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校长
2020年大年初三,此刻武汉肺炎的确认病例是2800+。一级响应状态覆盖了超过十亿人口。很多城市已经规定不戴口罩不能出门。这注定是一个要载入史册的春节。
A股还在假期,但新加坡上市的A50期货的走势是这样的,在初二大跌5%之后,初三继续下跌2%(这篇文章重点不是谈股市,后面会专文详谈疫情对股市的影响,敬请期待)。
恐惧、恐慌这样的词似乎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背景音。成千上万人大脑中杏仁核的交响在虚无的空间里回荡。
此时此刻,我们来谈谈恐惧与信念。
1、
前两天跟我的朋友“公主”有一次有趣的讨论,讨论从“做自己”这个话题开始。
很多朋友说理想的状态就是做自己。那么,做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公主说,做自己是一种笃定的状态。
当一个人做自己的时候,ta一定是笃定的。
我说对。但是,笃定似乎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比如说你可以通过催眠或者某种方式把自己搞得很笃定,但是,你不能说那样你就做了自己。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进入笃定的状态呢?公主说,如果是认知上对一个东西真的懂了,就笃定了。
那么懂的是什么呢?
我说,懂的是因果。当我们确定地知道,做一件事情,会带来一个确定的结果,就能进入笃定的状态。比如,很多人在外面脾气很好,但是在父母家人面前脾气就没那么好。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当你在父母面前发火,你几乎确定的知道父母不会对你怎么样。但是如果你对一个陌生人发火,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很多。
所以,
看起来,清晰地知道因果关系,能够有利于我们笃定。
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的地方。那就是一个人懂得越多,可能就越疑惑。用系统论的思维是比较好解释的,
在现实世界中间,往往是多因对一果。
就是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若干条因果链导向的,在一个复杂系统中,这样的因果链可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条,几乎是不可能穷尽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天气预报,以及股市涨跌,人生命运等等,都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
一个人如果认知境界比较低,看不到因果链,无知者无畏也就罢了。
一个人如果认知比较高,能够看见很多因果链,那么他看见的因果链越多,他就越知道还有更多的因果链可能没有被看见,这个时候他反而就不笃定了。
也就是说,由于复杂系统的因果链几乎不可穷尽。
所以,单纯的通过认知,似乎是无法做到真正笃定的。
2、
那么,如何做到笃定呢?
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笃定可能是一种对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
我们的大脑皮层是代表理性的,而理性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怀疑,一旦抑制大脑皮层,笃定的状态就容易出来。
比如,
喝酒之后,人往往能够更加笃定地去做某些事情。
就是因为酒精抑制了大脑皮层的活动。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种强大的情绪叫做恐惧,恐惧可能是所有情绪中最有力量的一种。在大脑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跟它有关,叫做杏仁核。
甚至专门有一个名词叫杏仁核绑架,是指当恐惧来临的时候,它可以直接绑架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智商瞬间降至冰点。(详见:
对冲你的杏仁核,从此人生如游戏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NO.97
)
小小的杏仁核是极其强大的,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我们通常说的创伤,可能会改变一个人杏仁核的大小,
经历过创伤的人,他的杏仁核会变大,他对于恐惧的情感会更加敏感,更容易被这种情绪绑架。
此外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对恐惧的学习是不可逆的
,当我们有过一次深刻的恐惧经验时,杏仁核的改变可能是不可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这种恐惧体验减弱了,并不是杏仁核恢复了,而是代表理性的大脑皮质对杏仁核进行了抑制。一旦把这个抑制去掉(有实验曾经人为切断大脑皮层对杏仁核的抑制),那个恐惧又会重新出来。
此外,杏仁核的反应速度是要远比大脑皮层要快
,就好比是在底层开了一个后门,可以不通过理性,直接支配我们的行为。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是,
单靠理性其实是无法抗衡恐惧的。
你回忆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是不是这样的呢?当你害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越是想说服自己不害怕,但是那个恐惧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比如,你要去1000人的会场做一个公众演讲,上台之前不管你怎么用理性来说服自己,那个恐惧都是无法消退。再比如说蹦极,明明知道那是绝对安全的,但是当你站上高台的那一刻,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恐惧。
比如徒手攀岩里的亚利克斯,他曾经去医院专门用核磁共振来检查自己的大脑看看跟常人有什么不同,结果医生说,他的杏仁核比较难以被激活,因此他能够更好地掌控恐惧。
亚历克斯的杏仁核的特点,也许是一种天赋,也许也跟他后天的刻意练习有关。总而言之,如果想单靠理性来克服恐惧,是几乎不可能的。
那么接下来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如果仅仅靠理性注定对抗不了恐惧,人生中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抗衡恐惧呢?
