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一年,疫情使工作、生活被迫接受前所未有的转变,所幸大多数人都挺过来了。
但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甚至是基本的生命安全,对他们来说都是奢望。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曾报道,在叙利亚的难民营中,一群孩子追着一辆装满垃圾的卡车翻找食物。而这只是叙利亚西北部至少150万难民儿童悲惨生活的缩影。
世界欠他们一个童年。
叙利亚战争,造成了当今全球最多的难民数量,近10年登记注册的叙利亚难民一共有近560万人,国内还有约620万人流离失所。地球另一边的叙利亚,可以说是最令人心痛的地方。
在这里,人甚至不如蝼蚁。明明身处家乡,但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恐怖世界。
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 为呼吁叙利亚停止内战,曾参与了一项名为WithSyria 的活动:他以叙利亚儿童为主题创作了涂鸦作品 Girl with the Red Balloon,小女孩换上叙利亚传统服饰,红色心型气球则代表了希望,一时引起众多网友参与。
Banksy 的涂鸦作品 Girl with the Red Balloon(左)以及发布在网络上的版本(右)
C 罗等名人及世界各地网友们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
叙利亚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么活着的?他们又怎么从这个变成废墟的家园逃离?这场战争给他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
鲜少有文学作品对此多加描述,但从最近出版的这本小说《阿勒颇养蜂人》里可窥见一貌,带给你一个不同于新闻的情感冲击,堪比《追风筝的人》一般令人震撼!从这本书开始,了解他们,也一起帮助我们这个世界。
01
要么找人替自己收尸,要么拿起枪对准自己的同胞
养蜂人努里和他的艺术家妻子阿芙拉生活在叙利亚阿勒颇,他们有一个五六岁的儿子萨米,一家三口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
每天早晨礼拜后,努里便驱车前往郊区的养蜂场。
那时候,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洒满大地,嗡嗡叫的蜜蜂唱响一支欢歌。蜜蜂是这混乱喧嚣的世界里一方小小的乐园。
然而,当战火烧到了阿勒颇,一夜之间所有的美好都被弹壳摧毁。炮弹轰隆作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街头随处可见被焚毁的汽车,空气中弥漫着尸臭和橡胶燃烧的臭味。
当努里的表兄穆斯塔法正准备离开阿勒颇时,他的儿子却失踪了。
数日寻找无果,穆斯塔法去了设在一栋废弃建筑中的停尸所,帮忙登记详细情况和死因——枪杀、流弹或爆炸。
直到儿子的尸体从河里被带回来的那个冬日,穆斯塔法翻开笔记本写道:
“姓名:我帅气的儿子;
死因: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这是穆斯塔法最后一次记录死者的姓名。了无牵挂后,他先一步离开,去英国和妻女会合。
当努里再次去寻找穆斯塔法时,发现一封信:
“亲爱的努里:我常常以为,只要我不停歇,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些许光明,可我知道,即使走到世界尽头,依然会是一片漆黑。这种黑不同于夜晚,夜晚尚且有点点星光或皎洁的明月,这种黑暗渗透到了我的心里,无关外面的世界……”
之后努里的家也被炸弹击中,儿子当场死亡,妻子双目失明,连养蜂场也被摧毁,他所爱的一切统统被夺走,甚至被威胁:要么找人替自己收尸,要么拿起枪对准自己的同胞。人性在战争中变得扭曲。
迫不得己,努里决定也带妻子去英国,和表兄一起开启新的养蜂事业。他们穿越土耳其、希腊,在汪洋大海坐上随时都有可能倾覆的船,设法在复杂的难民营中自保,和恶劣的蛇头打交道。
一路上,他们必须面对自己无法言说的哀伤,以及那些随时可能会吞噬他们的危险……
战乱侵蚀之下,一个人如何能够活下来成了最大的难题,毫无光明可言。
02
有蜜蜂的地方就有花,有花就有新生活与希望
永失至爱,被留下的人该如何前行?
