


这些高连接密度,把联网能力做细做精的方案,得益于华为在ICT领域的技术与解决方案积累,以及充沛的研发优势。


这些能力,让华为成为了流行“名士空谈”的IoT圈里,少有的工笔画家。这样的“画艺”,正在驱动华为IoT在开放生态的前提下,建立自身的产业独特优势。


变化的肇始:

依靠技术密度建立开放生态


今天,IoT产业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态封闭,让消费者体验始终无法真正释放。


由于互联网品牌的IoT矩阵同质化竞争相对严重,不同平台间互不包容。这让很多IoT用户无法真正实现全屋多品类的产品集中IoT化,或者市场可选择性非常狭窄。


因为我买了某家的电饭煲,因此我也一定要买这家的空调,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不太靠谱。


而华为思考IoT产品时,出发点是建立在HiLink提供的广泛开放与用户为中心的IoT战略上的。华为的IoT思路,是不强制小硬件厂商“纳投名状”式地加入自身体系,把消费者认可的大家电厂商排除在外,而是开放连接能力,让各种各样的厂商都能轻松接入HiLink,在HiLink体系中找寻优化自身产品的适合方案。


目前,国内主要家电厂家,以及特沃斯等新锐智能家居品牌,都已经成为HiLink的合作伙伴,这次京东IoT体系的融入,显然让HiLink的生态开放能力又跃上新的高度。


之所以华为IoT能依靠开放建立生态,并取得同领域不同品牌的共同认可。首要原因当然是华为本身在手机和其他入口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庞大的华为手机用户群,和华为全球第二手机厂商的出货量,让IoT家居产业很容易产生接入HiLink的想法。



另一方面,技术密度正在成为华为IoT生态的撬点。IoT终究还是要用的,但是怎么能好用呢?基于通讯、芯片、IoT和AI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华为把技术密度变成了保持开放同时兼容独特竞争力的“秘籍”。


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开放优势的基础上,华为正在建立三个圈层的IoT入口体系:围绕手机这个原点构建AI体验中心;构建8种用户能接触到的IoT入口(比如音箱、手表、耳机)作为交互外延器,组成第二交互圈层;家居设备、安全设备、家电设备等泛IoT矩阵,将围绕HiLink的连接能力构筑第三圈层。


以1+8形态,逐步组建环绕用户多种交互需求的AI交互中心,并向外延不断拓展,引入生态合作机制和开发者计划。


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技术,也是华为今天各种IoT战术的思考原点。


同时也要看到,产品做得再有特点,在IoT这个全新领域面前,不会吆喝始终是无法让消费者走进来的。于是我们也看到华为今天在另一个层面的IoT思考:围攻最后一公里,决战市场心智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