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股票市场的表现,尤其是美国股市的表现,似乎有违逻辑。在需求低迷拖累投资和就业的情况下,还有什么能让股价维持下去呢?
经济基本面和市场结果的差异越大,谜团就越难以解答,除非尝试从大众心理、思想传播和大流行的动态方面来解释。毕竟,股市走势受影响最大的,是投资者评估其他投资者对消息不断变化的反应,而不是消息本身。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评估经济或科学新闻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人们对新闻媒体高度不信任时,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他们认识的人对新闻的反应。这个评估过程需要时间,这就是为什么股票市场不会像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对消息做出突然和完全的反应。消息开启了市场的一个新趋势,但它模棱两可,让大多数精明的投资者难以从中获利。
当然,
我们很难知道是什么推动了股票市场,但我们至少可以根据现有的信息事后做出推测。
美国的经济困境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从1月30日冠状病毒危机开始到2月19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3%;从那一天到3月23日,下跌了34%;从3月23日到现在,这一数字上升了42%。上述每个阶段都和消息有一种令人困惑的关联。而市场反应之所以滞后,是因为投资者要消化消息、并且浸淫在坊间故事里一段时间后,才做出反应。
第一阶段始于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宣布新冠病毒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接下来的20天里,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3%,在2月19日创下历史新高。为什么在一场可能的全球悲剧宣布之后,投资者会给予股票有史以来最高的估值?在此期间,利率没有下降。为什么股市没有在衰退开始之前通过下跌来“预测”即将到来的衰退呢?
有一种推测是,大流行并不常见,大多数投资者在2月初都不相信其他投资者和消费者会关注这类事情,直到他们看到对该消息和市场价格出现了更大反应。1918-1920年流感大流行以后,大多数投资者没有经历过类似流行疾病,这意味着没有对此类事件的市场影响进行统计分析。1月下旬中国开始实行封锁,没有引起世界媒体的注意。这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直到2月11日才有了名字,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在2月19日之前的几周里,公众对全球变暖、长期经济停滞或债务危机等长期问题的关注正在减弱。2月5日结束的特朗普弹劾审判仍是美国的主要话题,许多政客显然认为,警告一场假想的新的巨大悲剧即将来临,可能不利于自己。
第二阶段始于2月19日至3月23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暴跌34%,与1929年股市崩盘类似。然而,截至2月19日,在中国以外,只有少数报告的2019冠状病毒病死亡病例。在这段时间里,改变投资者想法的不只是一种说法,而是一系列相关的说法。
有些新闻纯属无稽之谈。2月17日,香港抢购厕纸事件首次被提及,并成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笑话。当然,关于这种疾病传播的消息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世界卫生组织在3月11日称其为大流行。“大流行”的网络搜索量在3月8日至14日这一周达到峰值,“冠状病毒”的搜索量在3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达到峰值。
在第二阶段,人们试图了解这个奇怪事件的基本情况。大多数人都无法立即掌握它,更别提认为那些可能影响市场价格的人也在这样做了。
随着股市继续下滑,有关封锁造成的困难和业务中断的生动故事出现了。例如,据报道,在实行封锁政策的中国,一些人不得不寻找鲦鱼和沙蚕来吃。在意大利,有报道说,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医务人员被迫选择让哪些病人接受治疗。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叙事盛行。
第三阶段开始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开始了40%的上涨,标志着一些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真实消息。3月23日,在利率已经降至几乎为零之后,美联储宣布了一项积极的计划,以建立创新的信贷工具。四天后,川普签署了2万亿美元的《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承诺将进行积极的财政刺激。
这两项措施,以及其他国家采取的类似行动,被描述为类似于应对2008-09年大衰退时所采取的行动。大衰退之后,股市出现了逐步但最终大幅上涨。从2009年3月9日到2020年2月19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最低值上涨了5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美联储的计划或《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中有什么内容,但投资者确实知道这些措施曾经起过作用。
人们都想起了规模虽小但仍具有重大意义的股市崩盘和强劲复苏的故事,其中有几次发生在2018年。没有在当时或2009年触底时买进的遗憾,可能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市场在2020年已经跌得够惨了。于是,“害怕错过”(FOMO)占据了主导地位,投资者更加相信重返股市是安全的。
在2019冠状病毒病期间,股市经历的所有三个阶段里,真实消息的影响是明显的。但价格波动并不一定是一种及时的、合乎逻辑的反应。事实上,他们很少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