我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词——相信。
3、
外星人马云有一句名言——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那么相信是什么呢?
我认为,相信的背后是一套逻辑自洽的信念体系。
这样的信念体系其实有很多。
比如说宿命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因为这个有和无的解释权非常灵活,所以,这套体系逻辑自洽,能够解释你遭遇的一切。
比如加入了轮回之后的因果论。因为时间线变得极长而不确定,所以,也能够解释一切看起来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现象。现在的结果也许是几辈子以前的原因造成的。而现在的行为的结果也许要很久以后才会显现。因为时间线长到超出你的认知地图,所以你无法证伪。
一些励志的信念也可以构成逻辑自洽的体系。比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在现实层面其实你永远只能得到一种安排。所以这个最好的解释也是无法证伪的,也可以用来解释一切。
再比如英国披头士约翰•列侬的名句:“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因为把时间线无限向未来延伸了,所以这句话也变成了一个无法证伪的,逻辑自恰的信念体系。
所以说到相信,首先你一定是选择了一套逻辑自洽的信念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于逻辑自洽。
这也是相信的巨大力量的来源。
为什么这个逻辑自恰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你的代表理性大脑皮层进入一个循环论证的状态。
比如因为我相信自己命好,所以我成功了,而我成功了又进一步让我更加相信自己命好。这就是一个循环论证。
当理性的力量进入自我论证的循环,这个力量就不断被增强和放大。
这个过程有点像粒子在对撞机里面不断的加速再加速,最后喷射出去的过程。
这就是相信的力量产生的过程。
通过循环论证让理性的力量螺旋式增强,无限放大。
由此,它可以抗衡另一种巨大的力量——恐惧。
4、
既然相信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是唯一能跟恐惧抗衡的力量,那么选择相信什么,就变得特别重要甚至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课题。
只有相信那些底层逻辑非常牢固的体系,你才能确保你一生营造的房子是盖在坚硬的岩石上,而不是盖在沙滩上。
有这样的体系吗?
似乎是有的,比如佛学中常说的无常和因果(这里的引用是哲学层面的,没有宗教性)。
那么当我们真的相信无常和因果这样的信念体系的时候,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相信的力量?
无常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用一个隐喻来表示,我会选择去图书馆借书这个隐喻。
那些看起来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只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都是我们借来的。一旦因缘不在,就要还。就像你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终归是要还回去的。
因果的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朴素的,符合日常经验的规律。
那么当我们真的相信无常和因果的时候,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力量?
这可能要牵涉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发愿。
5、
过去两年,我在解读《原则》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进化十二环,其中第一环就是发上等愿。但是我也必须承认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他们说,“”我不知道怎么发愿,我的上等愿是什么,我找不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愿力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根基,是相信的力量。
如果你不相信,或者你信的那个体系不对路,就很难发出上等愿。
那么,如果当我们相信无常和因果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去发愿吗?
当我们相信无常,我们就不执着。
当我们相信因果,我们就知道做事情要在因上去用力。
其实这两点结合起来,也许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因上用力,果上随缘。
那么什么是上等愿呢?我觉得也许可以用一句这样的话来概括叫做——
因上用力,果上增缘。
从果上随缘到果上增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个增的意思,就是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的意思就是因产生了果,果反过来又会增强因,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比如说,瑞·达利欧的愿景是,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和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我们就说其中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当他真的努力去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真的去付出行动的时候(比如在全世界推广《原则》),他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有意义的关系。他得到更多的有意义的关系,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他的行动,这又会给他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
那么,什么叫上等愿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因素很重要。
首先这个愿望是超越小我的,跟大我有关
。也就是,它不仅仅是关乎你个人利益的事情,而比这更大一些。可能跟一个组织,一个系统,甚至跟地球和宇宙相关。
第二个要素是,这个愿望一定是能够启动增强回路的。
如果人生是一个系统,那么一个人的上等愿,就是这个系统的动力来源。就像河流发源地的高度,决定了它能翻越几座高山,流到多远的地方。
6、
今天重看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一生从未败过的宫先生对年轻的叶问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增强回路呢?
(新年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来这里跟谭校长天天见,来这里一起在投资中进化,在进化中投资。)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星空下的投资进化论
谭校长的朋友经常评价说,在中国如果有人能把投资,跨学科思维模型以及写作三件事情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他一定是最佳人选之一。
这个评价让他有点洋洋自得,但也心生惶恐。他时常觉得,自己写作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于是终于某一天他下了一个决心:从2019年5月27日开始,往后十年,第一个小目标是在公众号的专栏写到一千零一篇(知识星球保持交易日每日更新)。
于是就有了“谭校长一千零一夜“这个栏目。
今天是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你看到的是这个栏目的第
117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