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达帕特
目前来讲,我对自己的担架还是比较满意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一个讨厌自己的人,往往也讨厌别人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火了五年的陈皮花生,“流量密码”在广东? ·  5 天前  
新周刊  ·  国企风商场,成了年轻人的进货天堂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达帕特

抵制圣诞节的人非蠢即坏

思达帕特  · 公众号  · 杂志  · 2016-12-25 17:07

正文



双十一那阵,我巧与马东老师乘了同班飞机回京。在航站楼里,我们闲聊两句,说说自己最近在干嘛。“跑活动呗,最近活动特别多。”

马东说:“双十一,硬造出来一个节,真牛逼。”

双十一的概念最先以“光棍”的网络调笑发生,进由商家用促销手段为之赋义。这个几年内脱胎而生的节日固然少了所谓的“文化味”,但它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场胜利,从简单的购买行为演化出一系列狂欢式的网络话题,也是民众的选择。百年后,究竟是重阳节留下了还是双十一留下了,未曾可知——但本来应该归属于民众纪念与庆典的节日,它们当然有被民众创造与遗忘的权利。抵制某个特定节日,几乎是一种行为艺术般的存在。你固然可以骂这些人数典忘祖,这些人也不妨说你在用想象的共同体生产大脑的模具。


你一定会想起上学的时候,写过的那篇作文——中国人越来越爱过“洋节”,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这种作文理所应当有其预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式,它暗示这些小孩子写下狗屁不通的几句话——“痴迷洋节是不可取的,是忘记传统的表现。作为自信的中国人应该自立自强。”

这必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失败的案例之一——不讲究任何论证,不接受独立看法(就算你写认同过洋节,也要在结尾一段写上“诚然,外来文化也有糟粕。我们应该清醒头脑,不能因为过洋节而忘了本”),不支持因果分析,千篇一律。


中国的圣诞节,从来不是西方传统语境下的那个宗教节日。它就是个消费的节日。它也从来没有可与被新年比较的可能性。我不认为靠消费产生的节日,就是低贱的节日。因为这个时代,消费是最重大的意义之一。

换句话说,中国的圣诞节,是最成功的本土化的外来节日。与其批评年轻人在盲目追求潮流,不妨认为是中国人脑子活络的伟大创造——我们开发出了这样的一天——店铺打折,街道漂漂亮亮,情侣约会,朋友欢聚。一个节日能拥有的最棒的当下意义就在此了。过年你要回家,圣诞节,就是这些朋友能找到的最直接的相聚玩乐的理由。


你无需质问他们是否懂得平安夜、万圣节、圣诞节的文化渊源,这些渊源对于中国的参与者并不重要,聆听圣诞音乐挂彩灯对我们而言意义不在宗教感,而是新奇体验。如果圣诞节可以消弭一个人的民族认同,那这个民族认同也未免太脆弱——身体素质差不能责怪吹来的微风。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享受,这个享受合理。尊重合理享受是任何一个理性社会的正义。


两年前在湖南,一群大学生穿着汉服手举标语抵制圣诞节。他们不仅蠢,而且坏。蠢在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会被圣诞老人侵犯到;坏在扫兴,且扫众人之兴。这些人和在敏感时期扎堆肯德基攻击顾客的中老年没多大不同——他们能想到的最棒的捍卫祖国的方式就是骚扰祖国中的另一群人,干涉他人的生活选择,去卫道,去叨扰,这群人在你能回溯的历史上堪称比比皆是。


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人的热情是守恒的,我们多爱圣诞一点,就会失爱春节一点。但是他们大错特错——我们的快乐诉求几乎是无限的,我们会去寻找任何一个出口去表达快乐——只因为我们的消费欲、社交欲只会不断上升,寻找出口是必然的结局。


你要记住,任何文化都无法被你真实地拥有,既不是你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你个人的归宿。

你要告诉那些傻逼作文的命题者,抵制圣诞的奇怪教授——我愿意过圣诞节,它跟我是否爱国屁关系没有。我愿意过圣诞节,只是因为,我的朋友们在局里等我,而我喜欢的东西在店里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