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文旅  ·  春游江淮 千姿百态 | 春花来信,村咖有约! ·  22 小时前  
安徽文旅  ·  春游江淮 千姿百态 | 春花来信,村咖有约! ·  22 小时前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2 天前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心理专家提醒: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09-20 07:00

正文

作者 | 遇见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前几天在后台看到有家长留言: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非常叛逆。


说什么都不听,稍不顺心还闹着要离家出走。


每天都得求着他、哄着他,才能给点好脸色,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管他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的共性难题。


心理专家陈默曾说过: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反复背后的原因,是进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在两三岁)。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允许被长大的时候,就开始反抗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转变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变得脆弱敏感、暴躁易怒……


再加上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还不懂得敬畏生命,因此一旦和父母产生矛盾,极易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就像那句话说的:“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

家长只会满盘皆输


心理学中有一个 “海格立斯效应” ,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


通俗来讲就是 “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父母管教的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的言语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极端。


之前在看过一位妈妈发的帖子,“13岁的孩子今天竟然对我动了手”。


她的孩子是专业钢琴生,那天周末,她想着让孩子多睡会儿,直到十点才叫他起床练琴。


结果孩子刚练了会儿,就去写曲子了,她很不高兴,说了孩子几句。


而孩子却态度不好的怼了她,她更生气了,情急之下把孩子视若珍宝的写谱本扔到了地上。


孩子急了,蹭地站起来推了她一把,之后甚至还用脚踢了她。


本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互相对抗”中愈演愈烈、两败俱伤。


孩子觉得委屈,认为妈妈不尊重自己;妈妈感到心寒,甚至想到要断绝关系。


其实,这只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妈妈却还没“长大”。


教育家杜威曾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


教育是一个持续进行却又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需要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


在孩子还小时,需要父母的管控,为他们指明方向、树立三观,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渴望独立、想要脱离父母的束缚,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若是此时父母还一味的想要“控制”他们,只会使双方的对抗不断加深。


还记得在网上一个话题“你对父母做过最狠的报复是什么”中,看过一个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从小父亲对他的管教就很严厉,除了吃饭睡觉外,不允许他有一点娱乐活动。


即使是在上下学的路上,也要不断的询问、检查他当天所学的内容,若是答不上来,迎来的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对他来说,被骂“你怎么这么蠢”、“就是个猪脑子”这类话甚至已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旁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上来阻拦,父亲却说:


“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用不着你来假好心……”


那次之后,他在心里悄悄地开始酝酿“复仇”计划。


他变成了父亲希望的那样,像个学习机器,顺利的升上重点高中,以优异的成绩度过高中三年。


然后在高考那几天,交了白卷。


成绩下来后,看着父亲崩溃的样子,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


他说:“我从来不后悔当时的决定,即使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那是当时的我,能想到的最狠的报复了。”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刺猬,若是硬碰硬,得到的结果只会是满盘皆输。


只有父母及时醒悟,及时转变,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就像那句话说的: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场战争,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才是喜剧。”


不要让错误的决定,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



青春期不是麻烦期

而是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在谈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时,提到过这样一种观点:


“什么叫做亲子关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


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关系,就不再有影响力了。”


事实也是如此。


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更乐于和父母沟通。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问题,告诉父母后,得到的一定是安慰和帮忙解决,而不是指责。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变得积极开朗,即使同样会经历青春叛逆期,也可以和父母正常交流,在父母的引导下,平稳度过这个危险的时段。


反之,亲子关系本就紧张的家庭,孩子根本无法和家长谈心。


因为他们知道,诉说自己的难处和伤心,得到的只会是责备和怪罪。


而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会越发严重,稍有不慎就会酿下大祸。


因此,掌握与青春期孩子的正确交流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就曾在采访中谈到过他和儿子的故事。



他儿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还沉迷电子游戏。


钱教授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若是采用断网、砸电脑这种极端手段,无疑是将自己和孩子推到了对立面上。


父子关系要是出现了问题,以后就更难和孩子相处了。


一天晚上,他决心和孩子谈一谈,他问道:“我知道你很喜欢玩游戏,但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你如此着迷?”


儿子沉默一会儿后小声回答:“在那里,我感觉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


钱教授没有指责儿子,而是温柔的说道:“我明白你的感受,但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探索,除了游戏。”


在此之后,他想了个办法,在询问朋友、查找资料后,找到一些设计巧妙、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类游戏,推荐给儿子。


慢慢的,儿子开始和他讨论一些游戏中的历史问题,有的甚至偏僻到他也答不上来。


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鼓励儿子自己查找资料、探寻答案。


后来,他的儿子去日本留学时,学的就是历史专业,甚至因为经常玩日语游戏,日语考试也轻松通过。


钱教授说:“既然没法让孩子不玩游戏,那就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和成长。”


就这样,一个在其他父母看来是个“天大的难题”的事情,在他手中,反而成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有力工具,父子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就像乔希·西蒙说的:“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


当父母的做对了,孩子自然也就对了。


亲子关系和谐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才会更大更有效。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青春期这个最后的机会,不要再一意孤行,将孩子越推越远。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做好这3点改变,他才能“活”下来


综艺节目《金星秀》中,主持人金星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还是个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


但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


等他自己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最好的教育模式,不是父母用绳子绑着孩子,拽着他往前走;


而应该是父母牵着孩子的手,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做好这3点改变,他才能“活”下来。


1. 接纳孩子敏感的情绪,释放善意和爱意


心理学专家丛非从说: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


孩子的情绪转变是很敏感的,而且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表达出来。


因此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关心,在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及时觉察并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