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密画这个概念在我的记忆中重现,源自于刚刚结束的一场采访。
12月4日,华为与京东宣布,将在IoT和智能家居领域,从技术、渠道、生态层面进行战略合作,次华为HiLink体系将与京东小京鱼智能平台打通,实现华为的终端产品与京东全系列的智能硬件互联互通。
发布会后,脑极体采访到了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详细了解了华为在IoT与智能家居领域的战略规划和已完成布局。
在采访的后半段,细密画的概念开始浮现在我眼前——IoT和万物智联的新时代,在所有科技公司的描绘中都是一副乌托邦式的史诗画卷,然而在华为的眼中,似乎IoT命题更倾向于要去完成一副方寸间的细密画——每一处连接间,都要装满千红万紫。
整理了这次采访的内容之后,我们觉得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IoT产业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厂商间各展神通。一般我们提到IoT,会很自然地认为小米有设计、阿里有场景生态、百度有语音。那么华为在这局游戏里的所依靠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隐藏在另一个问题之后。今天科技界在密切关注的家居IoT领域,事实上不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产品系列,而是一大群产品的时空关系集合。也就是说,IoT不是一个点或者线,而是一个立方体。IoT产品的种类或许构建了立方体的体积大小,但底层技术、产品交互和用户体验,却在IoT的无穷连接中决定了立方体的质量密度。
反过来说,密度上不去,体积再大也是轻飘飘的气球,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也就值得怀疑。
在IoT领域,华为的底牌就是从通信解决能力、AI核心技术,再到终端覆盖面,由多张网络构成的密度优势。
本文将基于采访内容,从多个角度探索华为和家居IoT领域共同面对的“细密画考验”。而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密度”这个概念对于IoT来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