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湖南工商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英才 ·  23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物理金句】2025年一大波物理金句来袭 ·  2 天前  
青塔  ·  985学院,迎来新院长! ·  1 周前  
青塔  ·  “管”纳贤才,与“理”同行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黄春萍丨以针为笔 绘就锦绣人生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19-05-25 17:26

正文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丨真图书单精选第47期


真图简介

黄春萍,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国家“非遗”刺绣评委,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湖北省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湖北省首席民间工艺传承大师,曾获楚天名匠、大城工匠、楚天技能名师、江城技能名师、汶川荣誉市民等多个荣誉称号。

真图故事
绣如其人

初见黄春萍老师,会不由自主被她娴雅的气质所吸引。妆容精致,举止从容,专注地望着你,认真倾听,又侃侃而谈,汉绣大师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启。

说起黄春萍和刺绣的缘分,还要回溯到儿时,孩子们的衣裳都由奶奶或妈妈缝制,边边角角会绣上一朵小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美的向往也从未消失过。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黄春萍从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她渐渐不满足于服饰上的刺绣,开始将身边的一草一木记录在画纸上,又体现在绣布之上。


黄春萍的新汉绣,构图紧凑,色调清新淡雅,针法以直针、齐针、掺针、虚实针为主。


绣得好先要画得好,高考时黄春萍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报考了一所有刺绣专业的学校,后来又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服装专业。在历代服饰研究和学习中,她了解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刺绣艺术,从中提取精华,走融合的道路。有了书画基础,黄春萍对刺绣更加得心应手。国画所用的渲染、设色等,她一观察就能选择最适合的刺绣技法来表现。绣制书法作品时,她自书自绣,从来不假手他人。在表现印章等篆刻作品的时候,书画底蕴也使得她的刺绣能够充分体现印章的金石味道。书、画、印、绣几种同中有异的传统艺术门类在黄老师妙手之下水乳交融,圆美无碍。

汉绣之路

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潜江一带,是楚文化孕育出的传统工艺美术奇葩。在清末民初,汉绣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和特点——分层破色,平金夹绣,以铺、压、垫、扣等为主要针法,对比度强,画面充实饱满、富丽堂皇,多表现民间吉祥图案。传统的汉绣作品走实用绣的道路,以戏曲服装和宗教用品为主。

黄春萍传统汉绣代表作品《喜鹊戏牡丹》


在万林艺术博物馆负一楼展出的黄春萍汉绣作品中,除了传统风格的汉绣作品,还有风格多元的种种“新派”绣品。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疑问。而黄老师认为,对于传统汉绣,例如针法,我们要传承、保留,但一定要走创新的发展道路。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怎样把传统的手工艺上升为艺术才是关键,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加入现代美学的元素,用针与线来表达油画的光影、水墨画的“水”和“润”等等。为了汉绣的发展,我们也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将汉绣艺术与市场完美结合,真正达到汉绣生产性活态保护。


《镜怜》—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黄春萍从事刺绣数十年,针法精妙自不待言。她针下的仕女栩栩如生,绣的大象,肌理细腻、质感逼真,分不清是油画还是刺绣。


《铁血肇端》,两年时间完成,现收藏于辛亥革命纪念馆


黄老师的汉绣作品《铁血肇端》,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而作。观此图,红叶与巨石相杂,红叶似血,寓意志士之热血;巨石如铁,寓意志士之坚贞。城楼与小径相衬,城楼雄伟,如辛亥精神之伟大;小径曲折,似革命之艰辛。绣品中,天上的云彩用虚实针,树用乱针,融油画、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的表现手法于一体,展现了黄春萍独到的创作风格。


《飞天》系列有多幅作品,万林艺术博物馆目前展出了其中三幅


汉绣作品《飞天》系列,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会上荣获银奖。作品大胆采用了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精心刻画了飞天的的肤色美和动态美,深受人们喜爱。