儿子去世,阿芙拉心如死灰,不光眼睛看不见,心也失去了光明。逃难路上,努里一边要提防被周遭的危险吞噬,一边在努力与妻子沟通,想将她从黑暗中拽出来。他坚持送小礼物给她:一个石榴,一个芝麻面包,一朵小花,一个本子,几只铅笔……他希望这些小东西可以让阿芙拉暂时忘却心头的伤痛。
穆斯塔法先他们一步离开,成功到达英国,并重新开始了养蜂。一路上,他不断地向努里传递信息:“有蜜蜂的地方就有花,有花的地方就有新生活和希望。”
蜜蜂就像绝境中迸发而出的希望。
最终,努里在穆斯塔法的鼓励下,历经磨难来到英国,提交避难申请,终于得以重建新的生活。
但战争造成的影响仅此而已吗?
阿芙拉逐渐恢复生气,努里却出了状况。他似乎有意回避阿芙拉,尽可能避开一切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他一边陷入了一个手擒棒球棍,鲜血淋漓的梦境,一边在等待着一个叫做穆罕默德的谜一样的男孩。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往事与秘密?
在一次争执中,阿芙拉说,看不见的人不是她,是努里。他忘记了穆斯塔法,忘记了蜜蜂和花,忘记她和儿子,忘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
努里和阿芙拉知道彼此的真相,但不了解自己的真相。他们的故事又将走向何方?
这本书关于永失至爱,也关于找回爱与光明。努里的妻子阿芙拉,爱这个世界,把它当做一朵玫瑰,可这世界没给她玫瑰的芳香,只留下战火的硝烟。努里爱阿芙拉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儿子去世,阿芙拉失明,封闭了自己,但还是坚毅勇敢的面对生活。努里处于悲痛之中,创伤应激反应严重,但一直在帮助妻子。两个人相互陪伴,也彼此救赎,向着希望前行。
出版至今,《阿勒颇养蜂人》获得了无数赞誉,荣获美国阿斯彭语言文学奖,《时代》周刊等众多媒体好评如潮,畅销全球,全球最大的书评网Goodreads上3.7万读者打下4.2分。有读者说:“你不可能不被感动,因为这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03
每天有数百万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这个令无数人揪心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不,但它是所有叙利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阿勒颇养蜂人》作者克里丝蒂•莱夫特里在雅典大街小巷和难民营里真正看到的、听到的。
《阿勒颇养蜂人》作者克里丝蒂•莱夫特里
2016年,克里丝蒂•莱夫特里来到了雅典难民救助中心,跟难民接触过程中,她的脑海里看到努里和阿芙拉的照片,“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能看到一个盲人女人被困在失去儿子的阴影之中,一个男人为她带来礼物。”
一位目睹儿子丧生的女人,一位因炸死儿子的炸弹失明的女人。
她开始探索雅典的街道,遇到了无数到雅典转而准备去欧洲寻求安全的难民。她记得有一个人告诉自己,他们的孩子一直在问“我们会在战争中死去吗?”
之后,克里丝蒂开始勾勒出一对陷入战争冲突的叙利亚夫妇的故事,同时学习阿拉伯语。她的导师,一个叫易卜拉欣(也是《阿勒颇养蜂人》中主人公的姓氏)的叙利亚难民,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乡阿勒颇。
阿勒颇,是叙利亚仅次于首都大马士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有着近4000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的最西端,这里是那个传说中能让人发家致富的地方。
这里更是文化圣地:《一千零一夜》的手稿出土于此、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在这里写成……
但一夜之间这些全都变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战争中极速衰退。曾经的繁华变为一片废墟,一眼望去,满目疮痍。
上为战前阿勒颇;下为战后阿勒颇
曾经繁华,充满生机的家园如今空无一人。
上为战前阿勒颇;下为战后阿勒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