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
大家好,我是榨菜!我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性咸菜,以茎用芥菜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国名特产品之一哦~人们一般将把中国的我和德国酸甜甘蓝、西欧酸黄瓜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今天我特别高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全世界的人关注,因为浙江大学教授为我绘制了高大上的基因图谱,还被刊登在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头版,好激动好激动~ 大家一定没想到吧,偶尔拿来下饭的如此平凡的我也有这么辉煌的时刻~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张明方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榨菜全基因图谱,并从基因组选择与进化层面解答了榨菜“家乡味”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发现多倍体植物的一种新遗传学机制,不仅揭示这一中国人钟爱的腌菜原料独特风味的来源,还为分子育种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启示。这一进展将对芥菜类蔬菜作物的改良产生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也被中国科技网、光明科技、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等刊登。
据介绍,该研究与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广泛合作,并得到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等支持。
菜用芥菜的不同品类。 图片来源:张明方课题组
中秋即将来临,杭州人过节是少不了一道风味的——榨菜鲜肉月饼。
有个非常喜欢吃榨肉月饼的朋友是这样形容的:“榨菜啊,最大的美德就配角当得妙,一融于汤水中,它能把主要食物的鲜美勾了出来。关键它本身也有嚼劲,一嚼就让整个食物的味道有了层次感。而且,在异国他乡就会忍不住想起榨菜,一吃到榨菜仿佛就嗅到了家乡的味道。”
没想到,真的有科学家仔细研究了榨菜,把人家的基因研究出来,用科学解释了为什么榨菜会这样让人落胃!
榨菜是芥菜的一个变种,在浙江、四川等南方多省市广泛栽培。此前科学家提出,芥菜是由“祖先”白菜和黑芥自然杂交后再经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张明方课题组的工作则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榨菜“家谱”的认识。
“拿到基因组能测算出物种的形成时间。”张明方教授介绍,基因是决定植物产量、品质和抗病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因素,课题组通过榨菜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发现,芥菜物种形成于5.5万至3.9万年前,随后演化成菜用芥菜和油用芥菜两大类群。
榨菜、梅干菜为什么会有一种独特的“中国味”?课题组找到了两组同源基因序列,其中一组与硫代葡糖糖苷代谢有关,它们发生了差异化进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榨菜闻起来香,有的香味不明显。另外一组则与油脂代谢有关,决定着油用芥菜的产油量和油脂的组分。
论文第一作者杨景华副教授介绍,半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以小麦、棉花、油菜等为模式作物,对复杂基因组组装和同源基因表达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尚未揭示多倍体物种中同源基因表达与选择的机制。这种机制,终于通过我国的“乡土”作物榨菜得到了揭示:异源多倍体芥菜亚基因组间呈非对称进化,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中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基因表现出更快的进化速率,这些基因在菜用和油用芥菜分化中受到选择。
榨菜基因组图谱
据介绍,多倍化是植物进化中的普遍现象。但半个世纪以来,学者未能揭示多倍体物种中同源基因表达与选择的机制。这种机制,终于通过榨菜得到了揭示:异源多倍体芥菜亚基因组间呈非对称进化,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中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基因表现出更快的进化速率,这些基因在菜用和油用芥菜分化中受到选择。
张明方表示,榨菜全基因组信息的解析不但可以推动芥菜类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的进程,同时还能从理论上预测农作物的性状选择。《自然-遗传学》杂志审稿专家认为,该研究有望用于作物改良过程中目标基因的定向选择。
“例如有的榨菜抗病能力强,有的却很容易遭到病害,如果能够找到决定抗病能力强弱的基因,就能通过分子育种的方式对作物进行改良。”杨景华表示,课题组将进一步寻找植物性状与基因序列之间对应关系,加速实现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和新品种选育。
对于今天的头条新闻,我表示很满意了~也希望各位科学家早日取得更大的进展!
浙江大学微讯社
纳新/启动
我们面向世界
代表浙大的网络形象
我们引领潮流
报道浙大的点点滴滴
微信|微博|QQ|今日头条
我们是浙大官方新媒体内容出口
新华社|腾讯|新浪
我们与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
作为新媒体育人平台
在宣传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无数“小白”在这里变成“大神”
从摆弄镜头 到用光影留下感动
从词句苦涩 到用笔杆传递思想
从腼腆内向 到用威信凝聚团队
从初识代码 到用算法搭建传奇
……
我们不招收人才,我们培养人才
平台|技术|制发|品拓|综管|新通|舆情
三年砺剑,如今的微讯社组织完善,分工明确
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
我们只差你
“微”来有你,加入微讯社,激发你的无限潜能吧!
▼
戳这里 加入平台编辑部
我们 等你
内容整合自:中国科技网、光明科技、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编辑:栗梓茜