沿用至今的中国警察袖标。最开始“警察”两个字是“公安”,后来由于要和国际接轨改成了今天的字样。银色的麦穗代表“国富”,金色的长城代表“民强”。


虽然并非四大名绣之一(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但汉绣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警察袖标,就是汉绣作品。1990年,湖北美术学院两位老师找到黄春萍老师,三人一起商讨,一起画稿。后来在全国竞标中,“汉绣公安警察肩章、袖标”系列荣获一等奖,并且沿用至今。它从设计、制作以汉绣特点为本位,分层破色,以垫、铺、掺、扣、压等绣法为主。色彩亮丽、立体感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务社会

黄春萍老师2008年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了“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工作室面向社会广收汉绣爱好者为徒,主要以下岗女工为主,所绣的作品回收或代卖。下岗工人通过刺绣改变了人生。


黄老师还与高校联合开设汉绣专业,在湖北美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十几所学校分别传授汉绣技艺,学生曾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多年来一直免费招收残疾人学习汉绣,每年至少培训100名残疾学员,由于地方小、学员多,2012年四月投资近100万元为残疾人、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开设了汉绣培训基地,这支残疾人汉绣团队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找到自我价值,也肩负起了汉绣传承的义务。学生杨君琴、周海云在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并在“市民之家”登上市民大讲堂。学生詹萍、刘英在市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周海云、乌霞在汉阳区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重度肌无力患者杜先姣,在黄春萍老师的重点帮扶下,现为区级汉绣传承人。


黄春萍(左二)在给残疾人弟子周海云(左一)、杜先姣(右二)传授汉绣技艺。(图片来源:荆楚网)


与湖北省、武汉市女子强制戒毒所的合作,也是黄春萍老师的一段特殊经历。

面对强戒所提出“教女子戒毒人员刺绣”的请求,同为女性的黄老师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就同意了。汉绣学习受到了强戒所学员的热烈欢迎,今年更将学习范围扩大到了全所。黄老师说,强戒所的学员比起其他类型的学员,专注力更高,进步更快,她们在汉绣学习中获得了文化传承的荣誉感,也有了回归社会后的谋生技能。这项创新得到了司法部的肯定和褒扬。


《屹立的国旗》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黄春萍老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场景——震后的北川中学倒塌了,唯有一面五星红旗却屹立不倒,耀眼的红色照亮了四周的灰暗,黄春萍老师深受震撼,决定用手中的针线为汶川人民献上一份爱心。艺术源于生活,《屹立的国旗》花费一年时间绣制完成,捐献给汶川地震博物馆作永久收藏,同时也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黄春萍被授予“汶川荣誉市民”称号。


互动阅读精选

读者:我是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的博士生,对汉绣一直很感兴趣,但今天却是第一次在现场接触汉绣,深深感觉汉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申请到“非遗”之后,汉绣产生了怎样的改变?第二个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那么在新时代,汉绣的传统图案如何创新?这个创新过程是怎样实现的?

黄老师:你的问题很好。“非遗”申请成功之后,确实提升了汉绣的地位。从前有人路过我们工作室,都会问“什么是汉绣”,后来汉绣申报“非遗”成功了,在全国比赛拿了奖,获了名次,知名度逐步提高,我的汉绣工作室开了11年,如果不是“非遗”申报成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

至于传统和创新,传统的东西肯定要保留,我们是在老祖宗的基础上创新。我在每个地方教汉绣的时候,开始都会讲授传统图案、传统配色和传统针法,让同学们了解汉绣传统,打好基础。学到一定程度,我会建议他们深度研读美术书籍,提高美学修养。学会画图,将受光、背光等理论与刺绣结合,汉绣作品才会灵动而有变化。追求艺术,就是对自己的永不满足。我每天再忙也会坚持刺绣,绣完还不够,因为只拿了针,还没拿笔。勤练书法、绘画才能促进刺绣的创作水平。


读者:我来自经济管理学院,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免有些迷茫。我们知道,学习一门艺术,过程中也难免遇上挫折,老师有没有遇到过让您觉得“这条路太辛苦”的时刻?有没有过坚持不下去的想法?

