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吉林四方顶子,使用12mm F2.8镜头拍摄,后期对齐星座,模拟双子座流星雨辐射效果。黄爱梅 摄
拍摄于安徽旌德,使用14mm F1.8镜头拍摄双子座流星雨,搭配赤道仪追踪,拍摄时长10小时。 黄爱梅 摄
转瞬即逝的流星虽无法实现我们的愿望,但绝对值得我们欣赏。英仙座、双子座和象限仪座流星雨被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其中,双子座流星雨是最稳定的,其特点是流星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火流星数量较多。壮观的流星雨难得一遇,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用相机记录下这浪漫的一刻。
光污染是影响拍摄流星雨的主要因素之一。过亮的城市灯光会掩盖住星星的光芒,如果我们选择在热闹的城市拍摄,则很难拍到。根据经验,如果我们选择在光污染较少的郊外观测流星雨,每小时可以看到30—50颗流星,平均每一两分钟就能看见1颗,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超亮的火流星。
每年流星雨的爆发时间媒体都会提前预告,摄影师可以利用专业天文软件,如Stellarium天文馆进行预测,确认计划的拍摄地点是否适合观测拍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经纬度,调整拍摄时间。国内的预测报告以北京时间为准,在流星雨即将来临之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选择通宵晴朗的天气进行拍摄。
建议使用全画幅或中画幅相机进行拍摄,选择24毫米以下的广角镜头。焦段越广,能够拍摄到的流星数量就越多。对于流星拍摄来说,对光圈的要求并不太苛刻。
如果在低温、高原或湿度较大的地区拍摄,建议使用镜头除雾带,以防止镜头起雾或结霜导致拍摄失败。同时,准备多块充满电的电池,并时刻关注相机电量。还可以搭配外接电池(假电池)、充电宝或移动电源,以提供更长时间的续航。为了防寒保暖,准备好适合的衣物和热水。另外,携带手电筒或头灯会让夜间拍摄更加方便。
如果相机没有间隔拍摄功能,还需要准备一根快门线。稳定的三脚架也是必备的装备。准备一张大容量的存储卡,因为通宵拍摄会产生上千张照片。
专业人员还可以利用赤道仪追踪流星雨辐射星座进行拍摄。赤道仪可以抵消地球的自转,省去了后期对齐星点的麻烦。在画面中真实地记录流星的辐射状况。
如何找到流星雨的辐射点?我们可以利用Stellarium天文馆软件提前对星座方位及运动轨迹进行了解。在拍摄现场,推荐使用StarWalk2、StarGuide等软件进行现场模拟。
需要注意的是,正对星座辐射点方向的流星看起来会更短,远离辐射点的流星看起来会更长,构图时需要考虑清楚。如果想拍摄流星辐射状态,又没有赤道仪,需要全程手动调整云台,使相机尽量跟随星座移动的轨迹。如果只是想拍摄流星划过天际的瞬间,正常拍摄即可。
拍摄时,先在弱光时刻,用小光圈、低感光,拍摄一张地景细节较好的前景。全黑时刻,将相机调至M挡,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快门30秒,不用在意星点拖尾的情况,感光度根据曝光情况调整。过高的ISO可能会导致流星过曝,从而丢失色彩。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拍摄环境,光污染越严重,感光度就越低。
打开相机的间隔拍摄功能,间隔设置为1秒,张数2000(随时可以停止、复位拍摄),关闭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高感降噪功能,镜头设置为手动对焦,放大并对准最亮的星星直至最清晰即可。中途记得隔段时间暂停查看电量,需要时及时更换电池再恢复拍摄,中间中断一小会儿没有关系。
后期处理时,选择提前拍摄的地景图作为底图,如果只是想要流星划过的痕迹,可在PS中,将拥有流星轨迹的照片,利用钢笔工具或其他抠图方法抠出,与地景图层混合模式选为变亮即可;如果想要流星辐射的真实效果,还需要先对所有流星图片进行以星座为核心的对齐操作,之后将所有图层中流星抠出并贴合至底图中即可。用赤道仪拍摄的照片可以省略拼合的步骤。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 47期· 7版
作者:黄爱梅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