黄老师:觉得辛苦是肯定的,但是绝对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因为对刺绣的喜爱冲淡了辛苦,这种辛苦就变成了享受。困难肯定有,我们需要的是要克服。我面对的主要困难就是怎样才能有改变、有突破。从小,我就总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遇到一朵绽放的花,看见地上的一片落叶,就会想怎样才能表达这些对于美的感受。想有创新,就要多动脑,多动手。

曾经工作室赚不到钱,入不敷出,我也苦恼过,但还是坚持去学校授课,而不是光把时间花在赚钱上。因为我觉得这是服务社会的好事。我们不能只想着赚钱,要有回馈社会的意识。



读者:是什么契机使得您走上了帮助残疾人学汉绣的路?

黄老师:红巷艺术城有位书法家,她的妹妹是听障患者,虽然有一份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但总是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她就想让我教妹妹学汉绣,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免费教学。妹妹虽然听不到,但有天赋,一上手就学得很快。但凡有社会活动,我都会把她推到前台,后来就引起了残联的关注。渐渐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来找我,学习刺绣技能,结识朋友,交流人生感受。经过媒体的报道,获得了政府部门更多的支持,我们以实际行动打造了一个助残品牌。


读者:我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对汉绣的认识源于一次陪着哥哥选购汉绣作品送给外国友人。想问问您有没有为汉绣走出国门做一些努力?

黄老师:我们曾经配合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大美湖北》,教冰岛大使学习刺绣。大使虽然是男士,但他并不觉得“刺绣是女人的活计”,学起来还颇有天分。他学了一个星期,后来我还送了一条亲手刺绣的围巾给他。我们工作室每年至少有两次对外交流活动,还在境外开过展览。


电视台在拍摄黄老师教冰岛大使学汉绣的过程。


读者:我来自外语学院。想问一下,现在的汉绣作品中,观赏绣品和日用绣品的比例是多少?市场的导向对汉绣有怎样的影响?

黄老师:我觉得各占一半吧。日用绣品面向市场,看重销路,维持了汉绣的生存,也是一种传承艺术的活态保护;而汉绣艺术品的创新能不断提升汉绣的地位,既可以在博物馆陈列,也可以作为室内装饰;汉绣的书签、眼镜盒都是我们日常用得着的小物件,市场导向我认为有利于汉绣的发展。


读者:您完成一幅40厘米见方的动物图大概需要多久?

黄老师:这样大小的图我可以绣一年,也可以一天之内就绣完;可以将绣线劈到1/128,也可以不劈开直接绣。劈得细,才能纤毫毕现地表现物象,绣品才会更加精致。但也要看设计风格,是要粗犷的还是细腻的,想要画面饱满还是需要留白,这些都有讲究。


读者:什么样的人能够学习刺绣?零基础可以吗?一个人从初学到出师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黄老师:每个人都是由“零基础”开始的,每个人悟性不一样,进步有快有慢。不过即使是缺乏刺绣悟性的人,可能也会在别的领域有所成就。现在的电子产品五花八门,一些学员在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就去刷手机,精力分散,进步就比较慢。不论什么领域,专注力是必须的。学刺绣,不仅仅要学技法本身,书法绘画、文学鉴赏也很重要。如果认真学习的话,一到两年可以独立完成一幅作品,也算是“出师”了。


黄春萍老师真图活动现场汉绣教学


后 记



2019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黄老师呼应军运会主题,绣制了吉祥物“兵兵”。兵兵是从长江中游出来的白鳍豚,带着长江文化特有的印记,所以黄老师用了一些长江元素如三峡、赤壁作为背景。现在,她正在设计兵兵参赛、闯线的各种形象。不少人练习书法,都选常见的行书楷书等字帖,但黄老师却选择了《爨宝子碑》——隶书转化为楷书过程中的里程碑。黄老师说,喜欢与众不同,才能创造不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